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第六章 中文網路教學系統與華僑教育

Page 2 of 5

貳、華僑教育現況及問題

為期對海外華僑教育現況以及華僑對未來僑教的期望有所了解,本研究小組同仁林蘋教授於民國8612月中透過外交部協助安排,赴美國華府、紐約、波士頓、法國巴黎及荷蘭阿姆斯特丹訪問考察,其發現詳見本報告第三章。我們也從文獻中及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詳見參考書目)。從這些資料當中,我們嘗試將華僑教育的概況和面臨的問題,重點歸納如下。

目前除了在東南亞少數地區仍設有實施正規教育的華僑學校之外,大部份的僑校或中文學校,其實都是以華語文補習班的型態在運作。1991年成立的馬來西亞吉隆坡中華台北學校,是專為華商子弟而辦的學校,有小學部、國中部和高中部,學制和課程都和國內學校同步,以利學生回國順利銜接升學,課本亦採用國立編譯館版本,是正規學校的一個典型。但因在地國政治環境和文教政策的限制,正規僑校的生存發展,日益艱困。

另一方面,補習班型態的中文學校,則多半利用週末租借當地學校教室上課,開設不同程度的語文班以及其他藝文或技能班。海外華人社群的結構在轉型之中,新一代僑民本身多為接受西方高等教育者,對子女能延續中華文化之期盼殷切,因而此一類型的學校有強烈的需求。但其發展卻受到許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場地空間不足,是僑校發展普遍面臨的一項問題。巴黎華僑文教中心中文班是極少數擁有自己活動場地的僑校之一,然也僅有大小教室八間。少數中文學校利用僑務或僑社機構場所上課,例如哥斯達黎加聖荷西市的中華會館內即開設有中文班,其所能使用的空間更為有限。大部分的中文學校都是租借當地學校的教室上課,必須負擔昂貴的租金,使用的時間也難有彈性。

師資缺乏是另一項困難。正規學校可以聘請專任教師,但每週上課一次的補習班型態學校,則很難維持專職教師。大部份的老師都由家長義務支援或請留學生兼任。他們或許有充分的熱心,但缺乏教育專業的素養;而流動率頗高,也使得經驗不易累積和傳承。僑委會雖然有派遣巡迴教師到各地協助教學並為教師舉辦研習會,但人數和次數都太少,對師資問題的解決實質助益不大。

受限於場地、師資、以及學生和家長作息時間等因素,中文學校多數只在週六上課半天,一次三小時左右;另有少數在平日(週一至週五)課後(晚間)上課,但只限於交通條件許可者。對語文的學習而言,每星期只上課一次,實在難以產生很好的效果。

僑校所使用的中文教材,大部份均為僑委會所提供。除了課本之外,很少其它輔助教材教具。而國內所編輯的課本,往往不能配合海外學生多樣化的現實生活環境,有些內容甚至已不符現代觀念。因而有中文學校校長批評傳統的華語課本及教法「太八股」,根本不可能吸引青少年犧牲週末時間到中文學校上課。至於視聽教材,則因成本較高,無法普遍使用。

從林蘋教授的考察報告中可發現,海外中文學校對於華語文教材有相當多的期盼,尤其希望其內容能生活化、活潑化和多樣化,並增加介紹祖國風景、民俗及文化的材料;同時也希望能夠利用網路提供更多的資訊。其實網路不僅可以作為一個提供訊息的管道,周詳設計的網路華語文教學系統,更可能為以上所述海外華僑教育所面臨的場地、時間、師資、教材等困境,提供了一個突破的機會。


Page 2 of 5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