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謝清俊生於民國30年。幼時隨著父親的軍旅抗日、剿共而遷徙。民國38年底隨父遷臺。民國52年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學士,55年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計算機科學組碩士,61年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計算機科學組國家博士。
自民國55年起,任教於交通大學(11年)、台灣工業技術學院(6年)。民國72年,轉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72年底,應吳大猷院長囑託籌備計算中心,民國73年至79年兼計算中心籌備處主任。民國78至88年臺灣大學圖書與資訊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民國90年9月,自中央研究院退休,受聘為資訊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迄今。
民國90年1月至92年8月,擔任「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辦公室主任。民國92年9月至93年8月任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民國93年2月至94年8月為玄奘大學圖書暨資訊科學系專任講座教授。民國93年,任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民國94年9月至100年任銘傳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民國98年2月任法鼓佛教學院名譽教授。民國106年榮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謝清俊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工程師,擅長開發跨領域的資訊系統。主要研究項目有:中文資訊處理;中文圖書館自動化,中文資訊交換碼(CCCII,即 Chinese Character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的設計與應用;二十五史全文資料庫的研究與開發,建構「漢字構形資料庫」解決「缺字問題」;參加世界標準組織ISO9541中日韓字型標準的訂定;將ISO8876
SGML引進臺灣等。其所學涵蓋資訊科學、社會資訊學與人文資訊學等,包括資訊產業、國家資訊政策、資訊經濟、資訊社會、資訊倫理、資訊法律與犯罪及資訊意識形態等。
較有影響的研究與事跡包括:主持「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研究計畫(經建會)。規劃並推動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乃至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等。其他資歷:創立交大計算機科學系及計算機科學研究所、創立中央研究院中文詞知識庫研究小組,擔任前首屆召集人;創立中華民國計算語言學會,擔任第一屆會長;推動電子佛典,擔任一屆(兩年)世界電子佛典學會的共同召集人(與Lewis
Lancaster教授);推動四庫全書的數位化(香港李超倫先生執行);引進國際學術組織太平洋鄰里學會(PNC)由中央研究院主導其會務。
*
簡介、專訪
序號 |
名稱 |
|
1 |
2001-07-26 |
|
2 |
2003-11-25 |
|
3 |
2004-04-27 |
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的資訊人:專訪謝清俊教授(政治大學附設公務人員教育中心圖書資訊與檔案碩士學分班第一期—檔案學研究口述歷史) |
4 |
2009 |
謝清俊理事長訪談紀要 |
5 |
2009-04-04 |
|
2017-09-18 |
||
6 |
2017定稿中 |
謝清俊教授口述訪談紀錄:中文資訊交換、數位化與中文知識表達的發軔(中國圖書館學會) |
7 |
2017定稿中 |
《遠見與承擔: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發展史》專訪謝清俊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8 |
2017-12-27 |
2017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前瞻科研冠群倫 人文科技巧結合(科技部) |
2017-12-27 |
||
2017-12-27 |
||
2017-12-27 |
||
2017-12-27 |
本院謝清俊兼任研究員獲2017年科技傑出貢獻獎(中研院資訊處) | |
2017-12-28 |
||
2017-12-29 |
【特別報導】臺灣人文資訊學先驅 謝清俊榮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 |
2017-12-29 |
【曹銘宗專文】謝清俊的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
*
相關網站
序號 |
名稱 |
1 |
|
2 |
|
3 |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