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善惡 861208
  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我們除了強調友愛和包容以外,也要讓他們學習如何解決爭執,因為爭執終究無法完全避免。…… dia_teal.gif (64 bytes)

  由於心源和同學間的爭執,老師今天花了一堂課的時間,強調同學之間應該要友愛相處,隨後問心源要不要和那個同學握手和好?結果心源拒絕了。這點我倒是可以理解,他要是答應了,那我才感到意外。

  當孩子還小,我們總會一點一滴的引導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做對了,我們給他獎勵;做錯了,我們給他懲罰。心源事實上是一個滿容易引導的孩子,要他清鳥大便,負責鎖門,他都很認真的去做,就像老師所說:「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

  在孩子接受我們引導的時候,他就慢慢的建立了一套是非善惡的標準。當做對的時候,他期待能夠受到獎勵;當做錯的時候,他也知道懲罰是難以避免的。

  心源天性上是個是非分明的孩子,他在學校能夠拿捏分寸,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是當他越鞭策自己做該做的事情時,對於那些沒有遵照規矩行事的同學,他很可能就越不能包容。

  我們希望班裡的同學能像家裡的兄弟姊妹一樣和愛相處,然而即使是家裡的兄弟姊妹,也有爭吵的時候啊!當我們要孩子學會包容的時候,他原先是非善惡的標準是不是會因此而混淆?

  問題在於是非善惡的標準是相對的,心源和那個同學都會認為他們是對的。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我們除了強調友愛和包容以外,也要讓他們學習如何解決爭執,因為爭執終究無法完全避免。

webup.gif (5702 bytes)
上一篇12月之1目錄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