第八章 資訊科技對文化與社會的影響
尹建中
壹、前言
一、資訊科技發展回顧
考古學家發現之古代文字符號、洞穴藝術;在澳洲與非洲所發現之手型圖紋、古代之碑、竹簡、書寫於皮革上的文字或符號、刻於泥磚上的文字、手抄本書籍、中國古代雕板印刷書籍、活字印刷書籍;十五世紀時德人古騰堡(Gutenberg, 1400-1468)開始之活字版印刷書籍,給文藝復興運動注入了莫大學術的助益。這說明人類在信息傳遞技術之進步。到了十九世紀初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首先於西元一八一四年開始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印報,使得知識與資訊得以普及,這是一項相當重要的進展。報紙普遍發行從十九世紀初期至今仍然扮演著重要的社教、政治、經濟之推動改革,甚至形成輿論的作用。
在十九世紀的一八三五至一八四四年代,美人莫爾斯(Samuel Morse, 1791-1872)發明通訊電碼,開始了有線電報時代;隨之,英、法等國亦應用到經濟與商業層面。西元一八七○年代出現電話,一八九五年義大利人馬克尼(G. Marconi, 1874-1937)發明無線電波的收發,使人類的通訊技術大獲改進。第一次大戰後,以此技術發明了民用無線電,然而許多政府以無線電作為政治宣傳之用。在此同時,電影工業在歐美亦成為另一種有力的大眾傳媒。電影直到西元一九六○年代受到電視普及的影響,而受到挑戰。電視是一九二四年首次問世,英國定期播放電視是始於西元一九三六年。電視到今日,受到電腦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影響,逐漸亦有少許影響。但是電視在目前仍是一般人主要吸收資訊,常識;作為休閒娛樂;或作為消磨時間打發孤寂的工具。
在過去三十餘年來,電子科技因國防的需要而有長足的進展,直接推動了資訊科技的發展。其中又因網際網路軍事用途移轉到商業經營,乃至到家庭中,甚至個人的應用。
二十世紀的資訊科技產品,有兩項,即電視與網際網路,對人類的思想、觀念、行為、休閒模式,學習方法,以及人生觀,尤其是電視,對於人類不同社會間文化的獨特性產生「削平」作用;對於同一社會不同階層之文化亦產生「壓平」或「扁平」引導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強勢國家挾著其優勢資金、豐厚資金而將其娛樂文化推銷到其他國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弱勢民族與年紀幼小的人。
電視對文化、對社會、對兒童與青少年,以及對少數民族的影響是這篇報告的寫作主要目的。筆者亦深知任何科技所帶動出產的機具,對人類有一定的正面效果,因為科技的產生係根據社會之需要而來,然而在在熱忱擁抱人類自己所發明的科技產品之時,似乎亦應考慮它所帶來的衝擊,它所可能衍生的問題,以及人類應抱持什麼態度、什麼觀念來使用它,是為了逞私欲?是為了低級趣味嗎?是為了提昇知識水平嗎?是為了全人類福祉嗎?抑或為了輸出自己的文化呢?是否有相關法律作為使用者所遵循的規範呢?
二、近代資訊科技產品對人可能產生的影響
就以二十世紀來說,因資訊科技長足發展而有之機具與產品有晶體收音機、錄音與錄影帶、電視、遠距無線電話、電傳、電腦、網際網路等等。為了縮小討論範圍,本文將集中在電視與電腦網際網路兩項來談。
科技是因基礎科學研究而形成的一種技術,科學是一種分析的方法與態度,是一種知識,是一套觀念,如果採取這種思想方式,必定排除其他的思考模式。也就是因為會排除其他不同於科學的思考模式,因此科學也成為一種認知的態度,具有這認知態度的人必定排除其他不同的態度或方法。因此過去認為科學是中性的看法到了今日,亦可能有商榷的餘地。
因基礎科學而產生的科技,如果再仔細分析,它夾雜著因某群人之需要而發展出某種科技;而「某群人之需要」,便夾雜著「用」的考量。在這種情形下,很清楚地可以發現人的因素便牽扯其中。等到因科技而產生的產品亦有人的因素在其中,某個社會發展到某個程度有某種需要,而產生的科技產品,此項產品與該社會的發展有相當的關聯。若是某個社會發展不到那個階段,新的科技產品介入,人們對它的使用可能與原有發展出來的社會相異,其間蘊涵著時間的差異。
這便是為什麼,早先臺灣作電冰箱廣告的圖片,冰箱是放在客廳了;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買來電腦打字機用;更說明了臺灣是製造個人電腦的國家之一。但是電腦之普及率不高的原因;甚至許多擁有電腦的人只不過用來聊天、寫信、打電玩了,只不過是同一架高性能機具做些低效能的事。
使用新機具的基本驅力,在不知不覺中給使用者增加了擴張或放大的效果,這種擴張效果又因人之欲念,例如因貪而更改原有技術的念頭,如此反覆互動,而形成了一種與舊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及認知方式,於是乎新的文化或文明便逐漸產生,新的人際關係亦隨之而生,對人或對生命的意義亦有新的詮釋,對於原有之風俗習慣亦會有某種修改或革新。
以上是從鉅觀角度來看,資訊科技的未來發展,本以仍是從較基本的,與眼前所能掌握的資料來敘述資訊科技對文化的影響。在電視影響方面側重對兒童與與青少年探討;在網路方面則提出一些研究方向與課題,以及應注意的現象。本研究擬側重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影響。
三、資訊科技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影響
兒童(國小學生),及青少年(國中學生),二十年後均為三十至四十餘歲的社會中堅。這些人,依據筆者從事的研究發現,他們平日每天觀看電視的時間平均有二小時以上,多者每天保守估計也有三至四小時。在假日、週末看電視的時間則倍增。換言之,他們常受到電視的影響,而且,所觀賞之節目大多為日本出品的節目,其次為美國出品的節目,殿後的才是本地所出品的節目。這與美國人觀賞節目有99%是由其國內所生產,韓國的電視節目亦有91%,日本也有95%是自己所生產的電視節目來比較,我們的電視節目是相當地多元化,且異國情調與異國風味特別多。若長此下去,我們的兒童與青少年長期接受外國節目所薰染,到底會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自己的風俗習慣有多少體會和認識便出現了問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中業已被默化薰染。
自從有線電視台於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就地合法之後,各個有線電視台為了生存,所播出之節目漸趨向低級趣味,這些弊病在各大報紙與讀者投書中,均可見出當前電視節目為人詬病之處。如果我們社會中的兒童與青少年,經常受到不良電視節目所薰染,怎能提昇他們的日後思考境界,怎能要求他們有正確的觀念來認識兩性關係,怎能要求他們成為安份守紀的公民呢?怎能要求他們不邪門歪道呢?又怎能使得他們的人格成長不受到壞的影響呢?
以下筆者先就去年所做的一些調查研究來談論電視對小學生的影響;電視對國中學生的影響。繼之再談異文化電視節目對我們文化培育的影響。最後再論網際網路對人與文化的影響。
貳、電視對國小學生的影響
這一節之資料是民國八十五年五月,筆者在臺北縣板橋市臺灣省國民教育研習會,針對一八八位主任儲備班的國小老師所做的問卷調查。這些教師來自臺灣省各地,包括了省轄市、縣轄市、城鎮、鄉村,以及山地,幾乎涵蓋了臺灣省各地的老師。這些教師另一項特點是大多數擔任級任老師,平日輔導學生與學生接觸,因此對學生在家中看電視的情形相當了解,因為學生平日在學校的言行大多與電視相關。以下表一說明受訪教師服務學校的行政區劃。表二是受測教師授課年級的情形。
表一、受測國小教師服務學校之分佈按行政區劃分
行政類別 實數與% |
省轄市 |
縣轄市 |
城鎮 |
鄉村 |
山地 |
合計 |
實數 |
23 |
72 |
40 |
41 |
12 |
188 |
百分比 |
12.2 |
38.3 |
21.3 |
21.8 |
6.4 |
100.0 |
表二、受測教師授課年級按年級分
授課年級 |
實數 |
百分比 |
一年級 |
7 |
3.7 |
二年級 |
4 |
2.1 |
三年級 |
17 |
9.1 |
四年級 |
23 |
12.3 |
五年級 |
48 |
25.5 |
六年級 |
63 |
33.5 |
未勾選 |
26 |
13.8 |
合計 |
188 |
100.0 |
在這項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國小學生已不流行或常看錄影帶,而是觀看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依據調查結果顯示,有98.4%的學生常看無線電視,78.2%常看有線電視。常觀賞有線電視的學生佔58.5%,此項數據非常接近新聞局提供的八十五年八月全臺有線電視訂戶的百分之75。請參見表三及表四。
表三、學生觀看無線電視程度按學校所在位置分
行政別 程度 |
省轄市 |
縣轄市 |
城鎮 |
鄉村 |
山地 |
合計 |
常看 |
22
11.9 95.7 |
70
37.8 97.2 |
40
21.6 100.0 |
41
22.2 100.0 |
12
6.5 100.0 |
185
100.0 (98.4) |
不常看 |
1
50.0 4.3 |
1
50.0 1.4 |
—— | —— | —— | 2
100.0 (1.1) |
未勾選 |
—— | 1
100.0 1.4 |
—— | —— | —— | 1
100.0 (0.5) |
小計 |
23
12.3 100.0 |
72
38.3 100.0 |
40
21.2 100.0 |
41
21.8 100.0 |
12
6.4 100.0 |
188
100.0 (100.0) |
表四、學生觀看有線電視程度按學校所在位置分
行政別 程度 |
省轄市 |
縣轄市 |
城鎮 |
鄉村 |
山地 |
合計 |
常看 |
21
14.3 91.3 |
59
40.1 81.9 |
34
23.1 85.0 |
31
21.1 75.6 |
2
1.4 16.7 |
147
100.0 (78.2) |
不常看 |
—— | 9
33.3 12.5 |
5
18.5 12.5 |
9
33.3 22.0 |
4
14.8 33.3 |
27
100.0 (14.4) |
未勾選 |
2
14.3 8.7 |
4
28.6 5.6 |
1
7.1 2.5 |
1
7.1 2.4 |
6
42.9 50.0 |
14
100.0 (7.4) |
小計 |
23
12.2 100.0 |
72
38.3 100.0 |
40
21.2 100.0 |
41
21.8 100.0 |
12
6.4 100.0 |
188
100.0 (100.0) |
依據國小老師們表示,國小學生常觀賞的電視節目類別依序為(1)卡通;(2)連續劇;(3)綜藝節目;(4)電影;(5)打鬥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卡通影片多為日本或美國出品;其次是連續劇,目前連續劇之劇情亦不能為許多有識之士認同,因為故事內容受制於廣告商;提及綜藝節目那就更糟,因為多為模仿日本之綜藝節目,而且時有不雅之動作與言詞。請參照表五。
表五、國小學生常觀賞之電視節目類別
實數•百分比 節目類別 |
實數 (人次數) |
% |
熱門程度名次 |
打鬥 |
53 |
9.5 |
5 |
卡通 |
182 |
32.7 |
1 |
電影 |
83 |
14.9 |
4 |
綜藝節目 |
92 |
16.6 |
3 |
音樂MTV |
3 |
0.5 |
8 |
知識性 |
6 |
1.1 |
7 |
時事 |
1 |
0.2 |
9 |
運動 |
34 |
6.1 |
6 |
連續劇 |
102 |
18.4 |
2 |
人次數 |
556 |
100.0 |
|
樣本數 |
188 |
筆者從事電視對國小學生影響的研究,比較側重學生平日常看那一國出品的電視節目。雖然這項調查研究並非直接詢問學生,而是從教導與輔導學生的老師處得知,但是也有某種可靠性。最後發現,有近六成的學生常看本地出品的節目,但是也有近四成的國小學生看日本出品的電視節目。請參見表六。
表六、國小學生常看那一地區出品的節目按行政區分
行政區別 節目 製作地區 |
省轄市 |
縣轄市 |
城鎮 |
鄉村 |
山地 |
合計 |
本地出品 |
11
9.8 47.8 |
37
33.0 51.4 |
26
23.2 65.0 |
29
25.9 70.7 |
9
8.0 75.0 |
112 59.6 |
美國出品 |
-- | 4
100.0 5.6 |
-- | -- | -- | -- |
日本出品 |
12
16.7 52.2 |
31
43.1 47.3 |
14
19.4 35.0 |
12
16.7 29.3 |
3
4.2 25.0 |
72 38.3 |
合計 |
23 | 72 | 40 | 41 | 12 | 188 100.0 |
表六所顯示的是,日本電視節目對我們國小學生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小學生的可塑性是很強的,若是長期為日本電視節目所薰陶,將來是什麼情況呢?這是我們從事教育與文化建設的人士所應注意的課題。兒童俱為未來主人翁,不可於可塑性最大的時期,接受太多的國外電視節目;因為異文化的節目畢竟有他人的價值觀。如果說看異國節目,有助於國際觀的建立,簡直是痴人說夢。問題是建立了何種層次,何種認知等級的國際觀呢?
最後,要討論國小學生常看電視,對其言行有無影響的問題。這一題是放在問卷最後來問,屬於開放性的問題。這些填答問卷的老師,出乎筆者意料之外,填的非常多。大體上是言談中常用電視上用語,行為表現粗俗,模仿電視劇中某個反派角色,文具大多用日本貨,或使用印有日本卡通人物的造型,服飾、球鞋,以及舉動等。在填答問卷時筆者也要求填答問卷的老師們,最好能寫出有影響、有極大影響,多少有影響的等級。在一八八位老師中認為無影響的有5位(2.7%),答多少有影響的有23位(12.2%),答有影響者為66位(35.1%),填影響大者有48位(25.5%),未表示意見者有33位老師,佔17.5%。請參見表七。
表七、學生行為表現與電視節目關聯性按看電視程度分
看電視程度 關聯性 |
常看 |
不常看 |
未勾選 |
合計 |
合計 ? +? +? +… |
? 無影響 |
4
80.0 2.2 |
1 20.0 | -- | 5 2.7 |
|
? 多少有影響 |
22
95.7 11.9 |
-- | 1 4.3 | 23 12.2 |
150 79.8 |
? 有影響 |
65
98.5 35.1 |
1 1.5 | -- | 66 35.1 |
|
? 影響大 |
48
100.0 25.9 |
-- | -- | 48 25.5 |
|
… 有極大影響 |
13
100.0 7.0 |
-- | -- | 13 7.0 |
|
未答 |
33
100.0 17.8 |
-- | -- | 33 17.5 |
|
合計 |
185 | 2 | 1 | 188 |
學生行為表現與電視節目關聯性按學校所在地來看,可以發現,都市化程度愈低者,學童所受影響愈大。雖然在這部份調查中,山地學校的老師人數偏低,但是在下一節國中部份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其影響。參見表八及表九。
表八、學生行為表現與電視節目關聯性按學校所在大城、小城、鄉村、山地分
行政區劃 關聯性 |
大城 (省轄市) |
小城 (縣轄市、城鎮) |
鄉村 |
山地 |
合計 |
? 無影響 |
-- |
5 4.5 |
-- |
-- |
5 |
? 多少 有影響 |
2 8.7 |
14 12.5 |
6 14.6 |
1 8.3 |
23 |
? 有影響 |
5 21.7 |
38 33.9 |
17 41.7 |
6 50.0 |
66 |
? 影響大 |
7 30.4 |
24 21.4 |
13 31.7 |
4 33.3 |
48 |
… 有極大 影響 |
-- |
11 9.8 |
1 2.4 |
1 8.3 |
13 |
未答 |
9 39.1 |
20 17.9 |
4 9.8 |
-- |
33 |
合計 |
23 100.0 |
112 100.0 |
41 100.0 |
12 100.0 |
188 100.0 |
表九、表八之附表
行政區劃 關聯性 |
大城 (省轄市) |
小城 (縣轄市、城鎮) |
鄉村 |
山地 |
A (? +? ) |
52.7 |
55.3 |
73.2 |
83.6 |
B (? +? +… ) |
52.7 |
65.1 |
75.6 |
91.6 |
C (? +? +? +… ) |
61.4 |
77.6 |
90.2 |
100 |
從這一節的描述,可以清楚地體會到電視對國小學生的影響力是相當強的。筆者非常關心,在可塑性最高的人生階段,常看外國節目,怎能期望這些孩童有點自己的傳統文化呢?
參、電視對國中學生的影響
筆者曾接受國科會資助研究「邁向資訊社會對文化變遷的影響」,在第二年度的研究中側重電視對年輕人的影響,這份報告即將完成印刷裝訂。筆者抽出部份資料融入本報告,藉以支持某些論點。
首先要對資料本身加以敘述,方便讀者能了解資料的性質。這項問卷調查的研究,全部樣本為二七四九人,受訪學生年級為國二與國三的學生。取樣的地點包括了大城799人(其中屬土著民族者為653人)(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基隆市及新竹市),土著民族分佈較集中地區799人(臺東縣、屏東縣、宜蘭縣及烏來鄉),其他縣市1151人(金門縣、澎湖縣、馬公市、臺北縣、新竹縣、臺中縣、嘉義縣、臺南縣及高雄縣)。全部樣本中百分之23.8% 弱為土著民族;漢人佔76.2% (閩南人57.1%,客家人5.7%,外省人10.4%,未填籍者約有3%)。
在土著民族中包括了阿美族151人(23.1%),卑南族36人(5.5%),魯凱族5人(0.8%),布農族64人(9.8%),排灣族171人(26.2%),泰雅族161人(24.6%),等六族學生;另有知道自己是土著民族,但不知何族者有65人(10%)。
由於要調查研究電視對國中學生的影響,因此對家中現有電視機數量也做了調查,有時家中成員為選看節目而有所爭執,因此有乾脆再買第二架或第三架的情形。其實,就算家中只有一架電視,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同時觀賞電視,其心領神會情形也會有不同,況且電視機超過兩架以上的話,很可能造成因觀賞節目不同,一家分成兩處或三處來看電視的情形。果真如此的話,馬上聯想到的問題是家人如何溝通,如何藉談心或聊天來相互了解或傳遞生活經驗,以及進行生活教育呢?請參見表十。
表十、受訪學生家中電視機數量按城鄉地理區分
電視機數量 城鄉 地理區 |
一架 |
二架 |
三架 |
三架以上 |
沒電視 |
合計 |
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基隆市,新竹市 | 232
29.0 24.8 |
398
49.8 32.3 |
127
16.0 30.2 |
41
5.1 27.0 |
1
0.1 0.0 |
799 100.0 |
台東縣,屏東縣,宜蘭縣,烏來鄉 | 398
49.9 42.5 |
287
36.0 23.3 |
84
10.5 20.0 |
27
3.3 17.8 |
3
0.3 0.1 |
799 100.0 |
其他縣市* | 306
26.6 32.7 |
549
47.7 44.5 |
210
18.2 49.9 |
84
7.3 55.3 |
2
0.2 0.1 |
1151 100.0 |
合計 |
936 34.1 | 1234 44.9 | 421 15.3 | 152 5.5 | 6 0.2 | 2749 100.0 |
* 包括金門縣,澎湖縣,馬公市,台北縣,新竹縣,台中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
如果家中電視機有兩架或兩架以上,其放置地點,亦很值得推敲。目前有些無線電視台,推出所謂節目分級制,表面用意很好,為的是讓家長注意別讓孩子觀賞不合他年齡的節目;實際用意卻是為了調適無線電台節目花俏而吸引了廣告資源之故。試問如果孩子臥室中也有電視機,請問為人父母者用什麼方法來管理呢?電視機的擺放地點,請參閱表十一。
表十一、電視機放置地點按父親籍貫分
電視放置 地點 籍貫 |
閩南人 |
客家人 |
外省人 |
土著民族 |
未勾選籍貫 |
合計 |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
客廳 |
1493 |
95.0 |
144 |
92.3 |
276 |
96.8 |
621 |
95.1 |
77 |
57.0 |
2611 |
95.0 |
飯廳 |
156 |
9.9 |
19 |
11.2 |
26 |
9.1 |
28 |
4.3 |
6 |
4.4 |
235 |
8.5 |
學生自己 臥室 |
175 |
11.1 |
15 |
9.6 |
36 |
12.6 |
79 |
12.1 |
13 |
9.6 |
318 |
11.6 |
父母親臥室 |
596 |
37.9 |
67 |
42.9 |
110 |
38.6 |
84 |
12.9 |
29 |
21.5 |
886 |
32.2 |
其他地點 |
67 |
4.3 |
4 |
2.6 |
9 |
3.2 |
19 |
2.9 |
6 |
4.4 |
105 |
3.8 |
未勾選地點 |
2 |
0.1 |
-- |
-- |
1 |
0.4 |
9 |
1.4 |
4 |
3.0 |
16 |
0.6 |
人次數 |
2489 |
249 |
458 |
840 |
135 |
4171 |
||||||
樣本數 |
1571 |
156 |
285 |
653 |
84 |
2749 |
註1. 勾選其他者包括祖父或祖母臥房,書房,兄、姐房,家庭活動房等。
2. 因複選故有人次數。
3. 比例係實數除以樣本數的比例。
接下來要討論的是國中學生平日與週末、假日看電視所花費的時間問題。依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幾項事實:(一)放學後不看電視者為11.1%;(二)只看三十分鐘以內者有22.75%;(三)看半小時以上到一小時的人為28.55%;(四)一小時到九十分鐘者有14.96%;(五)看一小時半至二小時者佔8.99%;(六)二小時以上者為13.66%。這項教育部調查資料涵蓋小學、中學、高中、高職(未包括補校)。目前全國屬於這個階段的學生有三百九十六萬餘人。其中88.9%的學生放學回家看電視,其實際人數為三百五十餘萬人。觀賞二小時以上者(13.66%)之實際人數為五十四萬餘人。
筆者於八十五年七、八、九三個月的調查,比教育部的調查晚了一年餘,所顯示的狀況有些不同,亦即國中生不看電視者僅有2.9%。平日看電視花費二小時至三小時的學生有23.0%;平日花費三小時以上看電視的學生佔24.3%。如果逢週末、假日,看電視二小時至三小時者為25.7%,花費三小時以上時間看電視者高達46.7%,不看電視僅有2.5%而已。請參見表十二與表十三。
表十二、平時看電視時間按父親籍貫分
看電視 時間 籍貫 |
半小時至 1小時 |
1小時至 2小時 |
2小時至 3小時 |
3小時 以上 |
不看電視 |
合計 |
漢人 |
501 24.9 | 562 27.9 | 473 23.5 | 410 20.4 | 66 3.3 | 2012 100.0 |
土著民族 |
97 14.9 | 177 27.1 | 134 20.5 | 233 35.7 | 12 1.8 | 653 100.0 |
未勾選 籍貫 |
10 11.9 | 23 27.4 | 25 29.7 | 24 28.6 | 2 2.4 | 84 100.0 |
合計 |
608 22.1 |
762 27.7 |
632 23.0 |
667 24.3 |
80 2.9 |
2749 100.0 |
表十三、週末,假日看電視時間按父親籍貫分
看電視 時間 籍貫 |
半小時至 1小時 |
1小時至 2小時 |
2小時至 3小時 |
3小時 以上 |
不看 電視 |
合計 |
漢人 |
134 6.7 |
383 19.0 |
557 27.7 |
899 44.7 |
39 1.9 |
2012 100.0 |
土著民族 |
46 7.0 |
112 17.2 |
124 19.0 |
346 53.0 |
25 3.8 |
653 100.0 |
未勾選 籍貫 |
7 8.3 |
8 9.5 |
26 31.0 |
38 45.2 |
5 6.0 |
84 100.0 |
合計 |
187 6.8 |
503 18.3 |
707 25.7 |
1283 46.7 |
69 2.5 |
2749 100.0 |
前述提及平日與週末、假日國中學生觀賞電視的時間長度分配;但是無法分辨「大城」、「土著民族」與「其他縣市」的個別狀況。若以平日與週末、假日花費二小時至三小時與三小時以上時間看電視,都是土著民族分佈較集中地區最高,次之為其他縣市,最次為大城。換言之,土著民族學生與其他縣市的國中學生受較多電視之影響。請參見表十四與表十五。
表十四、平時看電視時間按城鄉與土著民族分佈區分
看電視 時間 地區 |
半小時至 1小時 |
1小時至 2小時 |
2小時至 3小時 |
3小時 以上 |
不看 電視 |
合計 |
大城 |
239 29.9 |
205 25.7 |
174 21.8 |
144 18.0 |
37 4.6 |
799 |
土著民族 分佈縣 |
118 14.8 |
214 26.8 |
169 21.2 |
284 35.5 |
14 1.7 |
799 |
其他縣市 |
251 21.8 |
343 29.8 |
289 25.1 |
239 20.8 |
29 2.5 |
1151 |
合計 |
608 22.1 |
762 27.7 |
632 23.0 |
667 24.3 |
80 2.9 |
2749 100.0 |
表十五、週末、假日看電視時間按城鄉與土著民族分佈區分
看電視 時間 地區 |
半小時至 1小時 |
1小時至 2小時 |
2小時至 3小時 |
3小時 以上 |
不看 電視 |
合計 |
大城 |
58 7.3 |
163 20.4 |
234 29.3 |
329 41.2 |
15 1.8 |
799 |
土著民族 分佈縣 |
49 6.1 |
135 16.9 |
156 19.5 |
427 53.5 |
32 4.0 |
799 |
其他縣市 |
80 7.0 |
205 17.8 |
317 27.5 |
527 45.8 |
22 1.9 |
1151 |
合計 |
187 6.8 |
503 18.3 |
707 25.7 |
1283 46.7 |
69 2.5 |
2749 100.0 |
就以上兩表顯示土著民族暴露在電視機前,接受電視節目薰陶時間長,是不是會影響及學習自己的文化呢?事實上電視只能教觀賞者朝那個方向去想,而不能增進思考能力與自由想像的能力。況且若是每天花費長時間去看電視,又如何能有充份時間去與家人溝通?又如何有充份時間從長者處學習到自己的文化呢?若是常看日本與美國電視節目,就能增進對日本與美國文化的了解嗎?這些問題在後面仍會討論。
肆、家長•學生•電視節目
在上一節討論目前臺灣地區國中學生家中電視機數量、電視機擺放地點,以及看電視的時間因有線電視擴張而增加的趨勢。在這一節準備討論家長對孩子看電視時間是否有節制,學生是否曾看過成人色情節目。這兩項問題均作城鄉的分別,以及以受訪學生父親的教育程度作為變項來探討。
孩子看電視時間的長短,如何選擇節目都是近來大家所關心的問題,在筆者的研究中亦涉及這些問題。就以家人限制看電視時間而論,在統計結果上顯示漢人採取嚴格限制孩子觀賞電視者佔50%,沒有任何限制者佔30.4%。相對的、土著民族家庭採取嚴格限制的僅有11.5%,沒有限制的亦有41.5%。請參見表十六。
表十六、家人限制看電視時間按父親籍貫分
限制看電 視否 籍貫 |
嚴格限制 |
口頭警告 |
無限制 |
未填答 有無限制 |
合計 |
漢人 |
1006 50.0 |
376 18.7 |
612 30.4 |
18 0.9 |
2012 100.0 |
土著民族 |
75 11.5 |
286 43.8 |
271 41.5 |
21 3.2 |
653 100.0 |
未填籍貫 |
33 39.3 |
19 22.6 |
27 32.1 |
5 6.0 |
84 100.0 |
合計 |
1114 41.5 |
561 24.8 |
910 33.1 |
44 1.6 |
2749 100.0 |
以上之分析資料,或許過於籠統,如果採取更細的區分,或許更可以看出因城、鄉、或土著民族聚集區三者之間的差異來。由統計結果發現大城(全為漢人)中的家長採取嚴格管制的佔54.9%,無限制的有27.2%,其他縣市的分類中包括了二十位土著民族學生,家人採取嚴格管制的佔49.5%,沒有任何限制的為32.0%,在土著民族分佈較集中地區,樣本為799人,其中有漢人學生146人,家人採嚴格限制的僅有13.1%,沒有任何限制的高達40.7%。由這些統計數字說明幾項事實:(一)大城中的學生家長多數重視學生的升學,因此管制其子弟看電視的時間;(二)居住在都市化較低地區的家長對孩子的管理較不嚴厲;(三)土著民族的家長對孩子看電視時間的管制最鬆。事實上,筆者在臺東縣做調查時,有時與土著或少數民族接觸聊天時,發現他(她)們除了對於孩子看電視時間不太管之外,對於節目之選擇也不太在意。或許因為如此才會造成一些不同傳統民族間以及聚落型態不同的差異。請參見表十六,表十七。
表十七、家人限制看電視時間按城鄉地理區分
限制與否 文化群 |
嚴格限制 |
口頭警告 |
無限制 |
未填 限制與否 |
合計 |
大城 |
439 54.9 |
140 17.5 |
217 27.2 |
3 0.4 |
799 100.0 |
土著民族 聚集區 |
105 13.1 |
345 43.2 |
325 40.7 |
24 3.0 |
*799 100.0 |
其他縣市 |
570 49.5 |
196 17.0 |
368 32.0 |
17 1.5 |
1151 100.0 |
合計 |
1114 40.5 |
681 24.77 |
910 33.1 |
44 1.6 |
2749 |
* 土著民族聚集區中有146名漢人學生受訪。
家長對於孩子看電視時間限制與否,在做調查前,筆者便覺與家長的學歷、社經地位、看法相關。但是若將問卷題目加多,會影響學生填答問卷的耐心,因此全部問卷不過只有25題,大約在20分鐘左右填答完畢,因此只獲得父親之教育程度的資料。在這項資料中便說明了父親教育程度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在表十八中是特別增加了父親教育程度的問項,因此全部樣本數為1314人,其中土著民族學生佔了633人。
從表十八中,看出父親教育程度愈高者愈重視管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而且在這個表中呈現非常規則的數值分配。在調查期間也碰到協助筆者調查的校長、主任、老師,甚至是有孩子上國中的家長,這些人均屬在當地是有相當地位的人,他們除了表示電視對學生影響很大之外,更重要的是道出一般學生家長均認為電視是讓孩子不到處亂跑的工具,使孩子安靜的工具,是孩子可以從中知道外界事物的工具;但卻也是讓孩子獲得一些不太正確的常識,獲得與家長不同經驗的工具,看到不當節目的工具。請參見表十八。
表十八、家人限制看電視時間按父親教育程度分*
限制與否 父親 教育程度 |
嚴格限制 |
口頭警告 |
無限制 |
未填答 有無限制 |
合計 |
大學以上 |
33 22.6 |
80 54.8 |
32 21.9 |
1 0.7 |
146 100.0 |
專科 |
17 14.5 |
70 59.8 |
29 24.8 |
1 0.9 |
117 100.0 |
高中 |
43 14.7 |
159 54.5 |
78 26.7 |
12 4.1 |
292 100.0 |
國中 |
32 10.9 |
146 49.8 |
107 36.5 |
8 2.7 |
293 100.0 |
國小 |
37 9.4 |
196 49.9 |
153 58.9 |
7 1.8 |
393 100.0 |
合計 |
162 13.0 |
651 52.5 |
399 32.2 |
29 2.3 |
1241 100.0 |
未填 教育程度 |
73 |
||||
全部樣本 |
1314 |
* 本表係依另一份問卷所獲得之資料製作,總樣本數為1314。
目前無線電視準備推動節目分級制度,有線電視則有鎖碼台,問題是許多不適合兒童與青少年的節目在正常時段(指晚上11或12點前)播出,有線電視台之預告節目的頻道仍可看到動態與靜態的節目片斷,甚至包括了鎖碼頻道之節目,有時在晚間七時至九時,也會打出輔導級或限制級的電影片段。有線電視的鎖碼果真有效嗎?問題是購買解碼器不是件難事,在這種情況下,兒童與青少年很容易也接觸到成年色性節目了。
如果做家長的對孩子看電視時間有所限制,相信是具有某種效果的;總比放任讓孩子隨意聽,隨意看來的好些。例如,在1114人填答家人嚴格限制孩子看電視,其看過的有33.3%,沒有看過的則高達66.3%。此項數據說明了家長的管教態度,對孩子仍然有某種程度的影響。請參見表十九。
表十九、看過成人色情節目按家人限制看電視時間分
看過色情節目否 限制看電視否 |
有看過 |
沒有看過 |
未填答 |
合計 |
嚴格限制 |
371 33.3 |
738 66.3 |
5 0.4 |
1114 100.0 |
口頭警告 |
307 45.1 |
370 54.3 |
4 0.6 |
681 100.0 |
無限制 |
397 43.7 |
509 55.9 |
4 0.4 |
910 100.0 |
未填有無限制 |
24 54.6 |
18 40.9 |
2 4.5 |
44 100.0 |
合計 |
1099 40.0 |
1635 59.5 |
15 0.5 |
2749 100.0 |
在這項調查研究中,筆者相當注重城鄉與土著民族的差異.。因為在臺灣地區,許多在價值、態度、行為表現上的差異,往往是來自城與鄉,或漢人與土著民族之間的不同。特別是漢人無論是外省、閩南或客家的差異逐漸模糊,反倒是居住在大城或小城及鄉的分別較顯著。例如,國中學生曾觀賞過成人色情節目的人若按城鄉及土民族來區分統計,便顯現其間重大的差異。看過成人色情節目的學生若按城、鄉、及土著民族來區分,看過的比例依序為土著民族最高,有55.9%,其次為大城的分類,佔38.7%,最低的是其他縣市,只有29.8%。請參見表二十。
表二十、看過成人色情節目按城鄉分
是否看過 城鄉分別 |
有看過 |
沒有看過 |
未作答 是否看過 |
合計 |
大城 |
309 38.7 |
488 61.1 |
2 0.2 |
799 100.0 |
土著民族 分佈地區 |
447 55.9 |
344 43.1 |
8 0.1 |
799 100.0 |
其他縣市 |
343 29.8 |
803 69.8 |
5 0.4 |
1151 100.0 |
合計 |
1099 39.98 |
1635 59.48 |
15 0.55 |
2749 100.0 |
國中學生曾看過成人色情節目,第一次看時的年齡,最高係集中在12歲(24.5%),其次為13歲(22.3%),兒童與青少年偷看成人色情節目,近年來無論美國與臺灣均感覺到色情節目的副作用。
以上是討論學生觀賞成人色情節目的問題,其實,更重要的問題是學生看什麼節目呢?在問卷中有一題是有關於選擇什麼節目來觀賞呢?在問卷中設計一題,要學生填答本地製作的節目,日本出品的節目,以及美國所出品的節目,各寫三個。最後,以前五名來計算。我們發現,臺灣地區的國中學生,整體而言最喜歡觀賞的節目依序為(依據人次數之合計來判斷)日本節目,其次則為美國出品的節目,落在第三名的則是本地出品的電視節目。這是相當令人吃驚的統計結果。若我們的青少年經常觀賞日本或美國的電視節目,是不是在潛意識學習上,受到異國電視節目的潛移默化。即使娛樂性節目,有人不認為會發生影響,只是在觀賞中獲得某種追求愉悅、消遣、娛樂而已。但是,筆者卻不認為如此之單純。至於,要知道有什麼具體結果,必須透過長期之追蹤研究。請參閱表二十一。
伍、電視對國中學生動機與行為之影響
在這一節筆者準備以國中同學將來希望從事的專業,以及「常看日本與美國電視節目影響學習自己的文化嗎?」為例來看電視對國中學生的影響。
在前述筆者強調臺灣地區的國中學生花費在看電視的時間太多,筆者也總覺得常常看電視,不只與父母交談時間自然減少,同時對自己的風俗習慣、歷史以及文化之學習必定受到影響。在表二十二中呈現一非常有趣的現象。請參閱表二十二。
表二十一、喜歡的電視節目按城鄉分 (前五名)
漢人(%) |
土著民族(%) |
其他縣市(%) |
人次數 |
||||||||
◎本地節目◎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
台灣靈異事件 |
30 |
3.8 |
? |
172 |
21.5 |
? |
84 |
7.3 |
? |
286 |
10.4 |
關公 |
12 |
1.5 |
115 |
14.4 |
? |
76 |
6.6 |
? |
203 |
7.4 |
|
斷掌順娘 |
17 |
2.1 |
121 |
15.1 |
? |
63 |
5.5 |
? |
201 |
7.3 |
|
超級星期天 |
80 |
10.0 |
? |
84 |
10.5 |
34 |
3.0 |
198 |
7.2 |
||
新龍門客棧 |
13 |
1.6 |
? |
108 |
13.5 |
56 |
4.9 |
177 |
6.4 |
||
樣本數 |
799 |
799 |
1151 |
2749 |
|||||||
人次數 |
152 |
600 |
313 |
1065 |
|||||||
◎日本節目◎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
灌籃高手 |
114 |
14.3 |
? |
419 |
52.4 |
? |
172 |
14.9 |
? |
705 |
25.6 |
櫻桃小丸子 |
25 |
3.1 |
134 |
16.8 |
? |
54 |
4.7 |
? |
213 |
7.7 |
|
小叮噹 |
11 |
1.4 |
123 |
15.4 |
? |
75 |
6.5 |
? |
209 |
7.6 |
|
卡通 |
43 |
5.4 |
? |
64 |
8.0 |
50 |
4.3 |
157 |
5.7 |
||
連續劇 |
33 |
4.1 |
? |
77 |
9.6 |
35 |
3.0 |
145 |
5.3 |
||
樣本數 |
799 |
799 |
1151 |
2749 |
|||||||
人次數 |
226 |
817 |
386 |
1429 |
|||||||
◎美國節目◎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實數 |
比例* |
|||
職藍職棒等 運動節目 |
26 |
3.3 |
255 |
31.9 |
? |
127 |
11.0 |
? |
408 |
14.8 |
|
電影、影集 |
111 |
13.9 |
? |
129 |
16.1 |
? |
72 |
6.2 |
? |
312 |
11.3 |
X檔案 |
84 |
10.5 |
? |
154 |
19.3 |
? |
58 |
5.0 |
296 |
10.8 |
|
迪士尼、TNT卡通 |
27 |
3.4 |
74 |
9.3 |
61 |
5.3 |
? |
296 |
10.8 |
||
飛越比佛利 |
30 |
3.8 |
? |
62 |
7.8 |
15 |
1.3 |
107 |
3.9 |
||
樣本數 |
799 |
799 |
1151 |
2749 |
|||||||
人次數 |
278 |
674 |
333 |
1285 |
* 比例係佔樣本數比例。
* ? ? ? ? … 係指漢人、土著民族、其他縣市之實數與比例之高低順序。
表二十二、常看日本與美國電視節目會影響學習自己的文化嗎? 按平日看電視時間分
是否會影響 時間 |
會 |
不會 |
未填會否 |
合計 |
半小時至1小時 |
79 13.0 |
197 32.4 |
332 54.6 |
608 100.0 |
1小時半至2小時 |
79 10.4 |
276 36.2 |
407 53.4 |
762 100.0 |
2小時半至3小時以上 |
125 9.6 |
510 39.3 |
664 51.1 |
1299 100.0 |
未填答時間 |
8 |
32 |
40 |
80 100.0 |
合計 |
291 10.6 |
1015 36.9 |
1443 52.5 |
2749 100.0 |
表二十二係以平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作為分析的重點,來觀察二七四九位同學的回答情形。從表二十二中可以清楚地發現一項很有趣的事實,勾選常看日本與美國電視節目,對學習自己的文化會有影響者,反而是每天看電視時間最短的學生,佔百分之13.0,相對的每天看電視時間最長的(二小時半至三小時以上)一組學生卻有百分之9.6認為會有影響。其次,再來觀察填答「常看日本與美國電視節目,不會對學習自己之文化有影響」的部分時,可以發現反倒是看電視節目耗費時間最長的一組學生,卻竟然認為不會有影響,佔了百分之39.3;看電視所費時間最少的(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只有百分之32.4;另一組看電視時間居中的(一小時半至二小時)則為百分之36.2。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是否因為日本與美國電視節目,看多了之後,已經不具備任何判斷力了;也分不清自己文化與異文化的分別了。
由二七四九位同學對於自己的未來所希望的專業也可以看出,電視對他們產生部份的影響。這些學生在專業選擇上,無論漢人或土著民族均對「民代」與「官員」的興趣相當薄弱。這是不是因為電視新聞中民代給人印象不好,相對的,官員卻表現的懦弱窩囊呢?無論漢人或土著民族同學均將影歌星列第三位,漢人將商人列為最多的選擇,土著同學則將醫生列為最多的選擇;唸書與研究的選擇在漢人為第二位,土著民族列為第四位的選擇。
這種現象說明了,傳統社會中熱中做官的現象有所轉變,代之而起的則是靠自己努力的行業,逐漸為年輕一代所鍾意。這從漢人、土著同學將影歌星列為同屬第三順位的選擇可以佐證。土著民族同學對醫生這項專業特別喜愛,可能是一種由於山地欠缺醫療人材,若有醫生去診療病人為大家感謝相關;其次土著學生喜歡做軍人可能與求得穩定工作相關。請參閱表二十三。
表二十三、將來希望從事的專業按父親籍貫分
籍貫 專業 |
漢人 |
土著民族 |
未填 籍貫 |
合計 |
||
軍人 |
338 6.2 |
? |
220 13.8 |
? |
14 |
572 |
影歌星 |
722 14.2 |
? |
200 12.5 |
? |
37 |
959 |
商人 |
1062 19.5 |
? |
137 8.6 |
… |
34 |
1236 |
民代 |
193 3.5 |
24 1.5 |
6 |
223 |
||
官員 |
295 5.4 |
111 6.9 |
11 |
417 |
||
唸書與研究 |
943 17.3 |
? |
152 9.5 |
? |
26 |
1121 |
工程師 |
121 2.2 |
85 5.3 |
3 |
209 |
||
飛機師 |
335 6.1 |
… |
112 7.0 |
14 |
461 |
|
風水師 |
11 0.2 |
11 0.7 |
3 |
25 |
||
醫生 |
273 5.0 |
223 13.9 |
? |
7 |
503 |
|
尚未決定 |
205 3.8 |
151 9.4 |
16 |
372 |
||
其他 |
932 17.1 |
166 10.4 |
23 |
1121 |
||
未作答 |
16 |
7 |
5 |
28 |
||
樣本數 |
2012 |
653 |
84 |
2749 |
||
人次數 |
5449 100.0 |
1599 100.0 |
199 |
7247 |
陸、電視對文化發展與人格型塑之影響
臺灣地區從民國五十一年開始有電視,目前的國中學生的出生年大多集中在民國七十、七十一及七十二年出生。特別是近年來錄影帶與有線電視的普及,目前國中學生若從三歲開始看電視到十五、十六歲為止,少則花費一萬餘小時,多則高達兩萬多小時觀看電視或錄影帶。若耗費如此長的時間在看電視,相對地便減少與家長、家人聊天及溝通的時間。電視無形中影響了家居生活,尤以家中有多架電視機者為最。
若依人類學的文化傳遞眼光來看,減少與家人溝通或談天的時間,同時也是減少上一輩將文化傳給下一代的時間。異國電視節目亦蘊涵了異國文化、價值、與理念等成份;同時這種大量異國文化,我們社會中的兒童與青少年又如何消化、解析、篩選,以及判斷其良窳呢?許多作家長的往往覺得孩子看電視可以安靜一點,相對的孩子也覺得看電視時也是父母減少嚕嗦的時刻,在此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狀況下,孩子們便無形中接受了過多電視異文化的影響。
今天的國中學生,在二十或三十年後,即將成為社會中堅,然而所接受到影響卻是向前看的資訊教育,在運用電腦時講究的是在短時間內做很多事,平日或週末所看的電視節目多半為異國節目,在這種情形下兒童與青少年,又有什麼機會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所了解?異國的電視節目係揉合其創作群與觀眾之反應,以及他們的文化、價值、風俗所生成之大眾文化或俗文化以及媒體文化,試問我們的觀眾又能參與什麼意見呢?他們的製作群有其自己文化背景,又怎會顧及我們呢?異國的大眾文化或俗文化以及媒體文化,甚至可以說是以娛樂、歡愉為主的文化,對了解他人的核心文化又有什麼助益呢?
雖然從異國電視節目,對了解他們的知識菁英傳統無所助益,但是卻會危及我們的核心價值、核心文化,以及固有文化的傳承。經常看電視的兒童與青少年,甚至大人,都會顯現共同的現象,那便是拿著遙控器,常換頻道。這表示了人們想要在有限時間內去掌握眾多的選擇,跟隨而生的習性便是耐心的欠缺,與所獲資訊的支離性與片斷性,以及思考方向隨著電視的輸出影像而脈動。電視有如此的作用,網際網路亦有同樣的作用。
電視若影響及兒童與青少年,就個人層次而言,將會影響及接受異國節目過多的兒童與青少年的人格,因為型塑過程,摻入過多的其他文化的影響。若就未來文化的變遷或未來文化的發展而言,今日的兒童與青少年將是主要的角色。
在人類學中,美國的鮑亞士學派曾特別注意文化與人格的研究,過去的研究認為,某個特定社會有其獨特的文化,有其獨特的兒童教養方式,因而塑模成獨特的人格。在這個學派以及其他相關的研究,遂形成了不同的探討方式。筆者以下引用美國人類學家巴克(Philip K. Bock)在西元一九八八年的一張圖表來說明一些對於文化與人格的不同研究方式。請參見表二十四。
表二十四、有關文化與人格研究的幾種不同觀念
研究主題 |
象徵表示 |
|
1. 心理簡約化 | P→C | 正統心理分析論(Freud, Roheim); 社會動機論(McClelland) |
2. 人格即文化 | P=C | 形貌論(Benedict, Mead, Gorer) |
3. 反文化與人格 | C→P | 文化決定論(White); 唯物論(Marx); 象徵互動論(Goffman) |
4. 人格介在論 | C1→P→C2 | 基本人格(Kardiner); 眾趨人格(Duhois); 泛文化分析(Whiting and Hild) |
5. 互動論 | P=C | 心理文化調適說(Spiro, Edgerton); 一致說(Inkeles); 新弗洛依德論(Erikson, Fromm) |
Source:Quote from P. Bock, 1988:102。
由上表可知,所有這些研究方式,在解釋文化與人格的關係時,均採直線模式(Lineal Model)來加以論證。筆者認為在今日資訊發達的社會,特別是某些在資訊發展上沒有整體發展的社會,例如臺灣地區,大量引入特定國家的電視節目,如日本與美國;對於兒童與青少年的人格塑模將產生重大而且屬結構性的影響。
因為在這種盲目大量引進異國節目,也可以說大量引進異國層次不高的娛樂性文化,對於兒童與青少年而言,是在他們的文化學習與人格型塑時期,加入了過多的日本與美國俗文化。
臺灣地區或其他類似臺灣地區,相較於日本與美國之落後國家或地區的兒童與青少年之人格型塑,便不能以直線模式的論證來說明。筆者認為應當以嵌入重疊模式(Embedded-Overlapped Model)來加以解釋。因為在臺灣地區的兒童與青少年,經年累月接受過多日本與美國電視節目的影響,在他們的意識與思想中已非原來生活在臺灣地區的中國人所應具有的。因此無論在他們的文化表現與人格的形成均受到異國的影響。因此他們的人格不能以直線模式的思考來解釋,而必須用嵌入重疊模式(Multi-Embedded-overlapped Model)來加以理解其人格形成的過程;這種新形式的或新一代的人格,與其親代不同,差異之處是摻雜了過多的異國因素,這種人格可稱之為嵌入重疊人格。這可能是所謂形成全球化的初步基礎。因為具有這種文化的年輕人已經具備了與強勢文化接軌的接頭。請參見圖一。
圖一、嵌入重疊模式的人格形成圖
為了防範資訊殖民,可能藉資訊傳播來改變思想,或乾脆說資訊洗腦也成,我們該有些什麼應有的做法呢?我們要不要保存自己的文化呢?如果不保存,將來的認同感如何著力呢?臺灣土著民族的文化消逝是大家共同關心的課題,事實上他們的文化逐漸萎縮,若依現在的看法是因為資訊科技的影響,事實上早在無線電,電視近入他們社會前,他們便已經受到了影響。什麼影響呢?那便是轉換宗教信仰。
在筆者所做的調查中,發現漢人仍維持其原有宗教信仰的人佔71%,然而臺灣土著民族改信基督教的人佔47.0%,改奉天主教的亦有25.7%,兩者合計為72.7%。宗教信仰的改變之最大影響,便會對原有神話與傳說戕害。特別是在只有語言而無文字的社會,其傷害程度遠高過於有文字的社會,這是在未進入資訊時代之前,靠著人遠渡重洋傳教,而傾心接受的現象與事實。如今坐在家中即可與其他文化接觸。請參見表二十五。
表二十五、父親籍貫與家中宗教信仰
宗教 籍貫 |
傳統中國民間信仰 |
基督教 |
天主教 |
回教 |
其他 宗教* |
未填宗教 |
合計 |
漢人 |
1429 71.0 |
371 18.4 |
52 2.6 |
14 0.7 |
97 4.8 |
49 2.5 |
2012 100.0 |
原住民 |
130 19.9 |
307 47.0 |
168 25.7 |
5 0.7 |
32 5.0 |
11 1.7 |
653 100.0 |
未填 籍貫 |
60 71.4 |
6 7.1 |
3 3.6 |
1 1.2 |
2 2.4 |
12 14.3 |
84 100.0 |
合計 |
1619 59.0 |
684 24.9 |
223 8.1 |
20 0.7 |
131 4.7 |
72 2.6 |
2749 100.0 |
*傳統中國民間信仰包括道教及佛教等,其他宗教包括一貫道。
從前述可以獲得以下的結論,那便是推動文化建設與文化培育的工作,不僅僅是教育當局或文化建設單位,以及新聞局的責任,這種責任必須是全體國民從上到下之全體覺醒才成。在政治指標上不能以混沌的所謂「臺灣優先」論調,斬斷過去五千年文化,果真如此做豈不是想要以日本文化或美國文化來替代嗎?到時候不僅將有器識的將臺灣建設成中華文化創新實驗室做不到,甚至連建立臺灣文化的夢想亦不得實現。
法國從西元一九八二年起便對國際間電視傳播產生了覺醒,儘量防範外國的電視節目入侵,去年元旦開始禁止安格魯克遜的流行歌進入法國,今年又因網路之英文過多而興訟,這是法國的做法;加拿大也禁止某些美國書報雜誌進入;德國亦禁止外國色情網路進入,凡此種種竟不能引起我們政府的文教主管之單位重視,豈不怪哉。
柒、網際網路對人與社會的影響
學習科技出身的人,對於文化往往不重視,因為文化沒有立竿見影的立即效果,亦無近程利益,更無以用為尚的優先考慮的餘地。反映在國內推動網路擴展,推動國小、國中電腦教學的工作上,顯現出以硬體建設為重,而以跟隨而來有無任何負面效果之評估,以及如何配合電腦教學,網路使用推廣,電子資料庫的加強工作不夠。除此之外,對於網路使用者,如何運用網路獲得有益身心,提升素養的教育推廣不夠;對於過度使用網路所造成之身心影響研究不足;有關網路犯罪之法律不足,偵防檢警機制不足,都是我們在推動電腦教學與網路擴張政策時,所出現的值得商榷的問題。
如果照這樣推動下去,猶如教人開車,或開飛機而不教與他開車,開飛機之相關法規,與危機處理程序一樣可怕。等到將來出了問題,再來補救,可能已經積重難返,而且也不是以推動電腦教學,網路推廣之同等經費所能挽回與矯正的。
科技可造福人類,但亦可危害人類。多數科技官僚受到學習科技的先前經驗的影響,他的考慮是在某些先行假設好的條件下來思考事情,若是這先行假設條件有所變動,則因這些條件所形成邏輯,所形成的政策,是不是要變動呢?
寫到這兒或許有人會誤認為筆者是專唱反調,或不贊成推動電腦教學或網際網路擴展的人。事實上剛好相反,筆者認為推展相關資訊建設是對的,但是必須更要同時考慮及其負面效果,這才是一種周延的與整體觀的考量。
在本研究中,筆者將資訊定義成:「資訊是個人、眾人的想法,透過傳媒符碼或媒介所出現的現象,他人以感官得以感受;經過篩選處理過的資訊才成為知識。」。這個定義是受到謝清俊先生的定義啟示。謝氏對「資訊」的定義是「資訊是所知表現在媒介上的形式」。筆者認為應以更通俗言詞表達,故提出前述之定義。
如果依據筆者對資訊的定義來看,資訊與知識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問題是,在推行電腦教學與網路推廣時,這些使用新式科技產品或機具的人,其判斷資訊、解析資訊、與處理資訊的能力是否亦應培養。尤其當國際強權的學者們提出所謂「文化衝突論」、「中國威脅論」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該警覺所謂網路殖民的問題,與意識型態漸變的問題呢?藉網路與電腦推廣與應用,趕上其他強國,與強國並駕齊驅,相信不會有人反對。但是如果我們用網路或電腦的方式有所偏差,豈不是等於引用強國的高速公路與高速公路路標系統,但是我們的駕駛人卻仍是趕牛車的心態,就算是電腦機具與他國數量相等,網路建設同樣發達,但是其效果仍會大打折扣。
最近五、六年臺灣地區網際網路開始流行,眾多使用網路的人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作息型態,新的思考方式,新的人際關係,新的人生觀,新的時空觀念,新的世界觀,以及新的歷史觀。最明顯的是「親疏遠近」、「日夜顛倒」、「沈醉虛擬」、「悟空翻雲」、「跳脫國界」、「脫離現實」、「不重史觀」或「不重歷史」、「貪欲不減」、「個人至上」以及「焦慮如影隨形」。
依據蕃薯藤民國八十五年第三季之臺灣網際網路流行排行榜,前十一名只有中國時報屬於新聞性的,其他諸如一些網站屬成人文學、黃色笑話、同性園地、網路約會、愛情小品、線上配對、成人資訊、線上交談交友、徐若瑄世界、花花公子國際中文版、算命、解夢、探尋前世今世等。如果花了大把銀錢買個電腦與週邊設備,以及付費上特定網站,從事上述用途,豈不太浪費,不啻以牛刀宰雞耶?其效益又若何?
其實網路資訊涉及情色、荒誕、迷信等資訊、實是眾網友之選擇,這也是供需原理,問題在臺灣地區之上網人次統計所表現出來的竟是像上述之需求,這也顯示出一種重要現象來:是不是因為網路使用者多屬年輕人之故呢?依據瞿海源先生提供之蕃薯藤工作小組所做的「臺灣地區網際網路相關運用及使用調查」,該研究依據郵遞回收有效問卷6436份,網上投票有15678次,合計總數有22114,其中10-19歲組有13.74%,20-29歲組有59.1%,30-39歲組有20.6%。10-29歲組合計為72.5%,10-39三個年齡組合計則有93.1%。這說明了使用網路的人大多為年輕人。
若再參照熱門網路之前十一名,也說明了人們希望從網路上所獲得之資訊,須為與個人慾望、好奇相關者。因為可隱蔽使用人之身份,因此而產生縱容原始慾望的現象。如果一天花上數小時上網,接觸一些上述資訊,而吸引上網之人,或許對他有用,或許減少他對其他事情的考慮,或許減少與他人往來的機會,或許會使他的思路窄狹化。這是我們在積極從事在國小、國中教學時不能不做些考量的事。該以何種教學方法,讓受教學生在運用電腦時,做一智慧選擇,亦即人役電腦網路,而非人役於電腦網路。
就算是國小與國中之電腦與網路教學成功,問題是臺灣地的兒童或青少年上網之後看什麼?我們社會中是否有充份而且又適合各年齡層的電子資料庫?資料庫中的資料是否能及時更新?資料庫之資料的內容是否合宜於青少年和兒童?網路擁塞的問題是否能及時解決?情色網站如何管理?網友之興趣與品味如何提昇?上述問題之解決,則非以悶頭或埋首鼓勵學生上網的教育可以奏效,在學校推動電腦教育時,應有相應的其他教育以相輔助;同時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
捌、結語
資訊科技在過去三十餘年來突飛猛進,形成今日每十八個月,其技術便翻新一代,英代爾公司研發更為快速計算能力的電算機。人類靠這些技術擴展了本身的能力。然而,操縱資訊科技產品者,在目前仍為人。將來是否因人太依靠它,而形成主、客易位的現象呢?在二十餘年前以及三十餘年前,曾有以科幻小說改編成的電影,便說明了用電腦以蒐集每個國民的一舉一動,將資料存入磁帶中,等生命終結再銷毀其磁帶,此等資料類似戶口謄本,但比其詳細,這部片叫Anderson Tape;另外一部在三十餘年前在「大世界」電影院所演的一部電影,名字已不復記憶,但其內容則是說明人類到時後,已不能駕馭人類自己所發明的機具,而造成的災害。
在國外所作的媒體研究包括了無線電、電視、有線電視,碟型天線,及錄影帶對人、對兒童、對生活方式的影響。這種研究做的最多的是美國,做長期累積性研究以北歐瑞典亦相當突出。但是這些研究具為先進國家之經驗,是否能將他們的研究結論、研究架構應用到我們社會來,筆者持保留態度。因為,像美國沒有異國電視節目在國內盛行問題,他們的研究課題只有色情與暴力對人之影響。但是在我們社會所要處理的變項要比美國起碼多出二項,一為異文化之影響,二為社會中最近孳生,與中華文化劃清界線,而與日本愈走愈近的現象。因此這便構成了研究上的複雜性。
除此之外,臺灣地區的許多社會科學、人文學的研究,往往都是短期研究,無法做長期縱深式的探討。研究經費花的不少,但成果侷限某一時段;況且有關資訊科技影響的研究成果,常亦隨資訊科技之進步而有所不同;換言之,有關資訊科技影響的研究成果之有效性亦隨之縮短。
在網際網路的影響方面,依據筆者參與一些開會所得到的印象是,若提及網路可能帶來的影響,便會被推動資訊建設的人誤認為是「反革命」,是唱反調。這便說明了一般人思考欠缺長遠眼光與整體考量。對於資訊科技的正、反面的探討,相信在經建會開風氣之先,提出經費來支援研究,相信會帶動風氣。更希望教育部與文化建設委員會能考慮及因資訊科技所形成的資訊時代業已來臨,展望未來似應加強一些實際要解決的困難,而非規避外來文化入侵而造成的殖民現象,尤其是日本娛樂性節目、歌曲、唱片、無線對我們臺灣地區之殖民現象。
在網際網路影響方面,似乎應先作些一般情況的研究與了解,找出驗證架構,再同時進行深度訪談與社會調查式的探討,亦更應由政府或民間每半年做些基本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的工作。
這次經建會委託為時六個月之科際整合研究,充份表現出經建會重視對於資訊科技對人文與社會,甚至於人之心理狀態之影響。就這一點而言,經建會之上層領導群是頗有眼光的。在「資訊科技對文化與社會的影響」研究告一段落之時,筆者綜合最近兩年餘對於資訊科技對人、文化、社會之影響研究,提出一些建議事項,以供經建會或其他相關政府單位作為施政之參考。
建議事項分成三部分:(一)有關電視與網路部份;(二)有關電視對人,特別是對兒童與青少年部份;(三)有關網路對人、文化、社會之影響部份。
(一)有關電視與網路部份
第一:結合學校、學術研究單位、政府、相關基金會、進行為期十年或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之長期研究,累積研究成果,建立電視與網路對人、文化,以及社會之正、負面影響。在研究期間內不僅要蒐集鄰近國家,亦應包括強勢國家(包括歐洲)之資料;更應擴展研究範圍及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美國。最起碼,最基本的也要對臺灣地區、大陸地區,以及日本納入研究範圍。這種研究方式係受到瑞典長達二十五年針對兒童、青少年,以及年輕的成年人所做的研究方式之影響。唯有建立自己的縱深式的長期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其研究成果有獨特性,也不會是浮面的。如果真能實行,與瑞典之長期研究不同之處是多了網際網路的探討。
第二:因網際網路所形成之「社區」、「社會」最近業已引起一些國外學者的注意,筆者亦曾建議人類學家們注意此種現象的出現與發展。尤其是對於在網際網路中所形成文化本質,以及因電腦聯繫而形成的社會與傳統社會學與人類學所稱之社會的比較。
第三:依前述可知,目前網際網路使用者大部份為年輕人,應依據調查研究來區分不同類型之上網人的人生觀、世界觀、人際關係、思考方式,文化認知、文化傳承等方面做一有系統的研究。其次對於上網人之「文化藩籬」、「歷史觀」,以及「傳統文化」之修養是否有些改變,又是否會出現全球化的文化呢?所謂全球化的文化基礎是美國式的嗎?若是不弄清楚上述基礎知識,對於我們未來的文化發展方向或變遷方向的認識是不夠的。
(二)有關電視對人,特別是對兒童與青少年部份
第一:一個社會的電視節目,足以反映該社會的文化水準,認知程度,以及代代相傳的習性與文化。我們社會的電視節目,自製的有,但亦有日本、美國的電視節目,對於異國節目之選播品味亦與觀眾之喜好相關。因為電視與觀眾之間,從長期來看有互動關係。對於國內電視節目之企畫案是否該有審議制度,這當然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對於異國節目,特別是不合原有風俗習慣者,與色情、畸戀、乖張、暴力、鬼怪等足以鼓勵迷信者,以及有損傳統風俗者,似乎應當有所限制。
第二:應檢討國內之電視分級制度,因為這種制度是一種掩耳盜鈴的做法。
第三:應注意加強兒童節目的製作。
第四:應加強為人父母者對於電視節目之警覺性。
第五:應加強臺閩地區電視對兒童與青少年,電視對人格成長或塑模的研究。
第六:應防止電視節目殖民現象的發生與惡化。
(三)有關網路對人、文化、社會影響部份
第一:目前國小、國中正加強電腦教學,正如漁獵社會要小孩學某種狩獵技術,然而卻不能忽略狩獵的倫理與規範;並且要注意相關配套的教育。
第二:近兩年在中外報章雜誌中均對網際網路中之情色資訊傳播有所報導。如何防止這種因隱匿身份,而將人性最原始與暗藏內心深處之原始欲望表白的文化發展方向扭轉,因為若依此路線發展下去,將對文化發展與文化變遷有負面影響。因為這種發展方向並非人性之昇華。
第三:應注意未來社會的發展將出現雙重社會型式的出現,一重社會是原有的面對面關係的社會;另一重社會則是因網際網路聯結或聯繫而形成的社會。同一地區,同一國家中若是出現上述兩種社會,如何溝通;價值標準是否亦會出現雙重的現象。
筆者最後希望看到這份報告的人,不要誤會以為筆者反對科技的發展,筆者只希望將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問題降至最低罷了;更不希望科技解決了一個問題而造出另外兩個問題來。
書 目
一、中文—書籍論文
【尹, 1996】尹建中,崔伊蘭著,邁向資訊社會對文化變遷的影響(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5年3月15日),頁65-66,頁182-185。
【尹, 1997】尹建中,「資訊科技對青少年的影響」,收錄於新興科技與人生價值的省思研討會論文(聯合報系,救國團主辦,台北劍潭,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十七日),頁60。
【尹, 1997】尹建中,崔伊蘭著,邁向資訊社會對文化變遷的影響(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三日),表三,頁28。
【教, 1995】教育部統計處,臺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缺席概況統計調查報告,(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許, 1995】許彩雲,「臺灣用電腦不比做電腦」,遠見 (民國84年二月),頁126-128。
【郭, 1994】郭少棠,西方的巨變:1800-1980(臺北:書林,民國83年),頁136-137。
【謝, 1996】謝清俊,「談資訊的定義與性質」,在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引言報告(民國85年12月20日),頁4。
二、中文—報紙文章
「靈異節目,具無形殺傷力」,《中國時報》,民國84年6月18日。
「那些日本卡通嚇壞了我」,《聯合報》,民國84年9月20日。
「關於中小學生看視的時間與內容」,《民生報》,民國84年10月8日。
「外國暴力卡通,墮落的吸引力」,《中央日報》,民國84年11月21日。
「孩子迷失在黃色國度裡」,《中國時報》,民國84年12月5日。
「請當孩子的電視解碼器」,《中國時報》,民國84年12月5日。
「德國封鎖色情網路 引發國際風暴」,《中國時報》,民國84年12月31日。
「法國限播英語歌曲:保衛文化新措施,電台樂界齊反彈」,《聯合報》,民國85年1月5日。
「美加爆發文化大戰」,《中國時報》,民國85年1月6日。
「電腦時代新人生觀」,《中國時報》,民國85年1月11日。
「鎖碼,這碼子事有問題」,《中國時報》,民國85年1月19日。
「第四台限制與鎖碼節目的脫軌現象」,《民生報》,民國85年1月21日。
「網路金融犯罪,法律難追」,《聯合報》,民國85年2月2日。
「網路搞色情 德國檢查官say no!」,《中國時報》,民國85年2月2日。
「網路性遊戲成婚姻殺手」,《聯合報》,民國85年2月3日。
「驚聞R級電影又將加入戰局」,《中國時報》,民國85年2月16日。
「Sex野火在臺灣學術網路熊熊燃燒」,《中國時報》,民國85年3月1日。
「英文主宰網路 法國警覺」,《聯合報》路透社電文,民國86年1月6日。
「網路上捍衛法語 法國人興訟」,《聯合報》路透社電文,民國86年1月15日。
「色情廣告充斥,媒體應善加把責任」,《聯合報》,民國86年3月6日。
「日本電視,夜夜荒唐」,《聯合報》,民國86年3月11日。
「情色欲望扭曲社會形象」,《聯合報》,社論民國86年4月22日。
三、英文—書籍文章
【Baym, 1995】Nancy K. Baym,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Cyber Society: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ed. Steven G. Jones (London: Sage, 1995), 10-35, 138-163, 164-183。
【Bock, 1988】Philip K. Bock, Rethinking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8), 102。
【Bromberg, 1995】Heather Bromberg, “Are MUD’s Communities? Identity, Belonging and Consciousness in Virtual Worlds,” in Cultures of Internet, ed. Rob Shields (London: Sage, 1996), 143-152.
【Bromberg, 1996】Heather Bromberg, “Are MUDs Communities?: Identity, Belonging and Consciousness in Virtual Worlds” in Cultures of Internet, ed. Rob Shields (London: Sage, 1996), 143-152, 153-169。
【Featherstone, 1995】Mike Featherstone, ed. Global Culture: Nationalism, Globalizstion and Modernity (London: Sage, 1995).
【Firth, 1995】Raymond Firth, We, the Tikopia (Boston: Bescon Press)。
【Jones, 1995】Steven G. Jones,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Cyber Society: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ed. Steven G. Jones (London: Sage, 1995), 10-35, 138-163, 164-183。
【Kellner, 1995】Douglas Kellner, Media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5), 34
【Lajoie, 1996】Mark Lajoie, “Psychoanalysis and Cyberspace,” in Cultures of Internet, ed. Rob Shields (London: Sage, 1996), 143-152, 153-169。
【Lajoie,1996】Mark “Psychoanalysis and Cyberspace” in Cultures of Internet, ed. Rob Shields (London: Sage, 1996), 153-169.
【Mizuko, 1997】Mizuko Ito, “Virtually Embodied: The Reality of Fantasy in a Multi-user Dungeon,” in Internet Culture, ed. David Porter (London: Routledge, 1997), 87-110。
【Reid, 1995】Elizabeth Reid, “Virtual Worlds: Culture and Imagination,” in Cyber Society: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ed. Steven G. Jones (London: Sage, 1995), 10-35, 138-163, 164-183。
【Robertson, 1992】Roland Roberts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Rogers, 1986】Everett M. Roger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6), 2, 25, 26.
【Rosengren, 1994】Erik Rosengren, ed. Media Effects and Beyond: Culture, Socialization and Lifestyles (London: Routledge, 1994), Chapter 1。
【Schramm, 1984】Wilbur Schramm著,人類傳播史 (The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游梓翔,吳韻儀譯(臺北:遠流,民國八十三年),第一章。
【Schroeder, 1995】Ralph Schroeder, “Virtual Reality in the Real World:History, Applications and Projection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s. Nick Heap, Ray Thomas, Geoff Einon, R. Mason, and H. Mackay (London: Sage, 1995), 387-388.
【Stratton, 1997】Jon Stratton, “Cyberspace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 in Internet Culture, David Porter (London: Soutledge, 1997), 253-275.
【Unnikrishnan and Bajpai, 1996】Namita Unnikrishnan and Shanilaja,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on Children (London: Sage, 1996),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