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997年6月20日

第一章 基本界說與研究架構

Page 1 of 4

謝清俊

壹、緣起

在過去十幾年中,各式各樣的資訊科技新產品已經使我們的工作、生活起居發生了變化,社會也隨之逐漸轉型。自從個人電腦、網際網路、衛星及個人通訊系統等迅速普及以來,資訊科技對於我們人文、社會的影響更加快速、更加深、加劇;這情形是許多人都親身感受到的。廿多年前,為了發展經濟,政府推動了一系列的自動化、電腦化、資訊化的政策,使得大多數民眾都知道資訊科技的優點和重要。各種媒體的報導和廣告,更對資訊科技寵愛非凡,似乎資訊科技真成了靈丹妙藥,有百利而無一害;於是有些樂觀進取的人們不暇細思,沈緬於資訊科技的炫耀光彩,似乎只要好好發展資訊科技,前途便是一片光明。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資訊科技固然帶來不少的方便和好處,可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卻也層出不窮;只是它們散於各處,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罷了,諸如:花樣百出的電腦犯罪(computer crime)防不勝防的電腦病毒、無聊之極的網路駭客、種種誘人沈溺的不良電玩、以及利用資訊科技助長的暴力、色情等等情事;像這類敗壞既有成就、破壞原有安定和秩序的種種事端,實在是不勝枚舉。其實,問題還不只於此,自從電腦應用以來,便產生了不少社會問題,較為人知者如:工作改變帶來的工作適應、轉業和失業問題;電腦及資訊素養教育的問題、在職教育問題;組織結構改變的問題;資料、知識和智慧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問題;侵犯隱私和侵犯人權的問題;資訊倫理問題,資訊氾濫問題……類似這些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接著一個,似乎沒完沒了。再者,捫心自問,用了電腦之後我們真正生活得更好些了嗎?更快樂些了嗎?

綜觀這些問題,顯而易見,都不是純粹的科技問題,而是應用資訊科技於社會時,與人文和社會現況互動所產生的結果。換言之,是應用資訊科技時的眼光、價值取向、態度、方法以及規劃、創意等等發生問題。如果不明白資訊和資訊科技的本質,不了解現代文化思潮的內容和趨勢,無視於科技與文化互動可能對社會帶來的改變和衝擊而未雨綢繆,那麼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其理甚明。有鑑於此,歐美日等國對於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影響的研究一向甚為重視。以美國為例,1960年代就開始有資訊對產業和經濟影響的研究,於1970年代末建立了資訊經濟的理論、量測、實務(如資訊職種)和資訊產業政策架構的規劃。1970年代相關的研究紛紛並起,如資訊管理,資訊科技對組織的改變及因應,資訊社會的理論和構想,以及資訊科技對心理、生活品質、教育、兒童…等,均開始做深入的探討。1980年起,資訊倫理的研究及實務遍及全國,大專院校紛紛將資訊倫理列入重點課程,業界亦普遍對主管人員作資訊倫理的在職訓練。1990年代資訊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實務受到重視。以文化為軸心的資訊科技對社會影響的研究,也在各個學門蓬勃展開,方興未已。這些現象,都一再說明:若只一味的發展資訊科技而不知其對人文、社會的影響,後果堪慮。不幸地,國內似乎正處於這個狀況。

為了正視上述的問題,去年十月中旬經建會擬委辦『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計畫。這雖是個小小的計畫,只有六個月的時間和九十萬元預算,然而其意義非凡:在目前處處以科技、經濟為優先的現實下,經建會主動地以行動率先宣示政府重視科技之於人文、社會的互動關係,實有開創新格局的氣勢和意圖。再者,經建會能不避諱地踏入人文、社會的領域,也顯示出全方位宏觀的精神和規劃,畢竟橫跨人文、科技兩種人文化間的計畫,不是每個機構都有眼光、有魄力做得到的。是故此計畫雖小,在施政上卻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經建會擬辦者多屬國家政策與策略面的問題,其規模與宏觀較一般學術研究計畫為大,且多涉及政治權力之運作。此次所委辦之專題,關係到人文、社會,其層面之廣、涉入之深,較一般委辦計畫更甚。且在此之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實在根基薄弱,值得參考者不多。是故經二個月的籌備和協調,共邀得五個學術機構、七位具不同專長的教授參與計畫,以期相輔相成,儘量能涵蓋應有的重要領域和問題。在這安排下,於去年十二月底,本計畫得以正式展開。


Page 1 of 4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