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公共資訊系統概說
Page 1 of 5

謝清俊 1995年6月20日

壹、前言

大家都知道,NII 是國家的資訊基礎建設。從工程角度來看,它涉及龐大的電信工程,所以許多人認為它是國家電信基礎再造的工程;它也涉及許多電腦方面的應用,於是,也有許多人視之為國家的基礎資訊工程。然而,這些看法都不究竟,不澈底。從工程和科學的立埸來說,上面所說的看法並沒有什麼不對。科技人員的任務,就是要做這些工程建設。可是,從人文、社會的角度來看,就必須要問:NII對我們社會的民生、經濟、國防……有什麼用處?從社會整體角度的觀察,則工程人員視為目標的「電信基礎再造工程」和「基礎的資訊工程」,就只是工具、手段而已;真正 NII 的目的,是要利用這些工具、手段來改善現有的溝通環境和溝通方法。

此所謂的溝通(communication )是廣義的,包括個人、團體、機關組織、以及機器系統等等之間,彼此意見的表達、交換和資訊共享等情事。是故,本文所指之溝通是文化的構成基礎之一,許多學門,像是教育、大眾傳播、語言學、認知科學等等,都是基於溝通的行為而得以成立,而人際關係,社會組織亦賴以建立。由此觀之,NII 的目的,就是要使整個社會能做到知識或資訊的充份共享及利用。在理想中,無論在何時何地,每個人都可以透過 NII 的服務,及時取得所想要的資訊。

我國自古以來,並沒有把知識當做商品對待。最近幾年才被逼著整頓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翻開國外的歷史來看,自從文藝復興以來,知識一直被認為不是商品,這種情形在學術界尤為明顯。學術自由的精義也正在此。

然而在現實的世界裡,知識的獲取還是要付出代價的。這是因為,以往的知識傳播仰賴物質。像出版一本書籍,得經由排版和印製的過程,成書之後就成為物質般的商品,有儲存、運輸、銷售等等傳統經濟上的問題。是故,凡涉及物質,便使整個知識的傳播,受經濟法則的約制而涉及有價值的商品和商業行為了。然而,知識本身並不是可以做商品的。

現在的技術,已經能使電子成為知識的的載體。電子載體可以取代紙張、塑材、畫布、舞台等等媒介。如此一來,也就使得知識的傳播脫離了對一般物質的依賴,電子媒體承載的知識變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換言之,即消除了大量生產或複製的問題。如果再有廉價的資訊高速網路,載著他無所不至,那麼,就更進一步沒有運輸和分配的問題了。

處此情境,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智慧來善用此一資源:能夠解除不必要的人為障礙,而使得人類累積的知識得以電子方式,充份平等地由有民眾共享的話,那麼,人們將步入一個嶄新的社會形態。所以,有人說 NII 是一個社會的改造,而不僅僅是電信或電腦的工程建設而已。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NII 所建設的是一項龐大的公共設施 (public utility) 。它是全民共享的,像:道路、橋樑、水電、電信、學校……等一樣。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公共設施,大多數是物質性質的,所以我們習慣於用經濟的角度來管理它們。在 NII 的建設中,當然也有物質的成份,經濟角度的管理仍是不可缺少的。可是,在 NII 中也有「非物質」成份的電子資訊,我們就不能一視同仁地把它也當作物質來管理了。試想:在物質世界裡,把一棟房子送給別人,你就少了一棟房子,如果說送別人一棟房子而你並沒有因而損失一棟房子的話,你會如何對待你的房地產呢?因此,用管理房地產的舊方法來管理電子資訊是明顯的錯誤;同理可知,在 NII 中的資訊公共設施則需要新觀念、新方法來規劃、建設、管理、和做好服務工作。這就是本文撰述的主要動機。

資訊性質的公設施並不是個新觀念,反之,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西。使用得最久,應用面最廣的資訊公共設施就是夏曆(又名農曆)。夏曆告訴民眾廿四節氣,使耕稼以時;告訴民眾作息祭祀的日子,使生活有律。它到今天還沿用著。像這樣照顧人民食、衣、住、行、育、樂的資訊系統,歷來並不少。

然而,夏曆、電腦和電信網路有什麼關係呢?夏曆只是一種「資訊」而已。夏曆的例子說明了,「資訊」才是 NII 中最最重要的角色:只要有資訊即使沒有電腦、電信網路,也可以發展公共資訊設施的。電腦只是處理資訊的利器,電信網路只是傳送資訊的工具罷了,如果沒有資訊,那麼,再好的電腦和電信綱路也是枉然。

當然,在現代化的社會裡,電腦和電信綱路還是非要不可,因為處理電子媒體承載的資訊或知識,還是要靠它們。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資訊、電腦設施和電信綱路三者是 NII 的三大基本要件。有了這些基礎,我們才可能建構新的溝通環境,並建立相關的制度,提供服務,以達到前述的理想。同樣的,資訊公共設施也如是。在本研究中,我們把對公共資訊系統和公共資訊的探討放在第一部份,將對公共資訊系統涉及的電腦設施和電信綱路放在第二部份中。

其實,我們社會中現有的資訊公共設施並不少。譬如:教育系統、大眾傳播系統以及所有政府的辦公室等等都是,因為它們的工作都是在為全國百姓處理資訊。也許,有許多人不習這樣的觀念和說法,這是因為我國一直沒有採用聯合國對職業四大分類的緣故(我們還停留在舊的職業三大類的分法),以致於對資訊的認知,沒有跟上世界的潮流。在我們的職業分類中,只有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獨缺資訊業(國內將資訊業定義為電腦業,因而造成兩難之境)。例如,在1992年,美國資訊業人口即已超過全部就業人口的一半,成為第一大職業,就是依上述四大職業的分類法。而1994年的統計更達百分之六十。這個訊息對不明究裡的人,是無法想像的。

這種廣義的資訊概念由來已久,最早可朔及至1962 Fritz Machlup 的著作《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 》。 Machlup 認為知識和資訊是一體的兩面,而知識或資訊終將成為工業社會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比物質、能源等等還重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則資訊也有產生、製造、分配、消費等行為,但是它們和物資的經濟行為並不完全相同。他認為教育系統(包括研究)是最大的知識製造工廠,圖書館是知識的水庫,大眾傳播是知識的分配和消費之大者。這種觀念被 Daniel Bell 繼承發揚,而有1976年《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風靡一時,此為「資訊社會」一詞的濫觴。次年,Marc Uri Porat 在美國商業部的贊助下完成了資訊經濟( Infomation Economy)的研究、規劃、和調查。從此,資訊或知識對全國經濟的影響明朗了,美國亦由之有了經濟觀的全國資訊政策(不是只重電腦的政策)。這些以及後繼的研究,使人們逐漸明白電子資訊不同於物質的性質,資訊或知識的生產、消費、和分配在許多情境下是一體完成的。換句話說,使用資訊經常就是在製造和分配資訊,在 NII 的環境下,此情況將尤為明顯。

本研究亦將承繼這樣廣義資訊概念作基楚,來探討公共資訊系統的問題。然而,由於資訊的應用涉及社會上的每一種行業,在本研究中無法全然論及,所以本研究的範疇將作下述之規約:

  1. 本研究將主要從圖書與資訊科學、資訊管理及社會學等三個領域為主,來研究公共資訊統涉及的問題。選這三個領域的主要理由是由於近來此三領域對於公共資訊系統的研究較其他領域為多的緣故。

  2. 對於一些既有的大型公共資訊系統,如教育系統、大眾傳播系統……等等,在本研究中也將它們屏除門外。這是因為,這些系統早已行之有年,而且已經發展出自已的模式,當然,也有其獨特的問題。不討論它們並不是因為他們在 NII 中不重要,反而是因為它們在 NII 中的重要性是首屈一指的。我們以為像這些領域中的問題有其獨特性,單獨解決較妥。是故在本研究中除涉及共同性的問題稍有指涉外,均不談這些領域中的問題。從另一角度說,本研究對公共資訊系統一般性問題的探討,反而可以值得作為改善這些領域的參考。以下,我們將先從傳播的角度綜覽電子文件的基本性質,以作為下文討論的基礎。其次將從圖書與資訊科學的角度來界定公共資訊(Public Information);從資訊管理領域來談公共資訊系統;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資訊公共設施(Information Public Utilities)。之後,我們將用這些文獻分析的結果,我國公共資訊系統的問題作剖析及建議。


Page 1 of 5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