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第一章 資訊、知識與網路之性質

Page 3 of 7

貳、知識、資訊與數位典藏

在本節中,我們簡要的綜理數位媒介、資訊、與資訊科技的性質,以及它和知識、文獻、與教育之間的關係。運用數位媒介儲藏的文獻稱為數位典藏。

一、所知、知識、與資訊

直截了當的說,資訊就是「所知表現在媒介上的形式」。人類有「致知」的能力,古時談論致知,常稱人為「能知」,把所有被知道的事物通通稱為「所知」。在所知裡,有知性的成分,如常識,知識;也有感性的成分,如感覺、感觸;還有創意的成分,如規劃、設計;以及意志的成分,如信仰。簡單來講,除非沒有感覺,所有因感受而知道的,統統叫「所知」,其範圍比知識的定義更廣泛。然而,在許多場合,以知識取代所知也是可以的,例如,資訊可較狹義的定為:「知識表現在媒介上的形式」。

「所知」是屬概念的,是無形無相的、抽象的,總要憑藉一些物質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夠供人查覺;有了察覺的功能後才能作溝通、保存和作種種的利用。自古以來,所知的表達是依賴物質的,因此,也就必須受限於這些物質的性質,和所發展出來的表達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技術。讓我們用「媒介」表示這些物質和相關的工具、技術。

對電腦而言,如何將所知數位化後「表現」在電腦中,有其獨特的性質。表現所涉及的範疇甚廣,從技術面的,如打字輸入,到很複雜的知識表達,如人工智能的系統,很有創意的藝術創作等,都是。表現常常帶來人文、社會層面的影響。譬如,打多了字,書法就退步了。

「表現」一辭即美學中的「外化」。對電腦而言,內容的外化很特別:傳統上,記載人類累積的知識通常是以文字、圖形表達在紙上,是給人看的。現在,則必須把它數位化,且需將其「內容」變成「形式」以便電腦處理。所以,外化的另外一個詮釋就是從內容變成形式,這是數位化重要的過程之一。從此說明亦可知,「表現」即溝通、傳播的啟動過程,無法表現即無溝通、傳播。

二、數位媒介

電子媒介利用帶電的粒子、電波、電磁材料、光電材料的能量變化,或能量平衡的狀態來表達所知。因此,電子媒介在表現所知和應用時,都只耗用少許的能,沒有物質的損耗,此即在技術上能輕易的抄錄音、錄影、資料、程式、電玩等的原因。傳統媒介種類甚多,且都是以消耗或破壞物質本身的方式來表達知識。因此,不僅要耗用物質,更要用去不少資源來達到目的。如果用以製成承載所知產品的話,便會受制於這種媒介的物理性質,而有生產、儲存、運輸、分配等經濟上的問題;在使用時,除要注意保養維護以外,還要面臨折舊、損耗、腐壞、甚至於遺失、盜取、水火災害等等,這些都是攀附物質所得的障礙。因此,歷來知識傳播的代價都十分昂貴,並且受經濟法則的約束而無法擺脫商品化的箝制。電子媒介已經擺脫了這些因攀附物質而承襲的障礙,且可以方便地轉化為聲、光、熱等形式,變成各種可見、可聽的形式以滿足各種應用的需求。

然而數位化之前,各種電子媒介還是受制於它依存的機器、媒介,或者說它仍受設備技術規格的限制。比方說,廣播不可能播出一幅圖畫;這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是廣播機器的規格上本來就沒有設計來做這件事。數位化以後媒介一致了,當設備、工具、和使用界面能相容之後,就可以擺脫技術規格的限制了。

要言之,數位電子媒介的主要性質有:一,以能為媒介,物質障礙極低,或幾乎完全沒有物質障礙;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三,空間的障礙極低;四,時間的障礙極低;五,是獨一無二的通用媒介。當然,它不是毫無約制能完全自主的,它還是要依賴儲存它的物質,和能供它揮灑的環境,如電腦、網路、和種種人為的建設與應用等。由於這方面已有無數的著作,在此不贅述。

三、數位資訊的性質

依據上述資訊的定義,數位資訊的基本性質,可以從四方面來看:一是因襲了所知的性質;二是依附數位電子媒介所得到的性質;三是從駕馭媒介的工具和技術所增益的性質;四是由表現內容的手法和從溝通的品質、效果上所呈現的性質。此四者之間還相互增益、相得益彰,使得數位資訊的性質複雜難明。資訊科技,簡言之,即處理數位資訊的技術,其性質亦可由此四者而得。詳見數位資訊的性質表。以下,僅從數位典藏的立場稍作深入的討論。

表: 數位資訊的性質

一、 因襲了所知的性質

  1. 所知影響和指導人類所有的行為。
  2. 所知無所不在,資訊也是一樣。
  3. 知識是可以匯集、累積、增長的,資訊亦然。數位資訊的匯集意味著知識的匯集
  1. 目前科技已能將任何傳統媒介轉換為數位電子媒介,而電腦 的儲存量幾無限制,很容易匯集大量數位資訊
  2. 不同媒介、領域、時空、語言文字、文化、社會背景者皆可匯集。
  3. 資訊的匯集必定會產生新的知識、更大的知識匯集
  4. 豐富的知識蘊藏,大大增加了知識的利用範疇和潛力並提昇了創造力
  5. 生生不息活的知識匯集
    資訊的匯集使知識典藏更豐富,因而促進了典藏的應用,由應用又產生了更多更新的知識,因而更豐富了典藏。,這樣的系統會持續累積成長,用得越多長得越快,以致於生生不息,活出嶄新的現代風貌。
  1. 使用資訊就是在使用知識,傳達感覺、思想,就是在試圖改變現況、創新文化。
    在資訊時代,資訊的使用者通常就是資訊的製造者、供應者。
  2. 資訊是資源中的資源
    資訊不僅可以管理一切資源、有效地節約使用,充份發揮「物盡其用、貸暢其流」的理想,更可以產生各種資源間彼此替代的效果。

二、 依附媒介物質所得到的性質

  1. 擺脫傳統媒介的物質障礙
  1. 傳統媒介種類甚多,且都是以消耗或破壞物質的方式來表達知識,不僅要耗用物質,更用去不少資源。
  2. 如果用以製成產品,便會受制於這種媒介的物理性質,而有生產、儲存、運輸、分配等經濟上的問題。
  3. 在使用時,除要注意保養維護以外,還要面臨折舊、損耗、腐壞、甚至於遺失、盜取、水火災害等等。
  1. 因襲數位電子媒介媒介的性質
  1. 以能為媒介,故物質障礙極低
  2. 取之不盡,用之不絕
  3. 空間障礙極低
  4. 時間障礙極低
  5. 是獨一無二的通用媒介

三、 駕馭媒介工具與技術所增益的性質延申

  1. 工具整合
    用統一的工具,電腦、網路,來做一切數位化所知的儲存、處理、和通信的工作。能發展出共同相容的設施,和真正做到不分機種的資訊共享、程式共享。
  2. 因工具技術而遞增者
  1. 電腦的資訊處理能力
  2. 無所不至的全球網路、快速廉價的傳輸與溝通
  3. 單一硬體設備,功能由軟體更換
  4. 統一的使用者介面、語言
  5. 以機器駕馭知識
  1. 資訊的匯集,能產生更大的知識匯集。

  2. 各行業間之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3. 既有知識的整理和重組、新建。

  4. 新的工作與合作的環境的發展。

  5. 更有效地對付複雜的社會問題。

四、 從表達內容手法或溝通的品質和效果上所表現的性質

與資訊的內容與表達的技巧都相關,常用語言和記號系統為工具。這是資訊與文化發生關係的重要環節,也和前三者唇齒相依。

  1. 容之外化,由內容變為形式
  2. 主動媒介與被動媒介

  1. 數位媒介是主動式的媒介( active media ),和傳統的被動式的媒介( passive media) 大不相同。
  2. 主動式的媒介是動態的, 傳統媒介是靜態的
  3. 動態文獻的構思、內容、創作方式、結構、呈現方式、分類、管理、參考服務、典藏、營運、引索、撿索、閱聽習慣、詮釋、運用都和傳統文獻大不相同。
  1. 新的溝通、傳播現象與文獻知識的現代風貌

  1. 文獻的數位化是在電腦內重新建構人類所有累積的知識。這是整 理既有文明和開創新文明的巨大工程。
  2. 網路上文獻的變遷。
  1. 時限的紓解

  2. 自由的版面

  3. 閱聽和溝通方式的改變

  4. 寫作方式的改變

  5. 內容的變化


Page 3 of 7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