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網際網路內容的傳播理論探討
──從「傳播即文化」的向度談起

謝瀛春

壹、緒論

  1. 前言

在台灣,網際網路(Internet)的使用者正與日俱增;從1996年底的70萬用戶增至19978月底的140萬戶,而此數字亦將因政府的「三年三百萬人上網」及「送e-mail到中小學」等政策急速增加。根據國家資訊中繼站(暫譯,National Cache)去年11月的統計,平均一天的網路進出資訊量為1.5GBytes。而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的統計,台灣區學術網路(TANet)去年9月一個月的資訊進出量則有約29.26G Bytes

從這些統計數字來看,網際網路儼然成為國內重要的新興媒介。但是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是誰,使用者的行為規範為何,網際網路的內容有那些,其傳播效果如何,以及網際網路傳播的文化意涵為何,都不是統計數字可以概括的。近二、三年內,國內學術界,尤其是社會科學方面,開始研討網際網路加速成長之統計數字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亦即針對有關網際網路使用者、內容、效果、法規及其社會/文化的意涵等研討。但是,相關研究幾乎不曾深入探究和網路內容與社會/文化密切有關的根本問題─網路內容的文字與語言問題及其與文化的關係。

二、網際網路的中文問題

其實,在1970年代初期,國內即已開始中文電腦的研究,其中除研發中文鍵盤、中文輸入等技術外,亦注意到電腦科技與中國文字的關係。但是,在科技優先、經濟掛帥的國家政策思維下,電腦、資訊工業的發展及相關科系的教學研究,都以電腦科技的硬體、軟體(指狹義的機器語言、程式設計)為目標。

二十多年來的電子、電腦的資訊工業發展,由於忽視科技的文化面向,且不重視科技與人文對話的傳播問題,使電腦這個媒介所承載、傳輸的中文內容之相關主題被忽略了。證諸國家的資訊科技政策亦然,其中頂多針對中文資訊交換碼的問題進行討論、研究。但,大多僅止於碼的交換,而未涉及文字與文化的關係,以及電腦科技對中國文化之影響等。唯一觸及此方面的研究,只有早期在文建會等機構支持下的國字整理小組,在跨電腦科學、文字學等領域的數位教授合作之下建立了基本研究資料,後因人事變遷(主要是政府易人、政策不支持、經費無著落等因素),而未繼續下去。

近年來,國際間倡行區域經濟合作模式,更因網際網路科技的助長,使各國政要在國際政經會商之中,不得不針對英美(尤其是美國)等國的商業文化之全球影響提出抗議。各國政府在國內,亦開始思考本國文化面臨英文強勢文化影響之定位問題。在網際網路使用的文字中,英文早已成為主流。此趨勢立即威脅到非英語系的地區和國家。以非拼音文字的漢字為例,台灣、大陸、日本、韓國等就面臨電腦無法完全處理漢字的技術問題,及網際網路更無法立即直接轉換漢字和英文的困境。語言文字實為國家民族文化的存亡絕續命脈。就人類文化的發展來看,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民族願意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字;也沒有人希望別人的語言文字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衰亡。基於這樣的理念,世界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下的中日韓文(CJK)工作小組,十多年來努力研討電腦處理漢字的技術問題。

事實上,目前網際網路的使用不如一般所言的簡易、方便,亦不似許多學者、教授所假設的全球四通八達、通行無阻。不只在技術上有資訊輸入、傳送、擁擠等問題,一旦牽涉到所使用的語文時,問題就變得更形複雜。以中文為例,任何中文的資訊只侷限於相同碼或可以轉換碼的中文作業環境下才能流通、交換,一旦跨到不同系統、不同語言的作業環境時,必然出現諸多問題。除了碼的問題,目前中文的缺字問題也是一個瓶頸,這正是中日韓文工作小組努力解決的研究課題。

三、語言文字的文化意涵

語言是人類社會傳統延續的工具,尤其是思想表達的工具(the tool of significantexpression)Edward Sapir (1884-1939)認為,語言是透過學習而來,有其文化功能【Sapir, 1949:4】,文化或可說是一個社會所為、所想(what),而語言則是表達思想的行徑(how) Sapir, 1949:218】。但是使用同一語言的人,如果其地理環境、政經條件不同,其文化亦可能有異【Sapir, 1949:215】。至於書寫的文字則是語言認知的具體表現(representation)。中國文字的發展實受歷史文化的深遠的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語言文字也會自然地不斷改變,如果因為政策的人為推動,其改變更將明顯。此可由中國大陸的簡化字政策證明。周志文【1992:51】指出,文字和文化一樣,是一種有機體。但處身文字變化之中的人常以自己的角度看別人,例如:

「……對於習慣繁體字的台灣中國人而言,大陸流行的簡化字不僅不易明白,而且充分反應了大陸鄙俗、粗野的社會習慣,令人無法適應,而對習慣了簡化字的大陸同胞而言,台灣的繁體字則代表了虛張聲勢的文明,矜誇不實而食古不化的文化特性。」

但是,嚴格來說,上例呈現的僅在語文表達的雅俗差異,誠如前面提及Sapir所說,同一語言的使用者因地理、政經環境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文化風貌。但是就所使用的語言本身而言,它並未被他種語言取代。

如果遭到外力影響或政策推動,一個族群的語言文字極可能逐漸被遺忘而消失。如今,網際網路的英文強勢外力,以及教育部的英語教學政策,加上語文能力普遍低落的情形,未嘗不是一種原有語文遭吞噬的先兆!

四、語文應用能力低落的警訊

去年12月下旬兒童日報上刊出一則短文,文中提到作者為了催促孩子吃早餐,情急之下一句話用了四種語言。這句話是:「你要『卡緊佳』啦!這麼『歐依喜內』的東西,你應該像Cookie Monster一樣Am Am Am Am一下子吃完。」(註:Cookie Monster是芝麻街節目中的貪吃布偶。)這句話如果正確通俗的講是:你要趕緊吃啦!這麼好吃的東西,你應該像芝麻街裡的貪吃布偶一樣大口大口的,一下子就吃完了。

這個例子雖然只是報紙上所載,近年來卻常反應在我們生活周遭。中英夾雜、中日夾雜的語言應用現象到處可見;大眾傳播媒體(尤其是電視、廣播)的新聞播報及各類節目如此,市招廣告更是如此,而政府官員、學者專家、大學生,甚至販夫走卒也開始流行這樣說話,網際網路的中英夾雜應用則更是普遍。

以網際網路上去年426日至57日期間新聞討論群(news group) 的媒介版為例,張貼的文章即有「……他只是一個reporter……要建構別人成為你認知的copycat……」、「……觀此封post可知……」「OH! SHUT UP!這篇文章POOVERSEAS, OK?……」「還有一堆記者就地烤起肉,一點Sense也沒有!!!!!!

中英夾雜的語言應用或因大眾傳播媒體及網際網路而普及,教育部推動小學生學英語的政策更將是推波助瀾的關鍵因素。不過,資訊時代,真正令人憂心的是:多語言夾雜的語用環境下,本國語言何去何從?尤其是在網際網路之前,國人的國語文程度已有低落現象,而近年來高中畢業考大學的人,幾乎人人寫錯別字。事實上,大學生的寫作程度亦是逐年低落。追根究柢,國語文教學及研究長期不受重視為主因;師資培育一直只侷限於師院體系的語教系,而沒有普遍設置中文語言學系、研究所或中文語言學院。多年前唯一以中文語言學為重點的清華大學中文系也改為中國文學的取向,而近年來國內少數成立的語言學研究所則多以西方語言學為重點,很少人專治中文寫作、語法、語意等研究。

另外,大眾傳播科系的課程中,語言學缺席數十年,語意學一門亦僅在二十多年前開設過。近年來,批判、反制的思潮流行,諸多不了解寫作課程內涵的教授甚至主張減少授課時數,代以只強調講授思想、邏輯思維方去而摒棄多寫多改的語文寫作教學。至於應用文的寫作、報告寫作、會議紀錄寫作、科普寫作、技術寫作,乃至開會、小組討論等的語言應用,幾乎不曾出現在大學課程之列,而中小學的應用文、作文教學亦多流於公式操練(像才藝教室的作文班一樣),往往磨蝕不少青少年對寫作的興趣。中小學國語文成績的低落可由熊智銳一文看出端倪。總之,語文教學一直缺乏由小學到大學的整套規畫及執行方案,長此以往,加上網際網路的助長,各級學生的語文程度實在難以提高。

以前述網際網路上新聞討論群的媒介版為例,不少文章的錯別字顯而易見,如「深值(植)人心」,「是不是能在(再)住下去」,「嘩(譁)眾取寵」、「諾(若)是在國外」、「其來有致(自)」、「很(恨)不得」、「浪廢(費)空間」、「度(杜)決(絕)」等。其中有些是撰稿人不知正確用字,有些則可能是以注音符號輸入法找到「音似」的錯字。無論原因為何,寫作者呈現的作品即代表其語文水準。由此可知,這些大學生的語文水準不怎麼高明;連簡單的字都會寫錯。而國人不求甚解、馬馬虎虎的態度,更將因電腦科技的普及而加速語文應用時的以訛傳訛,形成語文傳播的惡性循環。

五、小結

綜合前述討論,本章的立論前提即在:語言文字是一個族群的傳播溝通工具,是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的媒介,更是全球化、國際化中表現個別特色、生存所依的籌碼。如果我們不再以中文溝通、書寫、閱讀,我們不再以中文思考,那麼我們可以完全拋開故宮的收藏、丟掉今天所有中文的書籍、文物……我們還剩下什麼?在英語因網際網路加速全球化的潮流下,歐美及日本的漢學研究者努力開拓網際網路的漢字交流空間,而尊重各國文化特色、保存各自語文的網際網路技術亦正在研發之中。這些透露著什麼訊息?我們該有什麼應變?網際網路的傳播意涵為何?以及網際網路中文內容的傳播問題等都是本章探討的重點。

貳、傳播即文化

一、名詞界定

近來網際網路和文化傳播的議題,正在傳播領域熱烈討論著。但因大家對新傳播科技、文化傳播的名詞內涵界定不同,討論的範疇、層面亦有不同。因此,在此將對關鍵名詞加以界定,以為下文討論之依據。

(一)網際網路:即指Internet,乃利用數位技術,將所有知識以01 的字串表達,藉由電腦、電子通信之結合來完成傳播、溝通的工作。網際網路不只是電子、光纖(fiber optic cables)、資訊傳輸(data transmissions)等以光速傳播的系統,亦有如電話系統一樣。不過,Internet是藉由電腦、數據機、路由器(routers)等系統運作的,一般所說的資訊高速公路、虛擬世界、超文本等都是網際網路的系統。換言之,網際網路是一種集合眾系統的系統(a system of systems) 【Estabrook & Vernon, 1997:3-8】。本文所指的網際網路正是此系統,包括TANet, SeedNet, HiNet等。

(二)網際網路內容:本章討論的內容以呈現於網際網路之中文訊息為限,主要指中國語文(有人亦稱華語文)的內容。

(三)傳播:依據徐佳士的「人的傳播」之定義,一個聲音、一幅圖像、一些文字、或是其他形式的訊息(message),從人出發,藉由機器之助或是其他通道,打破心靈障礙到達人(目的地);它始於人,終於人。這就是人的傳播。本章的傳播意涵以此為主,亦即人們經由網際網路或其他各種媒介進行資訊交換、意見交流的互動、溝通,均屬之。

(四)文化:有關文化之概念和定義的探討,其中爭議頗多。早期的定義中文化代表「培植」、「養育」的意思,後來則摻雜了一個社會的「啟明」及現代人類學的「風俗」(一種有長期歷史的風俗,略如「傳統」、「社會遺產」之類)意思。在160多種正式的定義中,有的指知識、信仰、宗教、道德、風俗和一個人以社會一份子的關係而獲取的能力、習慣;有的則指一個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或有的說「一個社會裡的個人所獲得或培植的行為、情感和思想,以及在各社會中從歷史上傳遞下來的知識理想、社群理想和美術理想的各種模式或式樣。」

本章的定義即在前述的概念,將文化界定在「社會裡的個人所獲得、培植的行為、情感和思想」以及「從歷史上傳遞下來的知識理想、社群理想和美術理想的各種模式和式樣」,因此,網際網路上的內容,網際網路的使用行為,傳播媒體上的訊息,故宮博物館中的收藏等都是文化的表現。換言之,中文/華文網站的內容即是文化內容的呈現。

二、傳播即文化的理論基礎

(一)從理論觀點出發

傳播理論發展之初,多從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學門借用(borrow)理論,因此多從實證、計量的途徑 (approach)探討傳播現象、行為、效果等問題。但是三十多年前開始,美國的傳播學者James W. Carey開啟了另一研究取向;從文化角度探究傳播問題。他的理論可以「傳播即文化」為代表。

Carey指出,傳播理論(或研究),長久以來一直以「視傳播為傳輸(transmission)」的觀念建立理論架構,更以此探究訊息、傳播者、受播者、傳播過程、效果等等,並建立所謂的傳播模式。事實上,人類的傳播,除了「傳輸」的觀點外,還有另一種觀點,即「儀式」(ritual)的研究角度。

Carey認為有關「以傳播為傳輸」觀點的理論研究,大都助長了政經勢力,而對人們知識經驗的交流與學習卻少有助益。以新傳播科技的發展為例,它只增長了政府及貿易的勢力。其他諸如教育方面,它演變成市民制度、專業主義、消費主義以及更多的心理治療現象。其他即使是城市、街道亦成為科技及行政官僚制度所掌控【1988:42-43】。換言之,由於傳播研究發展的諸多理論、模式,側重在「傳輸」觀點,強調傳播過程、傳播效果等,因此造成人們以為社會就是在政治勢力下運作的模樣,而忘了形成社會的其他元素;美學、宗教信仰、個人價值、情感及先哲之智慧睿語。

從前一小節的「文化」定義來看,人類社會的知識、信仰、宗教、情感、美學、風俗等等之「培植」「養育」,不就是藉著「傳播」才得以延續下來。而前面章節有關語言、文字的簡要討論,也說明了人類藉以傳播、溝通的工具(主要為語言文字)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依此來看,傳播和文化之相因相襲,正足以說明有的理論將人類傳播史視為一部人類文化史之由來。同樣的道理,一個社會的傳播制度(institution)、傳播體系(system)、傳播內容(content)及傳播現象(phenomena),正是該社會文化的表徵,甚至可說是該社會當代文化的反映。如此看來,Carey所稱「傳播即文化」的研究取向能在過去「傳播即傳輸」的傳播研究風潮中發人深省,是有些道理的。

(二)從定性(或稱質化)研究方法切入

如前一節所述,傳播研究早期大都借用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借用理論詮釋之同時,也一併採用了該學科的研究方法,應用於資料蒐集、解釋及推論。因此,有關的傳播研究大都只是印證1950年代、1960年代,甚至1970年代的實證主義、行為科學之主張。此現象正如前面Carey所說,傳播理論多從行為、效果、過程等研究結果建立「傳播即傳輸」的模式。

研究者很少以全觀角度(holistic approach)、從自然情境(natural setting)等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蒐集資料、分析及詮釋現象。在以定量(或稱量化,quantitative)研究方法為主流研究取向之影響下,在美國,「傳播即文化」的研究進展相當緩慢,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不過,這個現象近年來已有改變。John J. Pauly的文章【1991】對此有詳盡的探討。

Pauly主張,以定性研究方法處理大眾傳播的文化研究,其意涵其實與前述Carey的「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是一致的。

Pauly指出,大眾傳播的文化研究應涵蓋產品(product)、行業運作(practice, operation)及有關的評論(commentary;指對產品、行業運作等)。換言之,研究傳播業的產品(譬如電視內容、報紙內容、廣告等)之同時,亦應探究其行業的結構、體系、制度及運作,以及有關的各類批評、評論【1991:3-5】。另外,研究者應以文化研究的意義建構(meaning-making)角度,整體分析大眾傳播的問題。舉例來說,研究大眾傳播業的運作,即表示大眾傳播組織或大眾傳播界的形成是一種意義建構的過程。如此說來,任何一個媒介產品都只是媒介製作人建構意義的產物,就像編劇、導演、作曲人、藝術編導、電台主管、攝影者、記者及編輯的角色,他們都只是一再重複創出「新」產品。而這些創作過程都是在組織的大環境(文化)下建構其意義。

(三)網際網路內容的傳播研究

網際網路是一種新興的傳播科技,但是一旦為人所用,尤其是在人們藉以傳播資訊,達成溝通、互動目的之表現時,它已不再只是一種技術工具,而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

過去,傳播科技的發明對人類傳播方式的影響,有相得益彰之功效;新傳播科技的出現並沒有取代原有的傳播科技,也不曾淘汰原有傳播科技創造的文化內涵(如廣播形式的內容沒有被電視淘汰、取代)。它只是增加人類另一種傳播工具,或塑造出揉合不同傳播科技的新型式內容;如有聲書、紙上叩應分別是書籍、讀者投書的另類型式。

另外,從科技發展的過程來看,任何一種科技(或技術)是否受到人們重視、採用,甚或不被接受,都有其文化因素之影響。每個社會都有其認知建構世界的特定方式,這就是所謂的文化。

以往,有關傳播科技的研究多強調技術、傳播通道、閱聽人行為、傳播者及傳播組織、制度等的方面,極少人注意到不同語文與新傳播科技的關係,更少注意到其文化影響。主要原因應是過去的傳播科技之應用不會毀損使用者的語言文字。但是,如本章緒論所言,網際網路英語全球化的趨勢以及電腦處理中文技術的瓶頸,將是中文世界(社會)文化的威脅。因此,網際網路內容的傳播研究刻不容緩;其重要性遠超過上網人數、上網技術、網路組織等。

因此,針對目前網際網路的內容表現(即前一節所指的文化研究之產品),應可約略看出一個社會如何看待此新科技,亦可略知這個社會的當代文化現象。換言之,網際網路的傳播研究應有其深層的文化意義。

參、傳輸的傳播模式理論

過去,傳播理論一直建構於傳播的線性關係上,如下圖所示:

  來源→製成符碼→訊號→符碼還原→目的地(傳輸過程)

  來源←製成符碼←訊號←符碼還原←目的地(回饋過程)

 

在此傳播過程的線性思維下,傳播者(即來源)將訊息(即訊號)傳送給受播者(即目的地),即完成了「傳播」工作。傳播理論亦是在此模式下,由探究傳播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內涵、影響等問題而建構;像傳播者分析、訊息設計、傳播通道、受播者分析、傳播行為及傳播效果等的研究如此,而以政治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勢力宰制(或反制)為主要取向之傳播研究亦是,而強調心理治療的勸服、遁世角度的研究更是如此。

一、傳播者角度

線性傳輸的傳播理論,強調傳播者將訊息傳送給受播者,然後如果受播者要回覆(回饋),再將受播者(此時成為傳播者)的回覆訊息傳送回傳播者(此時轉變為受播者)。

這樣的理論蘊涵了時間、空間的延遲意義,因此,傳送訊息及回饋訊息之關係是不平等且間接的。尤其是實際運作之下,傳播者的組織化、專業化扮演關鍵角色,使傳播者成為主動、宰制訊息傳播的角色,而受播者多處於被動接收訊息的立場。基本上,傳播者除了純粹市場導向的供需原則外,亦本著教育(文化傳承角色)、服務的功能,提供訊息傳播。基於此,傳播者有如教師(文化傳承角色),亦如社會服務者。表面上,傳播理論主張:受播者「要什麼」,所以傳播者才「給什麼」;實際運作時,是傳播者決定受播者「要什麼」,所以「給什麼」。

從人類社會建構於權力分配、利益掌控的前提下,傳播不再侷限於人與人之間傳情達意、增進了解的「單純」「平等」關係,它往往成為權力角逐、利益輸送的籌碼、表現。因此,掌控傳播、壟斷資訊(即指訊息)者,往往就是社會中權力最高最大、經濟勢力最強的一方,這在初民社會如此,在現代社會亦然。即使在地球村的時代,除非傳播的機制(mechanism)改變,否則亦將如此。這正足以說明為什麼各國關切網際網路的傳播影響;眼前重點或許是政經勢力的分配問題,但更深層的還是自己的文化特色一旦喪失(儼如絕種的動物),連立足國際社會的籌碼都沒了。

因此,從傳播者的角度來看,掌控並主動積極提供網際網路的內容,應是在網路傳播中立於主宰地位的關鍵,此點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及文化之保存尤為重要。

二、受播者角度

如前一節所述,受播者在線性傳播過程中,受制於時空延遲的「先天」限制,因此在接收訊息時往往處於被動、不平等的地位。雖然基於「互惠」的考量,或基於教育、文化傳承的考慮,傳播者在傳送訊息時的確考量了受播者的立場(其所思所需)。不過,其中亦有傳播者主導(或主宰)受播者所思所言(想什麼怎麼想)的情形,如宣傳、廣告等最為明顯。而此種透過傳播(工具)宰制受播者思想言行的情形,亦因各社會之政經體制、意識形態、社會思潮之不同而有程度上的區別。同樣的,在文化的表現上亦多少有類似情形。

即使如此,受播者的主動、個別差異及因地制宜的心性變化,往往能改變「受制」的情勢,甚至幻化、匯集成塑造文化的力量。美國的搖滾音樂發展中不乏這樣的情形,而國內近年來的讀者投書版增頁、廣電媒體的現場反應意見的開播以及各種民意反映管道的增設,也是受播者主動反映其所思所想所需的例子。

嚴格來說,受限於傳播體系的組織結構及社會分工的專業取向等因素,受播者面對大眾傳播的傳播模式,仍無法成為完全主動的受播者,而且在長期的制約影響下,甚至連「怎麼要」資訊的思辨能力都無從孕育;如此看來,耳聰目明的受播者那裡來?

不過,這樣的形勢,可能因網際網路的個人化特性而有所改變。

三、網際網路的傳播意涵

網際網路媒介一旦普及,勢必改變以往傳播媒介主動、宰制訊息的角色,亦將一改傳播理論傳播者與受播者及訊息之間的關係。理論上,傳播者(sender)也是受播者(receiver),而且每個人都可以是傳播者,可以主動傳送訊息;更是主動的受播者,可以主動選取訊息。「要什麼,給什麼?」不再是傳播媒體獨有的主控角色,而「想什麼,怎麼想」也將還給每個人。

但是,事實上,觀諸目前網路媒介的內容以及使用者的傳播素養(資訊的表達、正確、完整及倫理道德等),網路資訊泛濫、真偽莫辨等無監督、管理之無政府狀態(不是指網站管理,乃指資訊內容品質),「想什麼,怎麼想,怎麼要?」的理想境界還遙遠得很。尤其是,人們如何選擇網路資訊,如何辨別、該如何利用科技、網路對人類原有的語言文字之溝通能力有何衝擊,網路將塑造什麼樣的人類文明……等將是更重要的課題。其中尤其是每個人傳播素養之加強,才是網際網路時代將媒體還給每個人的關鍵,也是此刻最迫切的研究課題。

肆、網際網路的內容及相關問題

一、幾個實例

以下幾個例子都是從「傳播即文化」的向度,反映我們目前正在形成的網路文化,也是我們文化現象的縮影。

例一:去年10月交大研究生的碩士論文【黃學碩,民86年】,針對交大BBS站的公共議題分析,發現有96%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N=163)上網看過交大校園版,每天上網的有84%多。但是,上網討論校園事務的文章,篇幅相當短,平均110字,最短的僅60字,最長的為270字。如此少的字數,很難討論深入,而且常常因謾罵、批評而偏離討論主題、無疾而終。研究結果並指出,網路上討論文章的品質有待加強。

例二:今年初清大一位大三學生因在網路上公開販售大補帖及色情光碟,而遭兩大過處分。該生的欺罔行為不只違反學術網路使用規範,甚至侵犯廠商的軟體版權。去年10月在初犯(販售大補帖)時,校方未究其刑責,僅給予口頭警告,並令該生關站且停止其宿舍網站使用權半年(詳見政大新聞系實習報,大學報,民國86年11月21日1版)。事實上,大專學生在校內販售盜拷光碟者不乏其人,誠如報載,他們是知法犯法。

例三:去年6月一位工學院研究生的論文【尤禮慧,民86年】指出,每位受訪的教師(N=49)都使用過網路,其目的是與人溝通、查資料、流覽、張貼文章、娛樂或輔導學生做作業。在教學上,這些教師僅利用網路統計學生成績或要求學生做作業。在校方強調資訊化的政策下,教師利用網路於教學的情形並不普遍。該研究發現,教師對使用盜版軟體的看法,有些教師對自己及對學生有鬆嚴不同的標準,也有8至19人(N=49)表示對著作權法,不了解【頁38-39】。

例四:去年10月下旬針對外匯市場政策,中央銀行副總裁許嘉棟對記者說:「……外界議論央行有無說謊權利,我不表示意見,但我認為『央行沒有講真話的自由』,以後要多做少說。」(中時晚報,民國86年10月20日,2版)

以上四例反映了一些中國文化的特徵:缺乏討論、批評的素養(例一),不尊重法律規定及縱容姑息態度(例二),雙重標準、不求甚解、不知法(例三),以及不面對事實及不講實話(例四)。此外,例一更充分反映了網路使用者語文表達能力的限制。

二、內容水準參差不齊

由於三年三百萬人上網政策的推動,由於民間視網路為商機的熱切,也由於台灣區學術網路的免費,使目前上網人數遽增。可是,正如前一節的例子,網路素養卻未因而提高,而國人的一些積習則充分在網路上顯現出來。

在政府大力推動中小學生上網的政策中,硬體學習(如電腦操作、上網練習)和網路首頁(homepage)設計為其主要推動項目,而網際網路內容的語文表達、網路行為的規範、網路對人文社會的影響則少有涉及,其中尤其欠缺的是提昇網路內容的語文表達能力。另外,從教育部的資料可知【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民國85:7-10】,在國中小、高中職及專科等各級學校,資訊普及教育的目標及課程實施之內容概要,幾乎完全沒有「網路或電腦內容語文表達」以及相關的傳播及文化的項目。其教育目標如下:【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民國85:7

國小:讓學生瞭解電腦與生活之關係及簡易電腦之操作,以增進使用電腦的興趣。

國中:培養學生應用電腦的基本技能及正確使用資訊的態度及習慣。

高中:學習電腦科學的概念及原理及培養應用電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職:學習電腦對相關行業的應用,以備將來就業所需。

專科:認識電腦在專業上的應用及培養應用技能。

如上所示,教育目標中完全沒有「電腦與傳播」、「電腦與文化」或是「電腦在我們社會、文化中的角色」等方向。至於針對高中教師開設的網路應用的相關課程,亦僅止是「TANet網路資源介紹」、「電話撥接使用網路資源」、「認識UNIX作業系統」、「WWW多媒體資訊系統的介紹與使用」等綱要。與網路系統息息相關的技術寫作、手冊撰寫從不曾列入課程。事實上,科技時代最基本的技術寫作一直不曾受到各級教育人員的重視。

網際網路的內容在網路素養及相關教育不足的情形下,普遍水準有待提昇。瞿海源指出,在熱門網站中,術數、情人、遊戲、漫畫、個人寫真和交友等內容最多。相形之下,醫藥、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的網站就顯得少了許多。

不過,近半年來,一些學術機構,行政及科技機構相繼推出網站,提供知識性、參考服務的資訊,的確為原本貧乏、粗糙的中文網際網路內容增色不少。嚴格來說,這些機構處理資訊內容,提供上網素材,並製作成網路內容的過程中,除極少數有長期經驗者(如中研院)外,大都「從做中學」,尤其是對資訊內容的選取、通俗可讀(可看)等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學習及經驗交換,花費相當多的精力。如果有製作完備細節的技術手冊及相關的傳播(含影視訊息)寫作手冊,豈不省事多了。

總而言之,中文網際網路內容的水準之提昇以及內容之充實,根本癥結不在網路法規管理、網路技術及網路性質等之認識,而在使用者溝通能力(即傳播素養)及網站內容提供者的傳播、文化水準。而此也是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推動三、四年來從不曾提及的,甚至最近的NII推動方案之草案,亦未觸及此札根的問題。

伍、傳播的成功條件

一、傳播效果的要件

如以上述傳播的傳輸線性模式來看網際網路的傳播,大部分受播者仍只是接收訊息者,而網際網路內容的提供者(即傳播者)仍居於主導內容的地位,因此,內容提供者應注意到傳播成功的一些大原則,即使針對不同的閱聽人(受播者)、不同的傳播目的,亦應在此原則下有所變通。根據徐佳士的整理,傳播的成功條件有四:

(一)音訊的設計和發出方式,必須要能引起對方的注意。

(二)音訊所採用的符號,必須符合傳播者與對方的共同經驗,以「意思」得以通達。

(三)假使傳播的目的不只是告知(informing),而且是要說服(persuading) 對方,音訊必須激起對方個人的需求,並且暗示滿足這些需求的方式。

(四)音訊所建議的滿足需求方法,必須適合對方所屬團體的規範。

此外,訊息是否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應遵守三原則:

1)易得性(availability),如俯拾即得。

2)對比性(contrast),如萬綠叢中一點紅。

3)報酬(reward)與威脅(threat)

二、訊息傳播的要素

嚴格來說,傳播要素是來自新聞寫作的研究心得,而新聞寫作掌握的要素又源自人性;人對故事的需求。由於人類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及對事物前因後果了解的認知心理,因此,傳播(溝通)時,必須把訊息的六個要素交待清楚,才算完成一次傳播。亦即什麼事(what)、什麼時候(when)、什麼地點(where)、什麼人(who)、什麼原因(why)及如何進展(how)六個元素,是人類語文傳播的基本要件,缺了一項即表示訊息不完整,就像故事漏了一段。

傳播要素不只對語文傳播很必要,對圖像、影像傳播也一樣重要。

三、網際網路內容的設計原則

原則上,網際網路內容的設計因其不受時間版面等網路性質限制,而與傳統的印刷、視聽媒體內容設計不同,像超文本的連結、隨選隨取的功能,很可能改變傳統閱聽人(受播者)的傳播習慣。但是,基本上,前一、二節的觀念及原則仍然是超越媒介特性,以人性為出發點的考量。因此,網際網路的內容設計應考量傳播效果,並涵蓋基本的傳播要素。

此外,網際網路中文內容設計者,尤其是國家級政府機構的網站,亦應有本國文化及中國語文之傳承與創新的覺醒(理由詳見本章壹、貳節)。

陸、網際網路內容的政策反省

一、傳播政策在那裡?

以往,大眾傳播媒體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三民主義,因此,傳播媒體是國家政治機器之一環;反共言論、均富平權思想散佈在各類傳播媒體上,而媒體所有權及管理權也多在黨政軍之手。傳播政策依循當時英美思潮下的傳播哲學擬定,因此傳播的守望(告知)、教化(教育)、決策及娛樂功能成為各類媒體內容規劃的依據。在此理念下,傳播內容是經過意識形態、菁英知識等的層層篩選(或自我檢查)。所以,政治歷史及文化等因素的考量下,黑色、灰色、黃色的訊息被過濾掉,而抵制日化的政策亦反映在傳播媒體的內容;像日片、日劇是不准播出的。

近年來,尤其是報禁開放以來,漸漸的看不見三民主義最高指導原則:廣電法規、有線電視法、公共電視法及相關的施行細則都沒有政策指導方針。而原有的新聞、社教及公共服務的比例則形同具文;有些有線電視台甚至完全沒有社教、公共服務或兒童節目,反而是日劇、日片解禁之後,於民國8384年起播出比率急劇增加(有佔全週總數時的22.6%,及平日26.6%的情形),其他如港劇、港片的比率也在民國80年初起遽增,詳見劉幼琍的統計【民國86: 167-269】。如今,黃、黑、紅、灰各色訊息比比皆是,名為自由、開放,實則主管機關失責,不依法管理。

本質上,媒體對人們,尤其是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絕非現行所謂的自由開放之媒體管理理念得以保障。觀諸世界各國的傳播政策,「自由開放」絕不是放縱、不管,而媒體也不是只為己利而置公益於不顧。目前國內多數自由開放的主張,顯然有曲解「自由開放」之虞。

簡言之,開放政策之下,媒體的競爭成為經濟勢力的瓜分,而財團負責人的政黨地位則形成不公平的自由競爭。即使美國的自由競爭也只是理論上的「公平」,在實際運作時也只是少數大企業參與媒體所有權經營權的角逐。

在國內,前不久兩大財團掌控下有線電視的爭奪造成斷訊、違約事件,真正的犧牲品是觀眾,政府相關部門竟然束手無策。傳播界及法界人士大都知道,不是無法可管,而是不敢執行;不是沒有懂得政策之專家,而是在諸多利害衝突下訂不出政策。

有線電視兩大財團的斷訊事件正是我們當前的文化表現;以「傳播即文化」的理論來看,傳播組織的運作、傳播內容的表現及從業人員的行為,都是這個社會文化的縮影。

二、他山之石

我國主管廣電媒體的機構主要為新聞局和交通部,前者主管內容表現及其相關法規和人員管理規範等,後者則負責技術、技術人員及相關法規的監督、考核等。

嚴格而言,國內的相關法規及制度都有相當規模且亦因時代變遷而修改、調整過。以廣播電台為例,自民國79年初起連續三年內,以密集深入嚴謹的評鑑小組對所有電台做總體檢,並切實要求改善。即使參訪國外的情形,國內各方面都有相當規模,唯獨在整體表現上,中外差異頗大,究其因則在文化之不同。

以英、德、法三國為例,三國的廣播事業,由政府擬定政策,團體監督管理,民間自律經營。其政府政策及民間的經營,都不會閉門造車,而是反映社會的多元,亦注意市場機能及民眾所需。一切經營依法行事,而法律的規定及自律行為均力求保護聽眾為先。日本的情形亦大致相仿,其業者除遵守相關法規外,相當講求徹底自律及責任承擔。

反觀我國法律精神、法條、自律組織等都有書諸文字,亦有主管單位及監督、自律體系,唯獨不足的是「切實執行」、「切實遵行」,而聽眾權益多半在業者經營利潤優先之下有所犧牲。追根究柢癥結即是文化;由於文化的不同,我們的傳播制度即使因襲了美日等國的模式,表現出來的就是缺了角的圓。換言之,傳統的傳播媒體的弊端(如前述廣電媒體的過去政治掛帥、今日經濟主控的影響)一樣會反映在有線電視、衛星電視事業體系,而新型式的電信傳播體系亦難逃其陰影。

網際網路時代,欠缺文化問題的考量,缺乏宏觀長遠的視野,終將為全球性、國際化的經營者取代。

三、多語言網際網路的理想

工程師出身的Edwin J. Smura十多年來,一直在世界標準組織中大聲疾呼多語言、多文化網路環境的建置。依其看法,有關拼音文字體系/家族的電腦符碼交換,在技術上困難較少,目前問題最多的則是非拼音語系的語言文字,如東方語言。而此正是減緩多語言、多文化網際網路地球村的構想實現的因素。他強調網際網路的內容,各國應加強自己的文化特色,致力於自己語文的應用,尤其應從網路使用者的角度設計訊息。至於不同語言間的翻譯問題則應由網路技術克服。換言之,網路使用者除了要學上網技巧及相關知識外,不必為了看他國消息而學他國語文,否則各民族的語言、文化特色如何延續保存?

Smura認為國家的責任就在改善人民的生活,藉著網際網路的個人媒介(personal medium,相對於大眾傳播媒介而言)特性,個人生活得以改善。而相關人員,尤其是政府人員、學者和產業科技人員應致力開發網際網路突破語文障礙的技術。此點正是本章緒論中談及的漢字處理的問題。Smura比喻說,就如當年全錄發明的影印機,現在人人會用,其簡易操作的技術連幼稚園的孩子都不必學。網際網路亦將如影印機一樣。當然這些都必須等待網際網路的溝通不再受限於語言文字的障礙那一天的到來。

Smura的訪談及著作中可知,網際網路上東方語文的問題必須靠使用這些語文的人自己去研究克服。道理不辯自明:只有使用這些語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其蘊涵的文化情感。同樣的,我們的網際網路內容必須靠我們自己去文化中尋找、整理、開發及創造(詳見本研究報告第四章)。

四、文化政策是什麼?

過去,復興中華文化是政策;現在,本土文化也是政策,但是,明確的政策方向在那裡?語文政策為何?詳細查閱可查訪的資料,卻看不到任何長期文化政策研究的成果。沒有系列研究、分析的依據,沒有長遠宏大的歷史觀點,任何一時興起的主張一旦化為政策執行推動的項目,終究是零碎、短暫,禁不起時代的考驗,反而擾亂了自然演進的文化歷程。尤其是蓄意拋開既有的傳統文化之政策主張,或亟力引進他人的語言文字反而忽視本國語文之提昇,都是藉人為干預的方式,影響文化的自然發展,必然帶來社會的紛亂、人心徬徨之不和諧。

嚴格來說,我們現代的文化風貌為何?我們的文化內涵為何?沒有研究的答案。而我們的文化政策依據在那裡,文化政策推動項目有那些、分幾年達成、如何評估?都不得而知。果真如此,網際網路的政策如何納入文化的考量?而缺了文化的向度,網際網路的發展勢必無法切實掌握社會脈動,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且得不償失。

柒、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與建議

網際網路內容的問題牽涉很廣,但從傳播即文化的觀點來看並不複雜;只要掌握傳播的方法,站穩自己文化的立場,守住自己的語言文字,腳踏實地一步步為之,自能創出獨特的中文網際網路文化,成為全球中文資訊重鎮。換言之,傳播、文化、語言文字是網路內容之關鍵,應是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的基本項目,也是攸關國家民族存亡絕續的依據。

二、建議

(一)儘速展開中文網際網路內容的相關研究(含傳播研究),其中包括網路技術手冊及相關內容製作手冊之撰寫。有關傳播研究部份,應側重傳播的文化意涵的研究

(二)統整現有中文網站的相關資料,藉以了解其內容及遭遇的問題、困難。

(三)系列規劃國家級的中文網際網路內容,並實現公共資訊系統為全民所有且公平使用的理想。

(四)加速國際間漢字處理研究工作之進行,目前日本文部省逐年支助相關研討會議,我們政府顯然應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

(五)進行全國大規模、長期的文化研究,可從當代流行文化、傳統文化、文化行為等分項進行,尤應注意現代台灣人生活方式、價值觀及言行之調查。此項基礎資料之完成應嚴謹為之。蒐集完成之後將對各項政策擬定、推動,助益宏偉。

(六)規劃長期之中國語文研究,包括語文應用、寫作、口語表達、溝通方法等,從小學、中學、大學到研究所的語文教學,到一般人的語文應用,到大眾傳播媒體的語文表現等。此語文傳播的基礎研究資料對各界都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 書籍、期刊:

【尤禮慧,1997】尤禮慧,《教師使用資訊設備於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壢:私立元智工學院電機與資訊工程研究所,民國86年)。

【李亦園,1982】李亦園,〈文化變遷、經濟成長與模式行為〉,《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88版):32-57

【周志文,1992】周志文,〈從文化的觀點看文字統一的問題〉,姚榮松編,《中國文字的未來》,(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1992 : 49-65

【姚榮松,1992】姚榮松編,《中國文字的未來》,(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1992年)。

【徐佳士,1973】徐佳士,《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民國62年)。

【徐道鄰譯,1957】徐道鄰譯,〈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檢討〉,《現代學術季刊》,2:1(民國473月): 12-52,或 (A.L. Kroeber & Clyde Kluckhohn,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Mass.: Peabody Museum, 1952).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7】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TANet 全國各單位與INTERNET Traffic〉,《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10(民國86年):55-63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6】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我國資訊教育現況與展望》,(台北: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民國854月)。

【黃學碩,1997】黃學碩,《網際網路公共傳播內容的分析─以交大BBS站為例》,碩士論文,(新竹:交大傳播研究所,民國86年)。

【熊智銳,1995】熊智銳,〈台中市國中小學生國語文成績低落的我思我想〉,《中國語文》,(民國8411月):27-32

【潘家慶,1997】潘家慶,〈第一等大事,豈可等閒視之?〉,《傳播研究簡訊》,10(民國86515日):1-2

【廣播電台評鑑小組,1992】廣播電台評鑑小組,《英、德、法三國廣播事業考察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18月)。

【賴東明,馬國光等,1990】賴東明、馬國光等,《日本廣播事業考察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7911月)。

【劉幼琍,1997】劉幼琍,《多頻道電視與觀眾》,(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869月)。

【謝清俊,1996a】謝清俊,〈電子古籍中的缺字問題〉發表於Chinese Unicode Workshop held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S.A., Sept.7-8, 1996.

【謝清俊,1996b】謝清俊,〈A Descriptive Method for Re-engineering Hanzi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Codes〉發表於漢字字碼與資料庫國際研討會,京都及東京,日本,Oct.7-12, 1996

【謝清俊,1995】謝清俊,〈閱聽人如何迎接新資訊時代的來臨〉,吳作樂等,《資訊科技與大眾傳播》,(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民國849月):113-147

【謝清俊,1992】謝清俊,〈談中國文字在電腦中的表達〉,姚榮松編《中國文字的未來》,(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1992:67-81

【謝清俊、尹建中等,1997】謝清俊、尹建中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民國867月)。

【謝清俊及黃克東,1989】謝清俊及黃克東,《國字整理小組十年》,(台北:國字整理小組,1989)。

【謝瀛春,1997】謝瀛春,〈數位媒介對大眾傳播的革命性挑戰〉,謝清俊、尹建中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民國867 月):127-145

【謝瀛春,1997】謝瀛春,<要什麼,給什麼?想什麼,怎麼想?─從傳播理論談起>,發表於「Opening the Gate: Increasing Content of Internet」座談會,第三屆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19971021-24 日,(台北:台灣大學資訊系館,教育部及台灣大學主辦)。

【謝瀛春,1991】謝瀛春,《科學新聞的傳播》,(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804月)。

【瞿海源,1997】瞿海源,〈資訊網路與台灣社會──網路使用的社會意義〉,謝清俊、尹建中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民國867月):147-168

【瞿海源等,1997】瞿海源等編,《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民國8612 月)。

【瞿海源等,1996】瞿海源等編,《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議程及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民國8512月)。

 

() 報紙文章:

【林政華,1997】林政華,〈文字退化時代的因應策略〉,《中央日報》,民國861026日,19版(中副)。

【陳蓓蓓,1997】陳蓓蓓,〈語文天才〉,《兒童日報》,民國8612 27日,12版。

 

二、英文書目:

Carey, 1988Carey, James W.,Communication as Culture》,(Cambridge, Mass.:Unwin Hyman, Inc., 1988).

Estabrook & Vernon, 1997Estabrook, Noel & Vernon, Bill, Teach Yourself THE INTERNET in 24 Hours, (Indianapolis, In.: Sams Publishing, 1997).

Grossberg, 1997Grossberg, Lawrence.,Conclusion: From Media to Popular Culture to Everyday Life,DANCING IN SPITE OF MYSELF,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270-284.

Pauly, 1991Pauly, John J.,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Mass Communication,Journalism Monographs, 125 (February, 1991):1-29.

Sapir, 1949Sapir, Edward.,Introductory: Language Defined,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1949):3-23.

Sapir, 1949Sapir, Edward.,Language, Race and Culture,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1949): 207-220.

Smura, 1997Smura, Edwin J.,HOME-OFFICE OF THE FUTURE, (Los Alamitos, Calif.: READI Publications, 1997).

Smura, 1997Smura, Edwin J.,A NEW CONSCIOUSNESSFor Teaching Children at Home, (Los Alamitos, Calif.: READI Publications, 1997).

Smura, 1997Smura, Edwin J.,HOME SCHOOLS AND `LIVING' BOOKS, (Los Alamitos, Calif.: READI Publications, 1997).

Westley & Stempel III, 1981Westley, Bruce H. & Stempel III, Guido H.,The Systematic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in Bruce H. Westley & Guido H. Stempel III (ed.),Research Methods in Mass Commun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19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