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997年6月20日 第六章 數位媒介對大眾傳播的革命性挑戰 |
Page 4 of 5 |
肆、數位電子媒介帶來的衝擊
科技之於人類有如水與舟的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為人類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延長人類的生命,創造諸多「不可能」的奇蹟……影響所及,近百年的思潮幾乎都趨向「科技萬能」的觀點。而根據法國學者Ellul(1964)的分析,科技社會中,效率、標準化也成為人類普遍追求的目標。美國社會學者Merton(Ellul, 1964: vii)指出,現代人如果不了解科技對自己、對自己生存的世界之影響,他將感到焦慮、不安全。 事實上,現代人對科技的了解並不多,卻為科技所左右;以為科技萬能,以為有效率才是好。而資訊時代的數位電子媒介將更加深這樣的價值觀;效率、標準化即是數位媒介處理資訊、知識的最大特色。表面上,人們面臨越來越多的資訊,有較多的選擇自由。事實上,人們被迫在定型化的資訊中選擇,也因此其選擇的自由,已事先被限制在「定型化」的資訊中。文化自由人林谷芳對此有相當貼切的看法。他認為「資訊社會的一個特質是,大家只相信『數量』的力量,而忘了活生生地去面對人……」(陳淑美a,民86:96),而資訊社會中,資訊同質化使人愈加「不自由」,資訊使人變成群體動物(陳淑美b,民86:100)。 此點與Ellul的看法相當接近。Ellul認為科技把訊息系統(message systems)變成宣傳網路,即使是民主也無法逃脫其籠罩範圍。現代的媒介並不是資訊通道(information channels),而是社會價值的宣傳筒。依此看來,民意並非人們理解資訊之看法,而僅是群眾被宣傳媒介激起的情緒反應(Christians, 1995:171)。 一、對大眾傳播的衝擊 (一)在傳播媒體經營方面
二、對社會的衝擊 (一)資訊泛濫,媒體充斥;資訊內容真偽難辨。 (二)資訊貧富不均現象將日益明顯;掌握資訊、有資訊操作能力、有資訊硬體設備者(無論是個人或國家),將掌控政經、文化資源,反之則受制於資訊富有者。如此將形成嚴重的資訊鴻溝問題。 (三)人群關係改變;人們透過網路溝通的情形將逐漸普遍,匿名、虛擬、不負責任的人群關係將形成新的社會問題。可能出現Excommunication現象,因對媒介系統、內容之不滿或遭阻絕、排斥,而與社會隔閡日深所致。 (四)社會秩序重整;資訊資源重新分配,形成新職業、新階級。 三、對文化的衝擊 過去,傳播事業被視為文化事業,其中蘊含深層的文化傳承、文化創新的意義,因此,傳播事業經營者、從業人員以及其相關業務,都有特定的行業規範、專業要求。如今,跨媒體、跨國家,只要有資金,不論任何背景,人人都可透過數位電子媒介,超越國界,避開法規,成為資訊的提供、接收者。如此一來,長久下去,對文化必然造成深遠影響。影響所及: (一)文化低落或提昇:就通俗、流行文化的發展來看(O'Connor & Downing, 1995:12-14),語言、文字將趨於通俗、低落(此點可從大學生使用BBS的內容分析證明)。同時,一些新創的符號語言(如情緒符號)將從數位媒介延伸至一般生活中,成為當代流行文化的特色。 (二)文化多元:不同族群(如年齡、職業、喜好)的形成,不同價值觀的凝聚,是增加文化的相互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還是加深歧見? (三)文化霸權、文化傾銷:西方先進國家的文化產品,在其政經、科技的優勢之下,傾銷第三世界或其他國家,形成文化帝國主義的局面,而被傾銷的國家則成為其殖民地,逐漸喪失自己的文化特色(O'Connor & Downing, 1995:14-17)。 四、對國家發展的衝擊 資訊科技的力量無遠弗屆,對國家的發展必然影響不小。國家大力推動資訊建設之際,實在應有政策思想為前提,政策方針為目標,其中對科技的省思及其對民族文化之影響尤為重要。 以伊朗為例,伊朗於1959年引進商業電視,在政府給予五年免稅的保護政策下,不斷推展美國消費市場的觀念。電視儼然是西方消費價值觀的混合體;廣告強調消費,節目內容則以美國影片及電視劇(如「我愛露西」)為主。由於一些研究的反應,伊朗王室憂慮這些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可能危害其本國的文化,因此撤銷私人商業電視台的特許而由政府接管。不過,在政府接管、運作下的電視台一樣西化。為了控制政經的資源,電視節目內容輸入大量西方娛樂節目為主,如此做遠比自製批判性的節目安全。 王室希望藉由媒介推動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計畫;從傳統到現代的改變,卻失敗了。由於「假現代化」(psuedo-modernization)的政策策略,忽視現代化深層基礎結構的改變,只注重浮面、表象的形式改變,所以導致政變、革命。Mohammadi (1995:375-377)歸結其原因是:傳播與國家發展的模式,是以西方的政經文化框框移植到第三世界社會,其中最大的錯誤是忽視文化內涵差異,強迫人們模擬西方的生活模式及行為態度。一般以為,傳播可以幫助人們在社會變遷中建立新規範,找到平衡、和諧。但是伊朗卻是失敗的特例,伊朗人「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口號,充分反映了「文化認同」的人民心聲。如今的伊朗,重回傳統、閉關自守;阻絕於國際社會之外,豈是當初現代化的預料? 同樣的,國家發展過程中,新科技的引進及推廣,有賴本國政經、文化、社會的基礎結構為後盾,否則難保伊朗的悲劇不會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