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997年6月20日 第七章 資訊網路與臺灣社會 |
Page 3 of 5 |
參、網路使用問題的進一步探討
網際網路極為快速的發展,使用者如前所述,增加得極快。但到底人們在網路上做什麼,在探討網路對社會文化影響,或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時是很重要的。除了從上述大規模的網路使用者調查和統計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住大體狀況外,我們將從幾種網路使用方式來做進一步的討論。在概念上,如在本文前言所建構的,我們將網路使用分成知識性和刺激性資訊兩大類來進行討論。知識性資訊耆的是網路使用者是在網路上尋找與知識有關的資訊,主要包括了學術資訊、新聞資訊和生活資訊等。至於所謂的刺激性資訊則是指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找尋一些刺激,內容無關乎知識,例如色情、算命和一些娛樂性等等。以下本文就查尋資訊、網上論壇、社會運動、談天、算命和色情等六方面來加以探究。 二、查尋資料早期電腦網路是美國國防部投入發展設置的,網路發明人之一的David Clark 指出網路是要利用電腦進行命令與控制,而建立電腦間的溝通就特別重要,傳輸和分享也就成了網際網路的基本觀念。對於在近年來全球網際網路如此快速的擴張,克拉克認為當初是很難預料的,因為那時還不曾想到個人可以擁有電腦。在國防需要之外,美國國防部也樂意把成果與民間分享,由於學術界對研究資訊計算、儲存、交換等需要,而電腦科技學界也是開發的主力,再加上學校是一種既存的有規模的組織,於是學術網路就很快地被建構了起來。 在國防和學術網路上,主要還是資訊,尤其是研究資料的傳輸與分享,本質上是知識性資訊的傳遞和搜尋。就國內的發展而言,國防方面的使用我們不太清楚,是否比學界更早,並不能確定。除了國防上的使用我們不清楚外,學術網路在國內是最早被架構起來的。在一九八○年末期,個人電腦開始可串連上網,學界就開始利用網路進行通訊、查尋資料、傳輸資料、檢索相關論著、以及進行討論或建立論壇等等。 在網路科技極速發展下,國內網路的成長不論在質和量上都有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網際網路系統快速擴張以及全球資訊網路(WWW)戲劇性成長下,學術界在網路上的運用對知識性資訊的開發和傳遞有明顯的貢獻。先就網路上近幾年的變化而論,我們可以看到一九九五年以來,WWW的快速成長,改變了學界網路的生態。根據臺灣網路資訊中心在網路上公開的 Tanet v.s. InternetTraffic 統計我們摘錄了一九九五年和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以及一九九七年四月的統計,如下表。從整體趨勢來看,在三年間,FTP從三分之一下降到十分之一,WWW相對地從百分之十九上升到百分之四十七,Netnews則從百分之二十三到百分之三十左右。這種變化很值得注意,不應只看做幾些網路系統間的消長,而要深入了解資訊及其傳遞在本質的差別。FTP是研究者主控的方式,而且經常是在同一個研究圈內交換資料,但是 WWW則是研究者廣泛提供資訊而可任由需要者取用。兩者在運作上和規模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在根本精神上也十分不同。大體來說,WWW比較會是一種公共領域,沒有圈圈,大家都來貢獻,都來分享。就這個情況來看,就顯得有特別的社會文化意義。
中央研究院做為一個全國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在學術研究上很需要電腦這樣的尖端科技產品來協助處理計算、資料儲存和檢索、資訊溝通等工作。除了傳統的計算功能在中央研究院計算機中心和各研究所都有不斷的大幅改進外,早在一九七○年末,歷史學者和資訊學者就有大量將古籍電子化的構想,也很快地在計算機中心全力實際推動和執行下,先將二十五史輸入電腦並設計了全文檢索系統,在進入網路化後,發揮了很大的功能。後續完成的還有更多的古籍,包括四書五經、等,又再完成臺灣地方志的電腦化。最近院方又支助臺灣學術網路計畫,將更多的臺灣學術研究資料庫規劃上網。這些學術資料庫的建立充分利用電腦及電腦網路的特性,對學術研究和知識的推廣有重大的實質性的影響。其間,值得更加以注意的是,在全球資訊網上,這些學術資料庫的公開使用,使得中央研究院以外,甚至學術界以外都能取得和使用,則對社會文化的貢獻就更大了許多。只是對於古籍之查索,中央研究院還有一些限制,是為美中不足之處。 國內研究機構,除了中央研究院以外還有許多,尤其是各大學都有很豐碩的研究成果,在網路化過程中,也多建立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庫。而主管全國科學發展事務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資料中心也建立眾多國內學術檔並引進國際上重要的研究用資料庫,這些都是國家學術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本研究無力對所有的學術研究資料庫及其線上流通的狀況做深入的調查研究,但至少感受到發展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如何再增強再改進以促成學術資料庫更有效的應用當是各機構研究和資訊人員和主事者所應積極從事的。 在查尋資料方面,許多公私機構已經習慣在網路上徵求人才。其中,行政院青輔會相當成功地在網路上發揮重大的作用。雖然還未能得知及取得青輔會有關網路徵才的統計記錄,但是數次親身利用青輔會網上資料覓取助理人員多有很好的結果。這類資訊多半是徵求人才,而不是求職,是因為個人求職資訊不易集中,不好查尋,機構徵求人才有擁有網站及資訊集中的優勢。而求職和徵才雙方在青輔會網路上就發生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本來青輔會就因主管這類相關事務,有很大的求職資料庫,集合起來上網,而需要人才者就可以很方便上網去就自己需要的類別快速查尋。在時效上比一般機構自行徵求也要大一些。不過青輔會的求職資料庫在個人資料上有時並不明確,也有時機構的需求並不能從這個資料庫來得到結果,於是機構自行上網徵求人才也是最近很流行的做法。在主動徵求人才上,機構可更明確地訂定所需人才的條件,求職者和徵才者之間比較容易配合。由於就整體社會而言,就業仍然是一個天天存在的大問題,同時也涉及到眾多各階層人口和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行業,網路所能滿足的多是有相當規模而有能力上網的公私機構,可能有更多的個人和機構團體並無法上網獲得所需資訊,到目前為止,單單從各報密密麻麻的人事廣告求才徵才啟事,可以看出網路所能處理的可能還是很小的一部分。從這樣相對的現象也顯示了網路有可能帶來社會新的不平等的情形,上網與不上網就形成兩種社會階層。如果能比較網路和報紙乃至其他徵才求職方式的情形與結果,我們應可更掌握住網路化的正面和負面效果。 二、網上論壇學術界固然會在網路上進行與學術議題相關的討論,而在網路上有更多議題的論壇。這些論壇範圍相當廣泛,有不少是對於當下應時問題的論辯,這些論辯不時又為大眾主流媒體廣泛報導。有些社會或政治團體主導設定了一些論壇,是很值得注意的新興社會現象。這些網路上的論壇帶動了一種新的較為平等而互動而非單向的意見表達風氣。一些論者對這種網路論壇都賦予參與民主的意義,但實際上究竟如何,則尚待探究。在這裡,我們對女性主義論壇提出來進行初步探討。女性主義在網路上的論壇一方面顯示了女性主義議題討論的特性,在另一方面則也顯露了網路論壇的一般性質。 方念萱和蘇彥豪(1996)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所舉辦的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上發表「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說為例」的論文,文中以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來檢視女性主義網路論壇的對話過程,分析其論述的形構,進而探討網路論壇提供公共參與的可能性。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搜集了一九九六年三月至六月臺灣女性主義站的四百二十一則網路信件。 根據方念萱和蘇彥豪的研究分析,有以下幾項結論頗有意義,值得省思網路論壇的特性: ——網路女性主義版的宗旨是「這個論壇的參考架構有別於主流的、父權的,是一個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框架』論述的場域。」「藉電腦網路這個異於主流媒體的建制之便,女性自組論域,實現在『自己的房間』溝通的理想,由女性來界定所面對的情境」。 ——女性主義站網管人員有權管束言論,嚴重時可以刪除信件限制發言,但若發言者有異議,也可以經表決或在討論上來加以校正。這個設計基本上符合溝通和理性討論程序的需求。 ——信件中有許多是在討論平等、分工、性別建構等問題,在溝通之後,「話題焦點仍往往指向兩性在生理、能力、處境、權力、分工上面有異同」。這些議題在主流媒體中也多常被提起。「不同的是,女性得以發聲,女性得以自陳對情境的解釋。從言說分析中得知,論辯之後,不至於只有一廂情願、只從主流父權發聲的結論,一個對事實、規範的陳述與認定得以在不同框架(包括了證據、確認、對情境的詮釋)交鋒中被質疑、釋義、拆解、推翻或再生」。 ——在網路論壇上的論述通常失之過簡,缺乏完整的推論。「一旦提出了對於參考架構中所用的概念、字眼的實質內涵、定義時,論述就少能進入對於『知識範疇』的討論」,「參與討論的人對於『概念精確性』的必要性似乎沒有共識,論述嘎然而止」。 有關電腦網路上女性主義版論壇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不是女性主義版所特有的。只要是一個有範圍的論壇或由特定一群人主導的論壇,就會有這樣的問題。換言之,當論壇是被規劃成某一類人所能參與時,就會有問題產生,因為其間就不可能避免內外之差距。其次,在主流媒體上,由於社會的開放與多元,也很可能就觸及到弱勢或特定族群的報導與評論,網路論壇如何保持獨立性而不被消融掉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當然,相互為用卻也不見得是不好的事。只是如果網路論壇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和特色,則此類新興論壇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最後,卻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是,網路論壇的篇幅特性,使得論述簡單化,有時只能表達立場而無法充分論述。這樣的對話論述就在本質上對理性溝通有很不利的影響。 三、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團體在網路流行後,也都會利用網路來進行動員。一九九六年三月中共在臺灣總統選舉期間在臺灣附近舉行飛彈演習,引起海內外臺灣民眾的強烈抗議。留美學生就有效的利用網際網路發動全球性抗議,這個抗議還不只在海外華人中流傳,並引起國際人士的注意。是一次相當成功的網路動員為主的社會運動。一九九六年九月發生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女士命案,女性團體又一次很成功地上網組織抗議和大遊行活動。到了白曉燕命案後,五0四與五一八遊行,主辦單位也都利用網路進行動員工作。然而,我們在那個期間上網搜尋的結果,發現主辦單位並未有效運用網路資源,開拓基金會負責人也告知筆者,這兩次運動,蕃薯藤雖有意協助網路動員,但主辦者似乎並未正視網路的特性和重要性,未加妥善運用。在五一八遊行前,我們看不到五一八遊行說明,甚至在人本教育基金會的首頁也看不到有關的訊息。不過,在 BBS站上,則有部分將五一八有關遊行的事刊登在進站的畫面上,在各個討論區中,也大都有熱心人士轉貼五一八遊行的公告。這兩次遊行主辦單位對網路未予以重視,在五0四活動上也只是公告遊行事宜,而未開闢連署或發表意見的空間。公共電視法在立法院被撥置了六年,民間先有民間公共電視籌備會努力遊說立委推動一讀的通過,後來又有公共媒體催生聯盟於一九九六年十月成立再推動二讀的工作。然而在國民黨高層不願成立公共電視電的政策下,對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發生微妙的影響,終至在四月十七日,該黨中央政策會做出放棄通過公共電視法的決定,新聞局長如釋重負,著手落後事宜。不料引起民間強力反彈,公共媒體催生聯盟雖已努力再推動催生公共電視法的工作,但此時才得到民間和輿論大力支持。經過一個星期之動員,終於使得公共電視法在一九九七年立法院第二會期通過了。在催生運動期間,也展開網路上的連署。以下就催生公視運動中網路連署的部分特別提出來討論,因為筆者擔任公共媒體催生聯盟總召集人,在政大廣電系協助下獲得了全部網路連署資料。同時筆者先曾擔任民間公共電視籌備會執行委員,後又主持公共媒體催生聯盟總召集人,對民間推動公共電視法通過立法有比較完整的參與與了解。 在一九九三年推動公共電視法一讀時,國內電腦網路系統還在起步階段,當時多半只在學術界使用的階段。網路使用還有許多問題,並不能在網路上暢行無阻,當時民間公共電視籌委會根本就沒有考慮到要使用電腦網路。在一九九六年公共媒體催生聯盟成立後,就開始進行遊說立法委員的工作。由於當時立法院已開始審議公共電視法,在大約半個月的時間內,立法就因新黨立委之強力議事杯葛而告失敗。因此,當時也還沒來得及利用電腦網路來動員支持的力量。到了一九九七年三月初,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主辦「公共媒體在臺灣」國際研討會。在會中學者多支持公共電視的成立,並醞釀出一種願意推動公共電視法通過的氣氛。於是在會後,本人就力邀政大廣電系教授們參與公共媒體催生聯盟,並將工作重心移到政大。在三月中旬聯盟重新再出發,由政大多位學者擔任主要推動者,再結合民間其他社團之力量,為公共電視法再度催生。在籌備會上,規劃了許多項推動的工作。其中,就決定在網路上設一網址,推動催生公共電視的工作。聯盟進行遊說及其他工作並不是很順利,因為國民黨高層似乎還是決定不要公共電視。在網路上的連署也很清淡。 直到四月十六日,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在短短半個小時內就決定不支持公共電視法,要行政部門進行善後事宜,因為公共電視法是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的。國民黨這樣草率的決定遭到輿論嚴厲的批判,論者有直指國民黨始亂終棄的。在強大的民間反彈力量出現後,公共媒體催生聯盟原先規劃的催生活動也正好要推出或已在進行中。例如,三月間即規劃原住民在四月中到立法院請願,而四月初則已進行對兒童電視節目的檢討,也原訂四月十八日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討論公視經費問題,由於國民黨中央政策會的錯誤決策,當天也就成了批判國民黨的會議了。聯盟在四月二十日召開會議規劃進一步的催生活動,當時很擔心白曉燕案會爆發出來。結果白案到四月二十五日才在媒體披露,催生公共電視的工作得到了很寶貴的一個星期的輿論支持。在此同時網路的連署突然增加了許多。根據聯盟的逐日統計,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四月十六日之前,從十日選起雖有漸增的趨勢,但每日仍然只是兩位數,甚至在十三日後已開始下降,直到公共媒體催生聯盟在二十一日開始強力動員遊說,經平面與電子媒體廣泛報導,自二十一日起,網路上的連署每日都突破兩位數,持續每一天都有兩百以上的連署。一直持續到二十四日,到二十五日白曉燕案曝光,果然媒體不再刊登催生公共電視的新聞,而網路上也就馬上跟著泠了下來,每天不到十個上網連署者。 我們進一步將四月十日至十五日和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的上網連署者的職業背景及連署書的行數進行統計分析。由於數量甚多,在統計時是以印出之A4紙隔頁來做記錄,以抽樣方式來統計。結果發現在運動高峰期學生和工商界人士略增,顯示各大學傳播系所教授動員學生參與的效果,以及催生公視已普遍為媒體報導而引起更多中產階級的注意,其間工商界是除學界以外網際網路的重要使用者。除了這種前後的差異外,運動較為活躍時,在網站上連署而發表意見的數量有明顯的增加。在運動前期,亦即較為冷淡時,有百分之七十一的連署者只寫下一行字,通常也只是「我支持公視」幾個字,有百分之十四的寫下兩行,而有百分之十五的寫了三行以上。到了運動高峰期,只寫一行的下降為百分之五十五,寫兩行的有百分之十八,而寫三行以上的上升到百分之二十七。這說明了在運動動員效果會促成參與者發表更多意見,表現了參與者更強的認同和投入。 雖然催生公視在網路上的連署本身是很有社會意義,值得分析和了解,但是若要評估其對催生公視運動的實際效果,卻是很難說的。我們只能間接地指出,能在網站上花時間寫下基本資料和意見,尤其是愈來愈長的意見,表示了參與者的認同和投入,對運動是有幫助的,至少運動領導階層受到很大的鼓舞,聯盟的副總召集人常常拿著一疊連署報表給同仁和記者看。可是觀察對立法過程網路上的連署電視有沒有直接的具體效果,恐怕就不盡然了。因為根據實際參與與觀察,立法委員們所能感受到的是在立法院的幾天催生聯盟和公視員工的造勢活動,以及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和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兩位先生的出面呼籲支持,更重要的是因此而媒體普遍支持公視的輿論。由於催生聯盟並未規劃大規模動員性的活動,如遊行,網路連署的效果不能轉為行動。對於連署 內容,即論述本身聯盟也未加以處理,這樣的網路連署也就止於動員而非真正的參與了。 網上連署催生公視每日統計
在網路上談天已成為很普遍的活動,特別是大學生似乎樂此不疲。這種互動有別於傳統面對面,甚至是電話聊天。因為在網路上聊天可以不限於已熟識的朋友。也就是這種網路上談天形成了所謂虛擬式的社區。但這種虛擬式的社區也瓜時經由結合網路與實際聚會的方式又形成新的社會團體。虛擬和實際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社會意義,以及這種利用網路聊天的方式可說是介乎知識性和刺激性資訊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意義,本來是本研究試圖深入探究的。本研究小組嚐試在網路上錄下談天內容以進行分析,但是由於聊天的網上活動是流動性的,無法轉錄下來,後雖經徵詢幾個站的站長,希望獲得同意並協助錄下談天內容,但都未能獲得同意。我們在這個研究中,也就無法做具體的分析和評論。根據協助上網搜尋談天資料的研究助理的觀察,僅發現,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十一點,在觀察的那幾天裡,聊天區幾乎沒有人聊天。一對一的聊天卻有不少。研究助理再訪問到幾位常上網的朋友,大體發現聊天者都常在同一個網站,都常在同一個網站的同一個討論區發表意見,互相覺得志同道合,就嚐試邀請對方聊天,而聊天室中多是已經認識的人互相約好時間同時進去討論事情的情況較多。從這些有限的資料,我們可以發現網路上聊天似乎並未能超越日常交談太多,還是比較侷限在已認識的朋友之間。關於這方面的探討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五、性與命根據熱門網站的統計,各種算命的網站,例如星相、星座、紫微斗數以及種種命相的網站在排名前三十的網站中佔了八個,而與色情有關的網站則佔了十二個。換言之有三分之二的熱門網站是和性與命有關的。網際網路是人類高科技的產品,卻為人類最古老和最原始的需求效力,很是諷刺。其間一方面反映了當前的社會現象,在另一方面卻又在有心人利用下,電腦網路又成為助長算命和色情的工具,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研析。 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所主持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在近幾年,臺灣民眾算命者比例在逐年上升,在一九八四年時,臺灣成年人口中算過命的佔百分之二十七,到一九九○年時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二,到一九九五年更增加到百分之三十八。關於這個現象,本人在一篇分析八四至九0年之變化時指出主要是因為民眾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不確定感之增加,而又有高學歷者研究發展了傳統的術數,使得命相堪輿以適合現代人需要的面貌和內含出現。例如,傳統風水多講求陰的風水而求子孫大發,而現代風水則強調陽的風水,希冀在這一生乃至在短時間之內就能飛黃騰達,於是喜歡講求辦公室甚至辦公桌的風水。由於社會有這樣的流行趨勢,而命相界就大事炒作,搶上網際網路。 在電子媒體上,算命風水的事常常成為主持人的最愛,不時請算命和風水仙上節目,這和電腦資訊網路上瀰漫著的算命熱潮可說是相互呼應的。在網路上有兩種稍有不同的算命站,一種是報社所主持的,如民生報和中華日報,另一種則是由術數之士設立的。前者可能以刊佈共同的走勢為主,譬如一周運勢,個人查一查自己星座的有關預言,而無法有進一步的動作。這種網站由報社來主持雖有損現代媒體應有之倫理,但不太可能藉機賺錢。另外一種由術士設之的算命網站就可能在金錢方面就複雜多了,很有可能是以賺錢甚至騙財為目的。命相網站之所以熱門在技術上有另外一種可能,即每個人上網主要是要獲知自己近期或長期的運勢,尤其是短期的,而有關個人的訊息總是很少一點點,例如查尋金牛座這個星期的運勢,就沒太多內容。上網者可以很決就閱畢退出,如此則可能增加了民眾進入這些網站的機會。不過,無論如何,這種流行算命的風氣對臺灣社會的發展是有很負面的影響的。可是,在網路上存在的這些東西,也尊重個人權利下,也無人能加以處置乃至禁絕。 色情為什麼如此快速就進佔電腦網路,這或許並不是只有臺灣才有的問題,其實在美國這個網際網路的先進社會裡,最近還有資訊業的廠商在致力於色情網站的搜尋和有效控制。留美資訊專家施潁裕在五月底返國,就指出全世界約有六萬個色情網站,利用其所發明的色情鎖和色情閘系統平均每天可偵測到二百七十六個新的色情網站。國內警方在六月初開始在刑事警察局資訊室的支援下動用上百名警力,同步在臺北、新竹、台中、雲林和高雄等地破獲十個色情網站。然而這種一時雷厲風行的取締行動能否在網路上澈底消滅色情網站或至少做有效的壓制,到目前為止,似乎並不樂觀。一方面是網路使用者對色情刺激資訊的需求,在另一方面是網路服務公司和政府管制無效的問題。對色情刺激的追求在現代社會是自然的趨勢,對年輕人尤其是如此。在國內有人說晚上十點以後大學的網路都往學校外面跑,就是去找色情網路。我們一時還無法求證,但佔網路人口大宗的大學生對色情資訊的追尋動機很高而行動頻繁是可以想像的。於是在需求上,恐怕並不容易加以有效的扼止。在另一方面,臺灣的網路服務公司在訪談中向記者坦承,「單純提供網路服務已經越來越無利可圖,在生存第一的考量之下,把硬體與設備租給成人情色網站經營者,幾乎已經成為網路服務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而且,成人情色網站即使遭到查禁,也可以非常容易再找另一個網路服務公司合作,重新大張艷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