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公共資訊系統概說
Page 2 of 5

貳、電子文件的威力

為了述說的方便,我們權且將國家資訊基本建設(NII)開始發展以後的時代,稱為新資訊時代。在技術層面上,它的主要特徵是:數位化電子媒介的興起、電腦網路的普及、多媒體和虛擬實境技術的廣泛使用、和種種文件處理技術的蓬勃發展和應用。在這些新科技和國家政策的驅使下,社會面臨空前的重大變革。我們姑且稱這個嶄新的時代為新資訊時代吧。

如果在新資訊時代來臨時,我們的生活、工作、休閑都沒有什麼改變,那麼我們就不必作任何調適。所以,當我們談論如何迎接新資訊時代的來臨時,社會形態未來可能的變遷,就成為必須探究的前題。要探討社會形態的變遷,必先究其變因。我們先在本章討論此變因,而下章中,將述及社會未來可能之變遷。 

一、知識與媒介

人類有「致知」的能力。我們古代論及認知問題時,常稱人為「能知」,即基於此。古人亦把人所知道的所有事務稱為「所知」。從今日看來,「所知」就是指「知識」,而其範疇與近代對知識所立的種種定義比較,是最廣泛的,頗適合本文引用作為討論的依據。所以,本文中凡指知識,即泛指人類之「所知」。

人類之「所知」或知識,總要憑借能被察覺的物質形式表達出來,才能供人們辨識、溝通、保存、和作種種利用。所以,自古以來,知識的表達是依賴物質的,也受限於這些物質的性質和所發展出來的表達技術。為了討論方便,讓我們用「媒介」一詞來指這種表達知識用的物質以及相關的技術。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觀察,媒介之於知識表達的影響非常大,凡是出現一種新媒介時,必定引起知識傳播方式的改變,進而引發組織和社會的變革,而產生新的文明。木簡、石碑、紙、印刷術等等是眾所周知古代的例子,而近代化學感光物質的利用,引發了攝影、電影、刻版印刷、微縮影卷冊、甚至促成微電子技術積體電路(如:記憶晶片和微處理機)的發明等,這樣一連串的效應更是佳例。同理,廣播、電視、錄音、錄影等和電腦處理資訊的種種,系統亦莫不源於其特殊媒介之發明。

縱觀自古至今這些所用過的媒介,除了電子媒介以外,都是以消耗或破壞物質本身的方式來表達知識。因此,不僅要耗用物質,更要用去不少資源來達到目的。如果用以製成承載知識的產品的話,便會受制於這種媒介的物理性質,而有生產、儲存、運輸、分配等經濟上的問題。在使用時,除要注意保養維護以外,還要面臨折舊、損耗、腐壞、甚至於遺失、盜取、水火災害等種種問題。因此,歷來知識傳播的代價都十分昂貴,並且受經濟法則的約束而無法擺脫商品化的箝制。是故雖有孔老夫子「有教無類」的氣度,雖然有「人類累積的知識應由全人類共同享用」的人權理想,但是在現實中是做不到的。所幸,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這種情況全然出現了轉機。

二、電子媒介

電子媒介利用帶電的粒子、電波、電磁材料、光電材料等的能量變化,或是能量平衡的狀態來表達知識。因此,電子媒介在表達知識時只耗用少量的能(energy)而無物質損耗。通常,電能是最方便使用的能源,而且電能也能夠輕易地轉化為聲、光、熱等不同形式的能。於是,以電能表達的信息也就能夠方便地轉化為各種可見、可聽的形式,來滿足各種應用的需求。再者,能的消耗常常是可以補充,且能夠使物質回復到原來狀態。所以電子媒介有許多獨特可貴

的性質,是前述的物質媒介難以企及的。例如:在儲存知識時,它可以把已存的洗去再存入新的。這種能重複使用的性質,大大降低了生產和使用的成本,也紓解了成品庫存和典藏的經濟壓力。尤有甚者,當再利用數位化技術,即把所有要表達的知識都用01的字串來表達時,所費更低,幾乎到了不需花錢的地步,而處理知識的能力卻反而大增。這些性質正顯示出各種電子版本盜版猖狂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當數位化技術廣泛應用之後,在電子媒介領域內,又引發了一次技術革命。在數位化之前,各種電子媒介依然受其技術規格的限制,有其適用的範疇而無法彼此相互為用。例如:在廣播方面,調頻和調幅的規格不同,即表達知識的形式互異,因而不能相容。錄影時,VHS Beta也是如此。再說,一但技術規格決定了,機器做好了,要追加或改變功能更是不可能。像是廣播就不便傳送畫面,電視只作單向溝通等,這些限制若要變更,不是技術做不到,而是在現有的機器上無法更改。於是,我們須要擁有各式各樣的機器,分別作不同的用途。然而,數位化技術的發展日趨成熟後,幾乎沒有一種傳統的媒介不能轉變為數位式的電子形態,因此,它變成一種適用於任何形式來表達知識的媒介。是故,它是匯集知識的能手。目前的多媒體、超媒體,即利用數位媒介把傳統各種語言文字、聲音影像、圖繪電影等媒介所表達的知識作整合、綜合的處理。

三、數位資訊

這種媒介整合的結果,帶來一項難以估算的利益,那就是可以用統一的工具--電腦,來做一切數位化知識的儲存、處理、和通信的工作。電腦處理資訊的本事是不需在此贅述了。要強調的是,它的可程式規劃的性質,提供了增改功能時只須更改軟體程式的彈性,徹底地清除了上述的限制。這是在應用上能發展出共同相容的設施,和真正做到不分機種的資訊共享的主要功臣。

談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追問:此所謂的「資訊」之於前文所謂的「知識」有什麼不同?簡單地說,資訊就是知識在媒介上呈現的形式。知識是抽象的,無形無狀。當它借由媒介呈現時,是一種形式(form),而這種形式即資訊。所以,資訊並不完全等於知識,它是知識在媒介上的投影,它承載著知識。電腦是處理形式的高手,它不能直接處理抽象的知識;它必須透過數位化電子媒介所表達的知識形式--即數位資訊,來處理知識。也就是說,電腦只可以經由處理形式的手段,來間接處理知識的內容(content)。以上這段說明也許嫌瑣碎了些,其重點在於讓大家明白:電腦幾乎可以處理所有的知識,只要知識能用數位形式忠實地表達。正因如此,電腦帶給數位電子媒介無窮的威力和無盡的發展潛力,幾乎令人們常以為,所能想像到的總有一天都能實現。

坦白說,如果沒有數位電子媒介這麼大的威力,不可能有NII這樣的計劃,也就沒有新資訊時代的來臨。數位電子媒介的性質像是基因,由此基因而演繹出無窮無盡的利用。當我們面對新資訊時代時,了解數位電子媒介的性質,正是掌握了整個發展的源頭。在此,且簡列數位資訊(digital information)的主要性質如下,作為討論至此的整理。

()、是取用不竭的資源。它只有開發的成本,而幾無複製(即生產)的成本,且不會損耗、折舊等。

()、如果NII的國家資訊高速網路能夠順利完成,那麼數位資訊就可以瞬息傳至任何角落,幾乎不要花錢。從經濟角度來說,運輸和分配銷售的問題消失了。

(三)、易於匯集作集中處理。任何傳統媒介都能轉換為數位電子媒介,而電腦的儲存量幾無限制,既省錢又極省空間,因此,電腦能很容易匯集大量數位資訊一起處理。

數位資訊的匯集意味著知識的匯集。不僅可匯集不同媒介上的知識,不同領域、不同時空、不同語言文字、不同文化社會背景者等皆可匯集。電腦對匯集後的知識不僅可提供互相參照和鉤稽比對的服務,更可進一步提供了無窮盡的處理功能。此外知識的匯集必定會產生新的知識,由此而更豐富了匯集的內容、增加了知識蘊藏的創造力和利用潛力。這對於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極大。一旦像這樣匯集的文化系統形成了,它就會變成活的:匯集使典藏更豐富,因而更促進了典藏的應用,由應用而又產生更新的知識,因而更豐富了典藏。因此,這樣的系統會持續累積成長,用得越多長得越快,以致於生生不息,活出嶄新的現代風貌。

以上所談的這些基本性質,似乎都著眼於知識表達的工程層次,好像和溝通的內容無關。其實不然,這些性質對溝通的內容和溝通的效果的影響是既深且遠。為說明這個道理,讓我們摘引韋佛 (W. Weaver) 當年評述夏農(C. Shannon) 的通信理論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的大意來印證此觀點:「雖然夏農的理論自資料傳輸的工程層面導出,並且導出的過程和傳播的內容無關,但是這種關係的反向並不真。傳播的語意層面和效用層面實深深
受此工程層面理論的影響。因此,夏農的理論應該列為基本的傳播理論之一。」

其實,工程界能決定的只是資料傳輸的形式或知識表達的形式,而無涉於溝通的內容。但是,從溝通的角度觀察,溝通的內容卻必須套在工程界提供的形式之中。於是,這些形式的性質、功能、和屬性等,就必定會深深地影響到溝通的內容以及溝通的效果。是故數位電子媒介的特性雖導自工程層面,然而它對未來溝通的系統、溝通的內容以及溝通的效果,實在有深遠巨大影響。 

四、電子文件

自從超文件(hyper test)技術和多媒體(multi-media)技術迅速發展以來,電腦才真正跨越了媒介技術的障礙,而有能力處理我們平時慣用的圖、文、表、式雜陳的文件形式。更由於前述電腦和數位化電子媒介的特質,以超文件和多媒體技術所呈現的電子文件,其功能性質皆超越以紙為媒介的傳統文件。是故如今的電子文件亦有超媒體之稱。

可以預見的,以後電腦在處理資訊時,將會配合人的工作習慣,以超文件和多媒體技術呈現的電子文件為主。為便於稱呼,本文以下凡有電子文件時皆指以超文件和多媒體技術所呈現的文件。基於上述之討論,電子文件當然是數位化電子媒介的產物,也是為了配合人的使用所調整形式後的數位資訊。是故,電子文件因襲了所有前述的媒介性質,而電腦處理電子文件的工作內容,亦將含蓋以往的資料處理、資訊處理以及人工智慧所發展出的知識處理等所有領域,以虛擬文件的方式充份模擬並取代目前的所有紙上文件作業。

至此,我們的討論已從數位化電子媒介的基礎表達方式,延申到電腦或機器中共同表達的數位資訊形式,進而到為人所用的介面形式的電子文件。當討論電子文件時,是以應用為導向的。凡涉及應用,即有價值的考量,是故電子文件之特性固然是秉承數位化電子媒介的基因,但其性質則較偏向實務而多樣化。茲將電子文件的性質分述如下:

(一)無所不在(ubiquitous)

人類的文明是自有溝通而產生,是故,凡有人類文明的地方,皆有資訊。如果用電腦來處理這些資訊,如前所述,便使得電子文件伴隨文明之所至而無處不在。換而言之,電子文件的處理技術是任何一個人和任何一種行業都需要的。因此,電子文件的應用將遍及社會各角落。

(二)突破傳統的時空障礙

電子文件是以電子或電波的速度在處理、傳輪。因此,它在處理或傳輸的反應時間上,比傳統的方式快了非常多。且由於NII欲建構的高速綱路將無所不至,空間的障礙也小了非常多。這些表徵,已經顯示出電子文件突破時空障礙的驚人威力。

如果我們再深入看看,電子文件帶來時空關係的改變將不止前述者。例如:電子文件可以「看到未來」。通常,一篇文件只會引述以前相關的文獻,這是看到過去。然而,經電腦整理以後的資料,卻可參考到在此文件發表了以後相關的文件,如後續報導、評述、或回覆的文件之類的。這可不是看到未來嗎?其實,在電腦中的時空,已不是我們生活上的時空。電子文件之於傳統文件,亦有這種對比。

再者,由於時空障礙的消解,文件不再是靜態的,它可以在綱路上以「動態」的方式呈現。例如:網路上的雜誌不一定是全部編輯完的,只要一部份文章定了稿,讀者就已經可以先睹為快。網路上的新聞也有隨到隨登的。又如,公文亦可同時會簽辦理,不必像傳統的循序處理,而在簽辦的過程中,相關人員立刻可以知道時下的進度和情況如何。不必等到完全辦完後才能知曉。

此外,電腦的儲存能力和目前文件的紙張版面比起來,是大得太多了而幾乎可認為是沒有容量限制的。於是,版面容量的限制沒有了。螢幕上呈現的版面比紙面上的也會簡單得多。

一般而言,電子文件將構成一個幾無時空障礙的虛擬時空,如果輔以虛擬實境(virture reality)技術,則構成一個如太虛幻境的實境影像,而這個影像將和我們生活的時空交織成為新資訊時代人們所生活的時空。

例如,文件上了網路之後,是和網路上許多其他的資訊共同匯集在一起,可同時呈現的。這兒所指的其他資訊極可能將會應有盡有,盡攝古今中外所有重要的文獻。試看Internet 上已有多少文獻,即知此言不虛。這浩大的資訊給文件提供了極強有力的背景支援。它將可能會改變文件撰寫的章法,可以不必多費筆墨於背景之陳述,也許文件中會加些指標或按鈕,以導閱(navigation)的方式即可在背景資訊中提供極完整且深入的相關知識,而讀者想知道多少,便可知道多少。這兒我們說「知道」的意思是,讀者想看也可以,想聽也可以,這是因為拫據預測,以後絕大多數的電腦都具有多媒體功能的緣故。

在上述的閱聽環境下,虛擬實境的技術不僅提供了圖文並茂的使用介面,更重要的是大大地加強了分析和呈現相關知識的服務。比方說,一則醫藥報導可能導閱出人體內航行的動畫,或依閱聽人的選擇,呈現器官病變過程各種不同角度的立體剖面圖等。

此外,我們也可以把同一主題,許多不同來源的報導匯集起來,彼此相互參照比較著閱讀;也可以對一則事件自始至終所有的報導完整地觀察。這些閱讀方式不僅可獲得更詳細正確的消息,更可以容易地辨別文件的品質。

對使用者而言,文件的閱讀方式將不再限於線性,即一個文件從頭到尾依次閱讀,而是可以在許多文件間片斷地、跳躍式的閱讀。這種超文件或超媒件的閱讀方式,不僅改變閱讀的習慣,也將會改變寫作的原則。

(三)資源中的資源

如果我們把資訊或電子文件視作一種社會資源,那麼,它不僅是如前所述取用不竭的資源,還是管理一切其他資源的資源。換句話說,資訊或是電子文件是可用以取代任何其他資源的。譬如,我們利用電子文件以節省時間,那麼它就等於替代了時間這個資源。又如,視訊會議替開會的人省了飛機票,那麼它就替代了燃油和飛行器,以及相關的所有服務(也是資源)。

依據上述的討論,電子文件是極其重要的管理利器,它可以使新資訊時代充份利用世上的資源,也充份節約世上的資源,真正能夠接近「物盡其用」的理想。如此一來,不僅世界的資源可以獲得延長使用的壽命,在生態保育、環境保育上,電子文件亦有其絕對的重要性。

更由於電子文件幾乎是所有知識的載體,所以用電腦或其他設備來處理它時,就等於用機器在駕馭知識!這是新資訊時代重要的特色:我們將可用機器協助來充份駕馭知識。是故,以後不僅知識可透過電子形式充份共享,並且我們將掌握處理知識的利器,充份駕馭知識的開拓和應用。

(四)提供新的工作與合作的環境

在綱路上發展協力(co-laboration)的工作環境已有數年,且已有小成。在家上班、遠距上班,虛擬鄰居(virture neighborhood),虛擬社群(virture community)等,都是突破現有時空障礙而導出的新工作環境和新的合作、協力倫理的實踐。以下,讓我們以大眾傳播媒體作為例子,來看看可能的變革。

文件上了網路,就沒有生產、儲存、運輸、和銷售(分配)等問題。因為使用者的取用就是生產,就是供需的匹配(分配);資料庫就是倉庫;而網路更是所有文件共同使用的運輸網和銷售網。這麼說來,電子書或媒體的經營不是比現在方便太多了嗎?的確是這樣子的,現在 Internet 電腦網路上花樣百出的文件檔案,就已露出的徵兆。所以,辦個媒體或從事出版業,再也不是財團才可以玩的遊戲。以後網路上媒體的增加和競爭群雄並起,是意料中的事。

處此情境,地區性、專業性、或機構的媒體將會大量湧現,而且撰稿者也很可能不是專業的記者,而是當事人或從業人員。有些社會學者曾預測,當電子媒體普遍化之後,很多資訊的使用者就是資訊的創作者(creator)和散播者。這是因為使用資訊時,經常便會產生新的資訊,並且本身就同時做了散播資訊的事情。果真如此,資訊或報導的品質會不會產生變化呢?由誰監控品質呢?這都是未來要面臨的問題。也許以後會有專門追蹤和報導媒體信譽與品質為主的報導,來為讀者服務吧!

又如:群雄並起後,政府機關可以不必仰賴媒體,而直接在網路上立刻公佈消息。再者,以往不易流傳的文件,像是政府的公報,上網路後立刻天下皆知,也就不必靠媒體輾轉報導了。不僅政府機關可如此,私人企業亦然。那麼,媒體在網路上將會被削擠成什麼樣子?也許以後評論和分析等知性的報導會成為重心吧,也許像人物專訪之類報導會多些吧。未來有太多也許!

在這種變革下,閱聽人的行為亦勢必隨之而變,無論在心態、認知行為、及詮釋解讀等方面,均將受到影響。例如,如果在操作、擷取、檢索、解讀方面有任何問題,立刻可以在網路上求助,總有素不相識的好心人,能立刻幫你解決問題;又如閱聽後如果有後繼的行動,像是發表意見或是購物,亦可能直接在網路上直接完成。這表示「知」和「行」將在網路環境下一齊完成。


Page 2 of 5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