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997年6月20日

第五章 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

Page 2 of 5

貳、問題陳述

一、科學素養何其重要

現代人生活在高科技的時代,成天與科技有關的事物生活在一起,因此勢必具備一些科學素養,才能據以做判斷、做決定,並提高工作效率。美國科學家海菲利【Hively,1988:439】指出,如果現代人的科學素養低,可能降低其生存競爭能力,甚至可能被淘汰。就一個國家而言,如果國民的科學素養低,將失去全球市場的競爭能力;消費者容易受騙上當(譬如花大錢買了不會操作或無用的高科技產品),而政府也可能做些愚蠢錯誤的決策;像人造衛星計畫一改再改,又如重經濟輕環保的政策,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的滿目瘡痍,而垃圾問題已成為各級政府的燃眉之急。

近年來,國內民意高漲,政府諸多決策受到民意監督,卻由於民眾及傳播媒介對這些與科技有關的事物所知有限,甚或完全不了解,往往任憑情緒反應或少數科技觀點為參考,而無法做理性、睿智的判斷。此時,傳播媒介既無法監督政府的決策反而一昧成為政府決策的阻力。像中油五輕廠後勁居民圍堵事件,像台塑六輕建廠地點一改再改,像核能四廠興建時間一再延後,像人造衛星計畫引起學界爭議不休,像垃圾掩埋場址遭杯葛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事實上,民主社會的決策過程必須公開、透明,而不能閉門造車,否則難免出現民眾抗爭、利益團體圍剿的局面。有人說:資訊就是力量,掌握資訊就是掌握權力。因此,資訊時代,最危險的事莫過於少數人掌控資訊,而科技社會更是如此。諸多決策掌握在少數科技官僚、科技人員之手,豈不令人擔心﹖一旦引起大眾恐慌,即使有再多的解釋,再詳細的證明,大眾亦無從判斷而排斥、不相信。舉例來說,

  • 為什麼大家聞核色變,卻對看牙醫照X光不擔心﹖即使專家證實輻射值在安全範圍內,人們仍然不相信……
  • 為什麼參加過核能研討會的教師、大學教授,和一般民眾一樣,還是分不清毫侖目、毫西弗單位,也不清楚安全範圍的輻射值﹖
  • 為什麼一樁樁真人真事的誤診致死、致殘案例在坊間流傳,法院裡卻少有此類醫療官司﹖美國的醫療官司總是名列前茅,新聞官司漸有凌駕其上之勢。是國人不喜歡興訟,還是因缺乏醫藥知識而無法舉證告訴﹖
  • 為什麼豬隻口蹄疫一經新聞報導,即引起豬肉滯銷,而新聞熱潮過後,民眾又漸漸恢復吃豬肉的習慣﹖

此外,像瓦斯爆炸、一氧化碳中毒、電線走火、閃電遭雷殛等事作層出不窮。而國人動輒看病買成藥服用的習慣,導致抗藥性大增無藥可治,甚或引起藥物中毒的情形,亦屢見不鮮。據報導,國人用藥量為先進國家國民的三、四倍。凡此種種都顯示,我國民眾科技、醫藥的常識不足,也因此,為個人為社會帶來諸多損害災難;影響生活品質、危及生命安全,進而降低國家的全球競爭力。

國人科技醫藥素養低落,其來有自。由於教育制度文理分化過早,使人們的知識形成兩種文化現象【Snow, 1980】,加上各級教育的不切實、不徹底教學,使學生徒有書本的知識,僅為應付考試之用,而未能內化成為個人言行之思想準則。因此,即使唸過理化、生物的文科學生,多半仍無法清楚解釋自然界之物理生命現象;而唸過史地、哲學的理工科學生,多半信仰「科技萬能」而不思「科技何所為」。

國民科學素養的孕育、提昇,除了靠系統的學校教育外,還有賴大眾傳播媒介提供科學訊息。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謝瀛春,民77年;Schramm,1961;Cohn,1965;Logan,1977 及 Hively,1988】都指出,一般大眾的科學訊息主要是靠報紙、電視、廣播和雜誌獲得,其中以書報雜誌為科學素養高的人的主要管道。

但是國內的大眾傳播媒介,在過去的四十年中未充份發揮其提供科學訊息、監督科技政策執行及科技研究評估等的科學傳播角色【謝瀛春,民80年】。醫藥新聞僅在少數報紙佔一席之地,但其普及率仍然有限。新聞實務界從沒有培訓科學記者的計畫,也沒有重視過科學新聞。至於學校教育中,從不曾有任何學校有計畫地培育科學傳播人才;新聞科系多招收文科學生,自然科學的課程貧乏又引不起文科學生的興趣,而科學或工程科系亦從未將寫作及傳播溝通學分納入必修。因此,我們沒有培育科學傳播人才的管道,也沒有孕育國民科學素養的環境。

事實上,科學傳播是現代社會的重要一環,更是科技發展及資訊社會形成過程中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國內社會風氣敗壞,人人高喊民主、參與,而不問對各問題內涵的了解與否,種種違反法紀、倫理的社會現象,多少與科學精神及科學態度等方面的素養不足有關。素養不足,科技與人文無從對話……長久下去,無形中造成科學工作者和醫生,與一般人隔閡日深。這樣的隔閡不只形成知識、資訊獨斷的兩極化現象;一端是專家,另一端是一般人,亦可能因少數專家的偏狹短視而做成錯誤決策,因而禍及眾生。科技與人文的隔閡、敵對,不只對社會是百害無一利,而且會削弱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

目前我們的社會正邁向高科技的轉型階段,如想順利成為太平洋地區的科技重鎮,不能像過去只靠科技產品及少數科技人才,尚有賴全民科學素養的提昇及更睿智的科技決策。這兩項目標主要有賴科學傳播達成,也就是說,還需要大眾傳播媒介提供充份的科技訊息,並時時扮演科技問題、科技決策的論壇(forum)角色,培養並提昇民眾及民意代表的科學智能。如此方能在一切講求民意的時代,讓科技決策獲致共識而順理成章推行無礙,造福人群。

二、他山之石

近四十年來,美國的大眾媒介,尤其是報紙和雜誌等印刷媒介,一直積極報導、刊載科學訊息,對美國民眾的科學素養之提昇功不可沒。1995年起網際網路也加入推廣科學、提供科技知識、訊息之列。

美國傳播界對傳播科學訊息之重視,源於二次大戰時及戰後聯邦政府科學研究經費之倍數增加;傳播界本著替納稅人看緊荷包、監督政府用度之責,不斷報導科學研究的結果、評估科學研究的價值。長此以往,科學報導成為民眾判斷、分析科技事務的重要依據,也由此監督著政府的科技預算、決策及科學研究計畫。美國的科學傳播(以研究科學的傳播為主題)因而蓬勃發展,現已形成一個新興的領域;主要由新聞傳播界和科學工程界的人組成,專事科學普及、技術寫作、技術溝通等的研究和教學。現已有七十餘所大學或研究所開授相關課程。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和技術寫作與傳播(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兩份期刊是最具代表性的學術刊物。其中「科學傳播」於兩年前自「知識」( Knowledge )改版創立,以致力於「科技知識的傳播」和「縮短專家與大眾之差距」為宗旨之一。


Page 2 of 5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