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資訊網路與臺灣社會
--網路使用的社會意義
瞿海源
壹、前言
資訊社會是一個大家所公認的重要社會新興現象,從五0年代就開始有人主張電腦的發明帶動著另一次類似工業革命的巨大變化,到九0年代個人電腦已非常普遍而資訊網路的快速形成與成長,更讓許多人更直接地感受到電腦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近一兩年來,國內對資訊,特別是網路在臺灣受到重視,幾個報紙都已每週闢有資訊專刊,有關資訊與網絡的新聞頻頻出現。資訊科技的發達和運用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然而由於發展不僅快速而且是正在進行,對資訊科技對人類社會,或特別針對臺灣社會的影響,還比較少有深入的實際研究,但只要提到要對資訊社會這個新興現象進行研究,幾乎都會受到很大的肯定和期望。
在資訊社會的特質方面,社會學者和一些思想家已提出了種種觀點。有些學者抱持比較樂觀的態度,認為資訊科技不只帶來人類社會的進步,並且可以幫助人類解決諸多問題,但也有學者認為電腦科技會造成人際關係的異化,電腦化將使人類付出重大的代價。另外有一些學者認為電腦只是工具,對人類社會是有利還是有害,端視人類如何運用資訊科技。更深一層來思索和推演, Webster( 1995 )對幾位重要的社會學者有關資訊社會理論提出了批判性的解析,很值得我們在研究資訊與社會時參考。
Daniel Bell 在一九七六就大膽聲稱後工業化社會就是一個資訊社會, 而服務部門成為後工業社會最主要的部門,而其中所依賴的不是前工業社會的人力以及工業社會的能源,而是資訊。在這裡,Bell 將資訊社會等同於後工業化社會, 而以資訊為服務部門主力來指稱資訊社會的來臨,有啟發性,但資訊社會的性質與發展顯然有待更進一步的探討。
Giddens,Habermas,和 Schiller 依 Webster 的分析,所提出的觀點多具高度批判性。Giddens 認為資訊社會其實是一個「監看更周密的社會」(surveilllance society),現代國家有強大的力量收集、儲藏和控制資訊。現代國家政府的擴張、人民權利和責任的增長、和企業資本主義勢力的膨脹乃在資訊化過程中有著複雜的關係。 Schiller 從批判理論來解析及批判先進資本主義操弄資訊社會的問題。他指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所製造的資訊是前所未有的。資訊爆炸後,權力、控制和利益仍然是資本主義掌控的局面。資訊社會在市場標準和企業資本主義為主力下運作。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在資訊時代中不會消失,反而資訊本身的產製(generating)就是不平等的根源。
Habermas 強調在資訊時代,公共領域的空間被壓縮,因為政府機構、跨國公司和國際傳播集團掌控了全球的資訊網路。 資訊的操弄和管理和資訊本身的商品化成為資訊時代的重要趨勢。 民眾能獲得的資訊在表面上看來是愈來愈多,但要獲得真正不偏的資訊卻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不過,在資訊化的過程裡, 在另一方面,人們可以更快速有效地運用個人電腦、傳真、資訊網路交換信息, 甚至有更頻繁的討論和辯論,民間社會和與民主息息相關的公共領域似乎又有一種新的生機。 資訊受到結構式的閾限,造成公共領域的萎縮和資訊化, 尤其是網路化所帶來的頻繁的資訊交換,兩相作用,最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前景是樂觀還是悲觀,應該從實際的觀察和研究來加以探究。 這三位對資訊社會的分析和批判使得我們在研究資訊與社會時多一份對結構性因素的警覺。
此外,Castells 所提資訊城市的概念,後現代主義者 Baudrillard 以及 Lyotard 等人對資訊本質的批判性觀點,以及未來學大師 Toffler 的第三波論點以及管資理學大師 Drucker 知識工人的概念,在在顯示了對這個不斷快速發展的資訊化現象,學者急於瞭解或解釋,但又有不容易掌握的情形。於是在理論上的觀點多樣而分歧,但細細思索這些理論的意含,確實頗有些創見值得研究時參考,同時有許多論述也可經由實際研究獲得釐清。
具體而論,在資訊網路上,人們上網做些什麼,大體來說,從目前所能是觀察到的大都在獲得刺激或資訊,進而有相互的溝通,建立新的社會網路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在網路上相互溝通的民眾就可能形成新的所謂虛擬社區,網路快速甚至即時的資訊傳遞特性也成了社會動員的工具,政府和各種機構團體積極設立網站提供資訊,社會運動團體也在網路上動員。
就整體發展情勢而言,龐大而複雜的資訊網路是有什麼力量架設起來,這種力量對資訊社會的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力,是很值得關切的。換言之,在資訊社會形成過程中,資本主義和政府的力量不只有主導地位,同時可能會有比以往更強的影響。
雖然,這些理論社會學者提出了很值得注意的觀點,我們面對資訊社會的來臨確實應該有一份警惕,但是在資訊社會的實踐上,這些理論上的思考必須經過實際資訊社會的考驗,因為資訊科技之發展成果不可能不為人類所應用,只在理念上提出批判是不夠的。
貳、網路使用者狀況分析
電腦網路在臺灣近一兩年來極為快速地擴展,已經成為臺灣最重要的社會新興現象之一。電腦網路的擴張直接顯示了網路使用者的激增,而電腦網路的擴張也只有在網路使用者增加的狀況下才有意義。於是網路使用的狀況與性質就成為資訊網路對社會文化影響的重要研究課題。由於電腦網路,尤其是有關網際網路其高科技所支撐的特異功能,使得人們都響往資訊社會的來臨,大眾傳播媒體也對資訊網路有著濃烈的興趣和旺盛傳播的動機,對網路資訊和現象的報導不遺餘力,許多報紙都闢有資訊專版專刊,更頻頻報導有關資訊網路的新聞。民間的熱烈響應,給予資訊網路無限發展生機。但是,資訊網路的擴張和使用究竟有什麼社會文化的意義?這是一個新的研究主題,人文社會科學界對這個主題都有很濃厚的興趣,但都才開始進行研究,同時這個新興社會文化現象由於資訊科技極為快速的發展,很不容易掌握。本文就是一種開始研究的一種初步嚐試。
在探討資訊網路與臺灣社會的關係時,我們在這裡強調對網路使用進行實際的探究。在目前,我們可以收集到兩大類可資分析研究的資料。第一大類是有關網路使用的調查統計,第二類則是針對某些類時下比較頻繁的網路使用方式來集得一些資料。關於第一類資料,由於網路的擴張而上網的人愈來愈多,一些網路引擎組織和研究者就著手進行網路使用調查,以期了解網路使用者的背景和使用網路的狀況。本研究就以開拓文教基金會在一九九六年底的調查為主,再參考其他幾個調查的結果,來探究網路使用者的狀況及其社會意義。其次,網站的設置和使用者入網站都是客觀存在的行為,在許多狀況下也都留下具體的數量資料。例如熱門網站的統計,就是以上網次數做為主要的依據。
1996年第二、三季排名一百名內之網址分類統計
第二季 |
第三季 |
|
資訊 | 15 |
13 |
術數 | 9 |
14 |
情人 | 6 |
11 |
遊戲 | 6 |
11 |
漫畫 | 6 |
6 |
寫真 | 6 |
5 |
交誼 | 5 |
8 |
雖然這個研究計畫原先訂為NII對社會的衝擊,但經初步研究,覺得不是太妥當。因為在資訊網路上,可以看到的既有的或新的社會文化利用資訊網路在傳佈,同時社會文化也對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有著顯著的影響。質言之,網路和社會之間是互動的,而不是網路對社會文化單向的衝擊。
資訊科技,包括目前發展快速的網路,是人類社會不可能放棄的傳播與溝通的工具,在人類知識創造和傳遞上也愈來愈重要。在國際上流行的NII計畫,而實際上在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很可能造成過度樂觀的預期。相對的,色情在網路的泛濫等又使得資訊科技挑起了強烈的社會不安。於是資訊科技的普及應用,究竟和社會文化產生了何種互動關係就成為重要的課題。
根據近兩三個月的研究,這部分的研究計畫是以從若干網站統計做為主要的基礎進行分析。首先,我們運用蕃薯藤所做的網址分類統計來探究其社會意義。在網站的數目上,根據三月二十二日蕃薯藤的網上資料,設網站最多的是育樂休閒和工商產業,各有三千一兩百個網站。其次,則是資訊(二三三0個)和教育(一四五二個)。就這些網站最多的幾個領域來看,資訊一項主要是指與資訊科技及其運用有關的,是推動資訊化的重要基本力量,同時又有極大的商機,各個有關方面踴躍設站是時勢所趨。在現代社會,特別是經濟社會已發展到接近已開發的階段,育樂休閒活動就會蓬勃發展,成了人們重要而日漸頻繁的活動。從網路上獲得資訊比較快速,又有許多育樂休閒活動是迎合了各種不同民眾的需求,或也有成功地開發了特定顧客者,網友進站多半沒有什麼困難。而相關業者也在業務拓展需要下,積極設站提供消費。其次工商產業擁有第二多的網站,是工商業界,特別是商界,發現或由於流行而設定網路是開拓商機的新的有效工具,或至少是另一種可自己掌握而所費有限的廣告機制,設網站成為一種流行。教育界設網站的數目也名列前茅,居第四位。主要是大專就佔了百分之七十。網路本來就先在大專院校架設和發展,而對師生也多採開放甚至不收費政策。網路使用者調查也顯示是所有使用人口中比例最高的。
相對於以上情形,在醫藥、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方面的網站就少了許多。這些比較嚴肅的而和非簡單訊息的知識有關的網站數量如此少,一方面可能顯現在資訊網路上有反智的傾向,但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這樣知識為主的網站本來就不像休閒或商業性的站那麼容易設,要設也設不了許多,例如地質學只有四個站,全台地質系所本來就有限,四個其實已經很多。更嚴肅而泠門的學術領域設了站也可能無人造訪。關於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根據蕃薯藤的統計,在一九九六年第二季和第三季,最熱門的一百個網站中,資訊是最多的,其他排名在前的有術數、情人、遊戲、漫畫、個人寫真、和交友。其中術數還有上升的趨勢。在察看七至十月排行在前三十名之內的網站,則大體上看出與性和命有關的是最多的,佔了竟接近二十個站。「性」「命」主題如此突顯,很值得注意。一種最原始的需求和一種神祕而不理性的行為竟如此快速地應用了最先進的科技。究其原因,初步可以這樣來看:人們對性和命有著強烈的動機,而網路所提供的又是方便而又可保有隱私的管道,有一個情趣商品站就在首頁上說反正沒人知道你在做什麼。或許這也是臺灣特有的社會現象,也和電視等媒體所表現的相近。在這裡也可以看出社會和資訊間是互動的,而不是資訊科技促成的性和命的流行趨勢。
對網站數和熱門網站的討論,很可能因為太重視量的表現,而不能掌握網絡真正的表現。例如,在政治、宗教、社會運動和學術方面,確實有一些重要的網路現象值得我們做深入的研究分析。一些積極甚至是激進的團體很能利用網路的資源。
根據開拓基金會等機構於一九九六年底所完成的「臺灣地區網際網路相關運用及使用調查」,以及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於一九九七年三月進行「網路族生態大公開--國內 Internet 消費者購買行為線上問卷調查」可以發現幾項重要的事實:
一、使用者平均年齡為二十六歲左右,開拓基金會調查所得平均為26.5歲,而資策會的調查為26.1歲,兩個調查所得結果十分相近。
二、使用者當中男性佔百分之七十五,資策會的調查為百分之七十六。
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網路使用者的教育程度是大學和研究所,開拓的調查為80%,而資策會的為83%。
四、臺北市和臺灣北部佔了百分之六十三或百分之六十五。
五、在家中上網的佔百分之六十或百分之六十六。
六、百分之七十三都上國內網路。
七、上WWW的佔百分之五十五,上BBS的佔百分之十三,用電子信件的佔百分之二十一。
八、上網以生活休閒有關的最多,佔百分之二十七,新聞雜誌方面有百分之這是開拓基金會的調查結果。資策會的調查,由於分類上的問題,調查結果似乎不甚有意義。例如資訊查尋者高達百分之就可能是因為這個類別太過廣泛,幾乎無所不包,這個數字的意義就不是很明確了。
以上兩個網路使用者調查的調查時間間隔不超過半年,而所得結果相當接近,也因此上述結果頗可代表當前網路使用者的狀況。另外,有一份資策會一九九五年的調查,但樣本小而內容並未比目前這兩份豐富,在此就不加討論。根據以上的調查結果,大約可以發現,在國內上網者之年齡偏低而學生比例偏高,同時網路使用者太集中在北部地區,而在使用用途上以獲取生活休閒資訊為最多,其次為新聞。這些可能是網路擴張初期的現象,似乎比較偏向非知識性資訊的獲得。另外王燦槐的研究顯示大學生上網有增加知識、提供生活資訊、廣交朋友、排除寂寞、打發時間等作用,而也會有減少讀書時間、戶外活動、和睡眠等負面作用。這樣看來,網路使用者似乎多傾向獲取非知識性資訊是很明顯的事實,很值得深思。在諸多網路使用者調查中,還有一項事實應該在此提出來籲請資策會注意,即該會使用者調查似乎多以了解網上購物為目的,問卷題目除基本資料外多是有關購物的問題,資訊網路化的發展所要強調的範圍很廣,太強調網上購物似乎對於推動全國資訊化的組織而言並非十分妥當。
上網地點
家中 | 60 | 66 |
工作地點 | 16 | 18 |
學校 | 22 | 14 |
上網活動
抓取軟體 | 11 |
資訊查尋 | 90 | |
閱讀新聞、雜誌 | 22 |
|||
運用資料庫 | 14 |
|||
學習 | 11 |
教育學習 | 53 | |
生活休閒 | 27 |
娛樂交友 | 48 | |
聊天交友 | 5 |
|||
上成人網 | 1 |
|||
通訊 | 5 |
通訊 | 40 | |
工作 | 20 | |||
購物 | 11 | |||
其他 | 7 |
網路使用者背景
平均年齡 | 26.5 |
26.1 |
男性 | 76 |
75 |
大專以上 | 80 |
83 |
居住北部 | 63 |
65 |
平均收入 | 27901 |
32500 |
上網少於五小時 | 59 |
52 |
樣本數 | 22114 |
8519 |
參、網路使用問題的進一步探討
網際網路極為快速的發展,使用者如前所述,增加得極快。但到底人們在網路上做什麼,在探討網路對社會文化影響,或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時是很重要的。除了從上述大規模的網路使用者調查和統計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住大體狀況外,我們將從幾種網路使用方式來做進一步的討論。在概念上,如在本文前言所建構的,我們將網路使用分成知識性和刺激性資訊兩大類來進行討論。知識性資訊耆的是網路使用者是在網路上尋找與知識有關的資訊,主要包括了學術資訊、新聞資訊和生活資訊等。至於所謂的刺激性資訊則是指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找尋一些刺激,內容無關乎知識,例如色情、算命和一些娛樂性等等。以下本文就查尋資訊、網上論壇、社會運動、談天、算命和色情等六方面來加以探究。
二、查尋資料
早期電腦網路是美國國防部投入發展設置的,網路發明人之一的David Clark 指出網路是要利用電腦進行命令與控制,而建立電腦間的溝通就特別重要,傳輸和分享也就成了網際網路的基本觀念。對於在近年來全球網際網路如此快速的擴張,克拉克認為當初是很難預料的,因為那時還不曾想到個人可以擁有電腦。在國防需要之外,美國國防部也樂意把成果與民間分享,由於學術界對研究資訊計算、儲存、交換等需要,而電腦科技學界也是開發的主力,再加上學校是一種既存的有規模的組織,於是學術網路就很快地被建構了起來。
在國防和學術網路上,主要還是資訊,尤其是研究資料的傳輸與分享,本質上是知識性資訊的傳遞和搜尋。就國內的發展而言,國防方面的使用我們不太清楚,是否比學界更早,並不能確定。除了國防上的使用我們不清楚外,學術網路在國內是最早被架構起來的。在一九八○年末期,個人電腦開始可串連上網,學界就開始利用網路進行通訊、查尋資料、傳輸資料、檢索相關論著、以及進行討論或建立論壇等等。
在網路科技極速發展下,國內網路的成長不論在質和量上都有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網際網路系統快速擴張以及全球資訊網路(WWW)戲劇性成長下,學術界在網路上的運用對知識性資訊的開發和傳遞有明顯的貢獻。先就網路上近幾年的變化而論,我們可以看到一九九五年以來,WWW的快速成長,改變了學界網路的生態。根據臺灣網路資訊中心在網路上公開的 Tanet v.s. InternetTraffic 統計我們摘錄了一九九五年和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以及一九九七年四月的統計,如下表。從整體趨勢來看,在三年間,FTP從三分之一下降到十分之一,WWW相對地從百分之十九上升到百分之四十七,Netnews則從百分之二十三到百分之三十左右。這種變化很值得注意,不應只看做幾些網路系統間的消長,而要深入了解資訊及其傳遞在本質的差別。FTP是研究者主控的方式,而且經常是在同一個研究圈內交換資料,但是 WWW則是研究者廣泛提供資訊而可任由需要者取用。兩者在運作上和規模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在根本精神上也十分不同。大體來說,WWW比較會是一種公共領域,沒有圈圈,大家都來貢獻,都來分享。就這個情況來看,就顯得有特別的社會文化意義。
FTP |
TLNT |
DOM |
NTNEWS |
GPR |
WWW |
MUD |
OTH |
||
1995 |
34 |
6 |
1 |
23 |
2 |
3 |
19 |
1 |
10 |
1996 |
21 |
3 |
4 |
31 |
2 |
1 |
23 |
1 |
14 |
1997 |
10 |
2 |
2 |
29 |
3 |
1 |
47 |
1 |
7 |
中央研究院做為一個全國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在學術研究上很需要電腦這樣的尖端科技產品來協助處理計算、資料儲存和檢索、資訊溝通等工作。除了傳統的計算功能在中央研究院計算機中心和各研究所都有不斷的大幅改進外,早在一九七○年末,歷史學者和資訊學者就有大量將古籍電子化的構想,也很快地在計算機中心全力實際推動和執行下,先將二十五史輸入電腦並設計了全文檢索系統,在進入網路化後,發揮了很大的功能。後續完成的還有更多的古籍,包括四書五經、等,又再完成臺灣地方志的電腦化。最近院方又支助臺灣學術網路計畫,將更多的臺灣學術研究資料庫規劃上網。這些學術資料庫的建立充分利用電腦及電腦網路的特性,對學術研究和知識的推廣有重大的實質性的影響。其間,值得更加以注意的是,在全球資訊網上,這些學術資料庫的公開使用,使得中央研究院以外,甚至學術界以外都能取得和使用,則對社會文化的貢獻就更大了許多。只是對於古籍之查索,中央研究院還有一些限制,是為美中不足之處。
國內研究機構,除了中央研究院以外還有許多,尤其是各大學都有很豐碩的研究成果,在網路化過程中,也多建立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庫。而主管全國科學發展事務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資料中心也建立眾多國內學術檔並引進國際上重要的研究用資料庫,這些都是國家學術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本研究無力對所有的學術研究資料庫及其線上流通的狀況做深入的調查研究,但至少感受到發展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如何再增強再改進以促成學術資料庫更有效的應用當是各機構研究和資訊人員和主事者所應積極從事的。
在查尋資料方面,許多公私機構已經習慣在網路上徵求人才。其中,行政院青輔會相當成功地在網路上發揮重大的作用。雖然還未能得知及取得青輔會有關網路徵才的統計記錄,但是數次親身利用青輔會網上資料覓取助理人員多有很好的結果。這類資訊多半是徵求人才,而不是求職,是因為個人求職資訊不易集中,不好查尋,機構徵求人才有擁有網站及資訊集中的優勢。而求職和徵才雙方在青輔會網路上就發生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本來青輔會就因主管這類相關事務,有很大的求職資料庫,集合起來上網,而需要人才者就可以很方便上網去就自己需要的類別快速查尋。在時效上比一般機構自行徵求也要大一些。不過青輔會的求職資料庫在個人資料上有時並不明確,也有時機構的需求並不能從這個資料庫來得到結果,於是機構自行上網徵求人才也是最近很流行的做法。在主動徵求人才上,機構可更明確地訂定所需人才的條件,求職者和徵才者之間比較容易配合。由於就整體社會而言,就業仍然是一個天天存在的大問題,同時也涉及到眾多各階層人口和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行業,網路所能滿足的多是有相當規模而有能力上網的公私機構,可能有更多的個人和機構團體並無法上網獲得所需資訊,到目前為止,單單從各報密密麻麻的人事廣告求才徵才啟事,可以看出網路所能處理的可能還是很小的一部分。從這樣相對的現象也顯示了網路有可能帶來社會新的不平等的情形,上網與不上網就形成兩種社會階層。如果能比較網路和報紙乃至其他徵才求職方式的情形與結果,我們應可更掌握住網路化的正面和負面效果。
二、網上論壇
學術界固然會在網路上進行與學術議題相關的討論,而在網路上有更多議題的論壇。這些論壇範圍相當廣泛,有不少是對於當下應時問題的論辯,這些論辯不時又為大眾主流媒體廣泛報導。有些社會或政治團體主導設定了一些論壇,是很值得注意的新興社會現象。這些網路上的論壇帶動了一種新的較為平等而互動而非單向的意見表達風氣。一些論者對這種網路論壇都賦予參與民主的意義,但實際上究竟如何,則尚待探究。在這裡,我們對女性主義論壇提出來進行初步探討。女性主義在網路上的論壇一方面顯示了女性主義議題討論的特性,在另一方面則也顯露了網路論壇的一般性質。
方念萱和蘇彥豪(1996)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所舉辦的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上發表「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說為例」的論文,文中以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來檢視女性主義網路論壇的對話過程,分析其論述的形構,進而探討網路論壇提供公共參與的可能性。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搜集了一九九六年三月至六月臺灣女性主義站的四百二十一則網路信件。
根據方念萱和蘇彥豪的研究分析,有以下幾項結論頗有意義,值得省思網路論壇的特性:
——網路女性主義版的宗旨是「這個論壇的參考架構有別於主流的、父權的,是一個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框架』論述的場域。」「藉電腦網路這個異於主流媒體的建制之便,女性自組論域,實現在『自己的房間』溝通的理想,由女性來界定所面對的情境」。
——女性主義站網管人員有權管束言論,嚴重時可以刪除信件限制發言,但若發言者有異議,也可以經表決或在討論上來加以校正。這個設計基本上符合溝通和理性討論程序的需求。
——信件中有許多是在討論平等、分工、性別建構等問題,在溝通之後,「話題焦點仍往往指向兩性在生理、能力、處境、權力、分工上面有異同」。這些議題在主流媒體中也多常被提起。「不同的是,女性得以發聲,女性得以自陳對情境的解釋。從言說分析中得知,論辯之後,不至於只有一廂情願、只從主流父權發聲的結論,一個對事實、規範的陳述與認定得以在不同框架(包括了證據、確認、對情境的詮釋)交鋒中被質疑、釋義、拆解、推翻或再生」。
——在網路論壇上的論述通常失之過簡,缺乏完整的推論。「一旦提出了對於參考架構中所用的概念、字眼的實質內涵、定義時,論述就少能進入對於『知識範疇』的討論」,「參與討論的人對於『概念精確性』的必要性似乎沒有共識,論述嘎然而止」。
總的來說,女性主義在網上的論壇和整體女性主義運動相互呼應,甚至可以說女性主義者有效地運用電腦網路科技對女性主義運動做了很成功的推廣。這是由於網路目前仍然以大學生為主要使用者,在大學中的女生又很積極投入對女性處境的種種探討,對網上論壇有很濃厚的興趣。 在女性主義的 BBS 站中十之八九都是大學的站。但是這樣網路上的發展仍然有其限制乃至問題。其中方念萱和蘇彥豪指出的兩點特別值得深思。其一就是網路論壇上和主流媒體在議題上的相關性。如果我們把女性主義及其相關的運動本身當做是現象的主體,則女性主義近幾年的發展和主流媒體的報導和討論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主流媒體受到父權價值等左右,但也由於主流媒體記者和編輯人員的性別組成及部分從業人員的價值取向,對女性議題乃至女性主義運動的報導和評論不是全然不利的,例如女生攻佔男性廁所以及彭婉如等眾多報導。於是在網路上是否能超脫主流媒體而建立自主的小眾論述不是沒有問題的。其次,在網路上的論述相當簡單,很難有深入而完整的推論。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有很多斷語而無法把真正的理說清楚,如此則網路論壇本身的理性論辯和溝通的效能就很有限了。在網路上要長篇大論在本質上是不太被允許的,即使有人這樣做了,可能也沒多少人會有耐性去讀完。網路上這種講求簡短論述的性質對理性論述是一大限制。這是否也正反映了現代社會過度講求效率而不能沈潛深思的現象,是很值得進一步探究的。
有關電腦網路上女性主義版論壇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不是女性主義版所特有的。只要是一個有範圍的論壇或由特定一群人主導的論壇,就會有這樣的問題。換言之,當論壇是被規劃成某一類人所能參與時,就會有問題產生,因為其間就不可能避免內外之差距。其次,在主流媒體上,由於社會的開放與多元,也很可能就觸及到弱勢或特定族群的報導與評論,網路論壇如何保持獨立性而不被消融掉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當然,相互為用卻也不見得是不好的事。只是如果網路論壇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和特色,則此類新興論壇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最後,卻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是,網路論壇的篇幅特性,使得論述簡單化,有時只能表達立場而無法充分論述。這樣的對話論述就在本質上對理性溝通有很不利的影響。
三、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團體在網路流行後,也都會利用網路來進行動員。一九九六年三月中共在臺灣總統選舉期間在臺灣附近舉行飛彈演習,引起海內外臺灣民眾的強烈抗議。留美學生就有效的利用網際網路發動全球性抗議,這個抗議還不只在海外華人中流傳,並引起國際人士的注意。是一次相當成功的網路動員為主的社會運動。一九九六年九月發生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女士命案,女性團體又一次很成功地上網組織抗議和大遊行活動。到了白曉燕命案後,五0四與五一八遊行,主辦單位也都利用網路進行動員工作。然而,我們在那個期間上網搜尋的結果,發現主辦單位並未有效運用網路資源,開拓基金會負責人也告知筆者,這兩次運動,蕃薯藤雖有意協助網路動員,但主辦者似乎並未正視網路的特性和重要性,未加妥善運用。在五一八遊行前,我們看不到五一八遊行說明,甚至在人本教育基金會的首頁也看不到有關的訊息。不過,在 BBS站上,則有部分將五一八有關遊行的事刊登在進站的畫面上,在各個討論區中,也大都有熱心人士轉貼五一八遊行的公告。這兩次遊行主辦單位對網路未予以重視,在五0四活動上也只是公告遊行事宜,而未開闢連署或發表意見的空間。
公共電視法在立法院被撥置了六年,民間先有民間公共電視籌備會努力遊說立委推動一讀的通過,後來又有公共媒體催生聯盟於一九九六年十月成立再推動二讀的工作。然而在國民黨高層不願成立公共電視電的政策下,對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發生微妙的影響,終至在四月十七日,該黨中央政策會做出放棄通過公共電視法的決定,新聞局長如釋重負,著手落後事宜。不料引起民間強力反彈,公共媒體催生聯盟雖已努力再推動催生公共電視法的工作,但此時才得到民間和輿論大力支持。經過一個星期之動員,終於使得公共電視法在一九九七年立法院第二會期通過了。在催生運動期間,也展開網路上的連署。以下就催生公視運動中網路連署的部分特別提出來討論,因為筆者擔任公共媒體催生聯盟總召集人,在政大廣電系協助下獲得了全部網路連署資料。同時筆者先曾擔任民間公共電視籌備會執行委員,後又主持公共媒體催生聯盟總召集人,對民間推動公共電視法通過立法有比較完整的參與與了解。
在一九九三年推動公共電視法一讀時,國內電腦網路系統還在起步階段,當時多半只在學術界使用的階段。網路使用還有許多問題,並不能在網路上暢行無阻,當時民間公共電視籌委會根本就沒有考慮到要使用電腦網路。在一九九六年公共媒體催生聯盟成立後,就開始進行遊說立法委員的工作。由於當時立法院已開始審議公共電視法,在大約半個月的時間內,立法就因新黨立委之強力議事杯葛而告失敗。因此,當時也還沒來得及利用電腦網路來動員支持的力量。到了一九九七年三月初,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主辦「公共媒體在臺灣」國際研討會。在會中學者多支持公共電視的成立,並醞釀出一種願意推動公共電視法通過的氣氛。於是在會後,本人就力邀政大廣電系教授們參與公共媒體催生聯盟,並將工作重心移到政大。在三月中旬聯盟重新再出發,由政大多位學者擔任主要推動者,再結合民間其他社團之力量,為公共電視法再度催生。在籌備會上,規劃了許多項推動的工作。其中,就決定在網路上設一網址,推動催生公共電視的工作。聯盟進行遊說及其他工作並不是很順利,因為國民黨高層似乎還是決定不要公共電視。在網路上的連署也很清淡。
直到四月十六日,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在短短半個小時內就決定不支持公共電視法,要行政部門進行善後事宜,因為公共電視法是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的。國民黨這樣草率的決定遭到輿論嚴厲的批判,論者有直指國民黨始亂終棄的。在強大的民間反彈力量出現後,公共媒體催生聯盟原先規劃的催生活動也正好要推出或已在進行中。例如,三月間即規劃原住民在四月中到立法院請願,而四月初則已進行對兒童電視節目的檢討,也原訂四月十八日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討論公視經費問題,由於國民黨中央政策會的錯誤決策,當天也就成了批判國民黨的會議了。聯盟在四月二十日召開會議規劃進一步的催生活動,當時很擔心白曉燕案會爆發出來。結果白案到四月二十五日才在媒體披露,催生公共電視的工作得到了很寶貴的一個星期的輿論支持。在此同時網路的連署突然增加了許多。根據聯盟的逐日統計,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四月十六日之前,從十日選起雖有漸增的趨勢,但每日仍然只是兩位數,甚至在十三日後已開始下降,直到公共媒體催生聯盟在二十一日開始強力動員遊說,經平面與電子媒體廣泛報導,自二十一日起,網路上的連署每日都突破兩位數,持續每一天都有兩百以上的連署。一直持續到二十四日,到二十五日白曉燕案曝光,果然媒體不再刊登催生公共電視的新聞,而網路上也就馬上跟著泠了下來,每天不到十個上網連署者。
我們進一步將四月十日至十五日和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的上網連署者的職業背景及連署書的行數進行統計分析。由於數量甚多,在統計時是以印出之A4紙隔頁來做記錄,以抽樣方式來統計。結果發現在運動高峰期學生和工商界人士略增,顯示各大學傳播系所教授動員學生參與的效果,以及催生公視已普遍為媒體報導而引起更多中產階級的注意,其間工商界是除學界以外網際網路的重要使用者。除了這種前後的差異外,運動較為活躍時,在網站上連署而發表意見的數量有明顯的增加。在運動前期,亦即較為冷淡時,有百分之七十一的連署者只寫下一行字,通常也只是「我支持公視」幾個字,有百分之十四的寫下兩行,而有百分之十五的寫了三行以上。到了運動高峰期,只寫一行的下降為百分之五十五,寫兩行的有百分之十八,而寫三行以上的上升到百分之二十七。這說明了在運動動員效果會促成參與者發表更多意見,表現了參與者更強的認同和投入。
雖然催生公視在網路上的連署本身是很有社會意義,值得分析和了解,但是若要評估其對催生公視運動的實際效果,卻是很難說的。我們只能間接地指出,能在網站上花時間寫下基本資料和意見,尤其是愈來愈長的意見,表示了參與者的認同和投入,對運動是有幫助的,至少運動領導階層受到很大的鼓舞,聯盟的副總召集人常常拿著一疊連署報表給同仁和記者看。可是觀察對立法過程網路上的連署電視有沒有直接的具體效果,恐怕就不盡然了。因為根據實際參與與觀察,立法委員們所能感受到的是在立法院的幾天催生聯盟和公視員工的造勢活動,以及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和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兩位先生的出面呼籲支持,更重要的是因此而媒體普遍支持公視的輿論。由於催生聯盟並未規劃大規模動員性的活動,如遊行,網路連署的效果不能轉為行動。對於連署
內容,即論述本身聯盟也未加以處理,這樣的網路連署也就止於動員而非真正的參與了。
網上連署催生公視每日統計
日期 | 網上連署則數 |
4月10日 | 12 |
4月11日 | 43 |
4月12日 | 82 |
4月13日 | 92 |
4月14日 | 68 |
4月15日 | 54 |
4月16日 | 16 |
4月17日 | 23 |
4月18日 | 51 |
4月19日 | 39 |
4月20日 | 19 |
4月21日 | 243 |
4月22日 | 290 |
4月23日 | 243 |
4月24日 | 202 |
4月25日 | 42 |
4月26日-28日 | 29 |
4月29-5月5日 | 36 |
總計 | 1587 |
職業別 | 四月十日 至十五日 % |
四月二十二日 及二十三日 % |
學生 | 46 |
52 |
中小學教師 | 2 |
4 |
助理,助教 | 8 |
3 |
教授 | 2 |
3 |
文化 | 7 |
1 |
公務、軍警 | 3 |
3 |
工商界 | 16 |
19 |
資訊 | 1 |
2 |
自由業 | 6 |
4 |
其他或不明 | 10 |
8 |
一行 | 71 |
55 |
二行 | 14 |
18 |
三行以上 | 15 |
27 |
四、談天
在網路上談天已成為很普遍的活動,特別是大學生似乎樂此不疲。這種互動有別於傳統面對面,甚至是電話聊天。因為在網路上聊天可以不限於已熟識的朋友。也就是這種網路上談天形成了所謂虛擬式的社區。但這種虛擬式的社區也瓜時經由結合網路與實際聚會的方式又形成新的社會團體。虛擬和實際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社會意義,以及這種利用網路聊天的方式可說是介乎知識性和刺激性資訊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意義,本來是本研究試圖深入探究的。本研究小組嚐試在網路上錄下談天內容以進行分析,但是由於聊天的網上活動是流動性的,無法轉錄下來,後雖經徵詢幾個站的站長,希望獲得同意並協助錄下談天內容,但都未能獲得同意。我們在這個研究中,也就無法做具體的分析和評論。根據協助上網搜尋談天資料的研究助理的觀察,僅發現,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十一點,在觀察的那幾天裡,聊天區幾乎沒有人聊天。一對一的聊天卻有不少。研究助理再訪問到幾位常上網的朋友,大體發現聊天者都常在同一個網站,都常在同一個網站的同一個討論區發表意見,互相覺得志同道合,就嚐試邀請對方聊天,而聊天室中多是已經認識的人互相約好時間同時進去討論事情的情況較多。從這些有限的資料,我們可以發現網路上聊天似乎並未能超越日常交談太多,還是比較侷限在已認識的朋友之間。關於這方面的探討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五、性與命
根據熱門網站的統計,各種算命的網站,例如星相、星座、紫微斗數以及種種命相的網站在排名前三十的網站中佔了八個,而與色情有關的網站則佔了十二個。換言之有三分之二的熱門網站是和性與命有關的。網際網路是人類高科技的產品,卻為人類最古老和最原始的需求效力,很是諷刺。其間一方面反映了當前的社會現象,在另一方面卻又在有心人利用下,電腦網路又成為助長算命和色情的工具,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研析。
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所主持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在近幾年,臺灣民眾算命者比例在逐年上升,在一九八四年時,臺灣成年人口中算過命的佔百分之二十七,到一九九○年時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二,到一九九五年更增加到百分之三十八。關於這個現象,本人在一篇分析八四至九0年之變化時指出主要是因為民眾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不確定感之增加,而又有高學歷者研究發展了傳統的術數,使得命相堪輿以適合現代人需要的面貌和內含出現。例如,傳統風水多講求陰的風水而求子孫大發,而現代風水則強調陽的風水,希冀在這一生乃至在短時間之內就能飛黃騰達,於是喜歡講求辦公室甚至辦公桌的風水。由於社會有這樣的流行趨勢,而命相界就大事炒作,搶上網際網路。
在電子媒體上,算命風水的事常常成為主持人的最愛,不時請算命和風水仙上節目,這和電腦資訊網路上瀰漫著的算命熱潮可說是相互呼應的。在網路上有兩種稍有不同的算命站,一種是報社所主持的,如民生報和中華日報,另一種則是由術數之士設立的。前者可能以刊佈共同的走勢為主,譬如一周運勢,個人查一查自己星座的有關預言,而無法有進一步的動作。這種網站由報社來主持雖有損現代媒體應有之倫理,但不太可能藉機賺錢。另外一種由術士設之的算命網站就可能在金錢方面就複雜多了,很有可能是以賺錢甚至騙財為目的。命相網站之所以熱門在技術上有另外一種可能,即每個人上網主要是要獲知自己近期或長期的運勢,尤其是短期的,而有關個人的訊息總是很少一點點,例如查尋金牛座這個星期的運勢,就沒太多內容。上網者可以很決就閱畢退出,如此則可能增加了民眾進入這些網站的機會。不過,無論如何,這種流行算命的風氣對臺灣社會的發展是有很負面的影響的。可是,在網路上存在的這些東西,也尊重個人權利下,也無人能加以處置乃至禁絕。
色情為什麼如此快速就進佔電腦網路,這或許並不是只有臺灣才有的問題,其實在美國這個網際網路的先進社會裡,最近還有資訊業的廠商在致力於色情網站的搜尋和有效控制。留美資訊專家施潁裕在五月底返國,就指出全世界約有六萬個色情網站,利用其所發明的色情鎖和色情閘系統平均每天可偵測到二百七十六個新的色情網站。國內警方在六月初開始在刑事警察局資訊室的支援下動用上百名警力,同步在臺北、新竹、台中、雲林和高雄等地破獲十個色情網站。然而這種一時雷厲風行的取締行動能否在網路上澈底消滅色情網站或至少做有效的壓制,到目前為止,似乎並不樂觀。一方面是網路使用者對色情刺激資訊的需求,在另一方面是網路服務公司和政府管制無效的問題。對色情刺激的追求在現代社會是自然的趨勢,對年輕人尤其是如此。在國內有人說晚上十點以後大學的網路都往學校外面跑,就是去找色情網路。我們一時還無法求證,但佔網路人口大宗的大學生對色情資訊的追尋動機很高而行動頻繁是可以想像的。於是在需求上,恐怕並不容易加以有效的扼止。在另一方面,臺灣的網路服務公司在訪談中向記者坦承,「單純提供網路服務已經越來越無利可圖,在生存第一的考量之下,把硬體與設備租給成人情色網站經營者,幾乎已經成為網路服務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而且,成人情色網站即使遭到查禁,也可以非常容易再找另一個網路服務公司合作,重新大張艷幟」。
肆、結論
在近兩三年間,電腦網路在國內快速擴張成長,網路使用者激增,但多半還是以年輕男大學生為主,使用者多居住在北部地區,而且多在住處上網。熱門的網站,以大分類來看是以資訊、術數和休閒為主,在以個別網站排名,則前三十名當中有二十個網站是和色情與命相有關,也就是說「性」和「命」是上網者最感興趣的。從這些調查和統計,我們看到了資訊網路在臺灣的發展還不成熟,而更有濫用這個高科技工具從事性命相關的非理性乃至反科學性的活動。
不過,在經過對查尋資料、網路論壇、社會運動等網路現象進行進一步研究分析後,我們發現資訊網路對臺灣社會確實有積極的影響。限於研究的時間和規模,我們並不能對網路對社會文化的衝擊做具體的評估,但從一些所收集到的資料,在網路上,學術界已經建立了許多資料庫,例如中央研究院的電子化古籍已經上網,這些電腦化的資料不只對學術研究和文化的發展極有助益,一般民眾也可以透過網路,查尋古籍的資料。這種知識性資訊的實質而快速的成長是網路化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在網路論壇上,人們開發了一個新的而參與者相互平等的對話和討論的機會,對某些議題和問題的討論有正面的積極作用,不過,由於在網上的言論多較為簡短,推論不完整,論壇的意義就在本質上有了顯著的缺陷。網路可以是有效的社會運動的動員工具,國內在網路上推動社會運動已經形成了風氣,但在實際動員效果上如何尚難定論。只是透過支持者在網路上連署,可增強參與者的認同和投入。最後,關於算命,網路上一方面反映了社會上實際的需求,在另一方面卻也推波助瀾,多少造成更進一步的流行。至於色情網站的盛行,對社會固然有負面的影響,但由於需求和制度上的缺陷,恐怕一時還不易解決。
關於電腦網路對文化衝擊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本計畫僅有半年的時間進行,並不能做很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其間,尚有諸多問題須經更多研究才能克服,更積極地規劃並執行有關電腦科技與人文社會相關連之研究才能真正有所得。
伍、建議事項
本研究,首先要特別提出的建議是,對於NII對人文社會影響之研究應進行嚴謹而積極之規劃,並有效推動執行。這個總計畫時間甚為短促,勉力完成後,能否有實質之貢獻恐怕還有待評估,大部分都在初步探索階段。對於資訊與人文社會之關係這樣重大而複雜的現象,必須投入更多研究人力,在研究理念架構和實際經驗研究上進行深入之研討。政府相關部門應規劃專案研究計畫,並採取嚴謹之評審制度公開求研究計畫以進行深入廣泛之研究,切實提供政府與民間具實質意義之參考。以下則僅就本章前述研究所得提出初步建議:
一、建立完整之網路使用記錄與統計。要發展資訊網路,必須要掌握資訊網路使用之各種記錄與統計,據此推動和研究資訊網路計畫者可以隨時獲得這方面資訊,而能做出更切合實際需要的規劃。此項工作建議由資策會相關部門,或由政府委託開拓基金會等民間團體或機構執行。
二、加強知識性的資料庫之建構。知識性資料對社會文化乃至科技極為重要。在中央研究院和其他已經大量將典籍文獻電子化的基礎上,政府和民間團體應更積極從事。同時對於一般日常生活所需之知識性資料庫之建立和即時訊息的提供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有豐富的各種典籍文獻資料庫可厚植國內文化和學術發展的基礎;生活知識資料庫和即時資訊之提供則可提升生活品質。這種對資料的重視並實質有效的提供,應該是資訊化最核心最緊要的工作。
三、推廣網際網路至大學院校之外,尤其是工商服務業及公益界。這種網路的使用不應太著力於網上購物,應該著重業務的發展與資訊的獲得、提供與交換。目前資策會等單位,似太重視購物等商機的提升,這和資策會官方的身份不甚相合。
四、健全資訊產業。網路服務業無利可圖的現象有關部門應加以徹底研究,擬定合理辦法,發揮其應有之服務業務之功能,杜絕其提供色情網站途徑。
五、針對算命網路泛濫現象,政府和民間的教育部門應建立網站,提供民眾充分資訊來了解算命之虛妄。其間可多以實例來解構這類命相偏風。
加強對資訊本身性質與意義了解之電腦教學。在電腦運用上,對資訊本身性質和意義的了解和掌握應有助於發揮電腦更積極的功用。
書 目
方念萱、蘇彥豪, 「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說為例」,「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1996)
王振寰,「資訊(媒體)工業民主危機(提綱)」,研究小組提供,出處不明。(n.d.)
王燦槐,「我國大學生BBS族的人際關係初探」,第二屆當前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共同科。(1997)
江衍勳,「從85年度Internet使用者調查結果看我國 Internet 應用現況」網路版。
何建明,網際網路與本土資訊,中央研究院週報,網路版。
周冠中﹐1996年國外與我國 Internet使用者特性與消費習性之比較,網路版。
林素儀﹐國內Internet使用者特性分析,網路版。
開拓基金會會等﹐臺灣地區網際網路Internet相關運用及使用調查。1997
臺灣網路資料中心﹐TANet v.s. Internet Traffic, 1995/12, 1996/12﹐1997/4,網路上錄下。1997
臺灣地區設有WWW之單位分類分析,網路版。1997
Webster, Frank,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