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中國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現代化國際會議•北京 1995年7月22-24日

古籍校讀工具
「中文文獻處理系統」的設計

Page 2 of 5

貳、古籍之校讎

對治不同版本之古籍,古有校讎,今曰校書。校讎方法大致包涵了:逸書蒐輯,真偽辨別,底本互勘,群籍鉤稽,篇第審定,和目錄論次等工作【註一。這些工作,原來都是人去做的,是故目前所有的方法也都是因人而設,因人而寫。如果要計算機來幫忙,首要之事便是要分辦和規劃:那些事適合給計算機做,那些事還是該由人做,以及人和機器如何相互配合等。 

在逸書蒐集方面,主要還是靠人。待人蒐集到書之後,計算機可協助編立書目,並可將該書原文製成機器可閱讀之電子形式,除了準備給自己用以外尚可供同行參考。在本研究中假設所輯之書均已製成機讀形式。至於真偽辨別方面,還是靠人;計算機或可提供快速之比對與相關文件之互參功能,來協助人做真偽之辨,然而這些功能卻已包涵在底本互勘之中。

底本之互勘,據張舜徽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第四十三〈校法四例〉》所用者四端:【註二

  一、校對法:以同書之祖本或別本對讀
  二、本校法:以本書前後互證
  三、他校法:以他書校本書
  
四、理校法:無古本可據、或數本互異無所適從時用之。

以上四法,均涉及同書或不同之書(或不同之版本)相關資料間之鉤稽比對,如果設計得當,計算機於此應可發揮極大之作用。至於群籍鉤稽之條,事實上已含在理校法之中。至於篇第審定和目錄論次之主要工作,主要還是靠人,計算機可協助作目錄或篇第之整理工作。

在佛典中有目錄作用者為該經典之科文,亦稱科判。由於佛典有一致之編輯體例,故一般之佛典可共用一個科文,請參照圖一之說明。

佛經之科文

圖一之科文中,經題和人題部份即含有該經典之部份目錄資料。每部經典均可整理出總釋名題中之經題和人題、以及正釋經文中之序分,正宗分,以及流通分等部份。各經典重要的正文,全在正宗分之內。【註三(至於正宗分之結構請參閱下文中之說明)。科文之主要用途在方便解釋或檢索經文,其結構式極適合計算機之處理,它不僅提供可相互比對之處所及範圍,更可作內容或主題之檢索及參考,甚至可協助作詞彙的整理以及文句中訛、衍、缺、脫等之校勘。

參、體例之整理和在計算機中之表達

關於各版本間互異之實際情況,有衍文、偽體、倒置、脫落、誤改、誤解、誤增、誤刪,以及簡策錯亂、篇章顛倒等多種現象,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中將他校書經驗歸納為37例,可稱通例【註四。依此37例觀之,其分劃頗細,分劃之原則多涉及導致錯誤的原因。這些原因涉及文章的內容,以「衍例」為例,即劃分為「兩字義同者」、「兩字形似者」、「涉上下文者」、及「涉注文者」等四例。這些原因涉及許多語文知識和對文章的理解,均非目前之計算機技術所易於處理者,故需將這些通例建構在計算機中作為一種通類的知識結構(Generic Knowledge),再以標誌工具供使用者聯繫文章中文字相關內容,才能順利處理這些通例知識。

然而,若從注記之常例而觀之,張舜徽僅舉出十種作為常見之情況,請參照表一【註五。例如其第一條:「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一本作某』。」這種注記實是側重文字差異之形式,而非如俞樾之注重其內容。計算機是長於處理「形式」者,是故計算機可以協助做注記常例之比對。至於如何將常例之形式詮釋為內容的關係,則目前恐仍須如上靠人力而為之了

表一、張舜徽所舉之十種常用的注記體例

  一、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一本作某。』(或具體寫明版本名稱)
  二、凡脫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三、凡脫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某幾字。』
  四、凡文字明知已誤者,可注云:『某當作某。』
  五、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誤者,可注云:『某疑當作某。』
  六、凡衍一字者,可注云:『某本無某字。』
  七、凡衍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字下無某某幾字。』
  八、字倒而可通者,可注云:『某本某某二字互乙。』
  九、字倒而不可通者,可注云:『某本作某某。』
  十、文句前後倒置者,可注云:『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如用計算機來處理注記之常例,則處理之規律(即其形式之變化)仍可再減。對於計算機而言,一個版本之文章,其機讀形式就是一字串(如下節說明)。若比較兩版本之異同,實即比照兩字串之同異。因此,以計算機處理字串的指令來看,只要有:增(insert)、刪(delete)、取代(replace)及互換(swap)等四者,就足夠能表示兩字串在其形式上不同之處了。若再能用移(move)或抄(copy)指令將相同之字串自一處移至他處,那麼,對張舜徽所舉之注記常例,除無法區分八與九兩例之外,均可由計算機自動處理了,而區分八與九兩例之事若經使用者協助做標誌,則全部都可以用計算機來做了。


註一】 胡樸安、胡道靜,《校讎學》(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台二版,原書成於1931) 54~84頁

註二】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二刷) 181~182頁

註三】 關於科文,在許多流通佛典內均有詮釋,本文仍根據: 1)周止菴《般苦波羅蜜多心經詮注》(台北,華藏佛教圖書館印, 1992) 2)江味農《金剛經講義》(同前,1983) 3)弘一大師,《心經大意》(台灣,精進念佛會印); 4)寶靜法師輯,《諦閑大師語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第251-269頁,等四書所歸納者;5)釋印順《般若經講記》(台灣,正聞出版社)

註四】 同【註二】152~154頁

註五】 同【註五】180~181頁


Page 2 of 5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