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第七章 網路合作環境對中文教學組織的影響
    ──從教育本質面分析
Page 4 of 4

肆、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從教育角度來探討網路合作環境對教學組織的影響。由於本研究討論的抽象層次較高,所以對「教育」與「教學組織」的界定相當地異於一般的研究。本研究依中國教育思想體系,將教育本質界定為「啟發人性」。而將教學組織界定為凡是以推廣或提高人性的設施,做為討論的基礎。所以如此探討的理由,是想要提示一個極重要而經常被忽略,甚至被遺忘的一個根本。因為教育若只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人性的啟發,必定會產生極大的偏差。

若將中文網路教學,純粹視為知識的傳授,則考慮層次當不會涉及上述的討論範圍。若將中文網路教學視為一項完整的教育,則不能不探討教育的本質--人性的啟發。也就是,中文網路教學系統應該隱含了啟發人性的意義在內。換言之,啟發人性是中文網路教學的目的,也是其價值所在。捨棄了根本的教育,不談其外相上的空虛與無依,最嚴重的是,其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喪失了人性的尊嚴。試想,失去了人性的社會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而失去了人性的個人,其生存的意義何在?

教育是啟發人性的立論出發,本研究探討網路合作環境對中文教學組織的影響有以下七點結論:

(一)教育之本質及其特性

教育是植基於人性,力學以修人道,人道非力學不明。力學以人性為本,則學有源頭,不假外求,而內自足,此教育之基礎也。力學之道,則以「誠身」為本務,以「擇善固執」建立標準與方向。而為學之方,則以「慎獨」為下手工夫。

(二)教學組織之本質及其特性

  1. 教學組織界定為凡是以推廣或提高人性的設施。也就是說,我們把教學組織想像成一個過濾器或轉化器,將送往受教者的訊息,加以過濾或轉化,凡不足以推廣或提高人性者,將之剔除,不使之流入受教者,而將足以推廣或啟發人性的訊息,注入受教者,則可達成教育之功。

  2. 教學組織隨教學對象的不同,在組織設計和實際運作方面,有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依中庸論教之理念將教育分為五種層次:(1)自我教育,(2)家庭教育,(3)社會教育,(4)民族精神教育,(5)政治教育。這五種層次的教育各有其特殊的教學組織。

(三)網路合作環境對教育特性的影響

    1. 新的網路合作環境下,資訊產生迅速,數百倍於過去,人們將面對龐大而持續成長的資訊,可能導致一個人花費比過去更多的時間去瀏覽、管理、吸收、回應這些資訊。相對而言,花費在誠身之道、慎獨功夫的時間極可能相對的減少。就此點而觀,則對提高人性而言,似乎存著負面的作用。

    2. 這些大量的資訊中,能夠啟發人性者,所佔比例若何?不能啟發人性,甚或障礙人性者所佔比例若何?就整体而言,若前者多於後者,應是有助於教育的。但就個体而言,即使比例高,而受教者會取用哪一類的資訊呢?這又是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即使有大量良性資訊,而受教者不取,雖有少量惡性資訊,而受教者趨之若騖,其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3. 虛擬實境的展現方式,所模擬的情境,不受時空的限制。譬如說,可以在數秒鐘之內展現春生、夏長、秋收、冬枯的景象。這種壓縮了時間向度的情境,無形中會讓接受者誤以為真,而對許多現象產生急躁的情緒,對一切變化,沒有耐心、不耐等待。事實上,這對誠性,就是一個反向的作用。相對於一個在自然環境中受教的人,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就能體認而激發出柔順而善於等待的人性特質。

    4. 慎獨的工夫,是念念往內心觀察,而豐富的資訊與頗具吸引力之具像的展現方式是否會促發求教者向內觀察的工夫,或是剝奪了求學者慎獨的工夫?

    5. 談到依存關係的改變,過去求學者依賴老師的啟發,因為對人性的認識需得自於老師。因為時空的限制,老師能教導的學生就很有限,若利用新的網路環境,則老師的角色可以在網路上複製,是否有助於推廣人性?

    6. 在網路上的老師,已經不是老師的整体,上網路必然損失有許多訊息,在非整体的呈現之下,受教者的受益程度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7. 網路環境下,傳播的效果,使許多事人盡皆知,且被公開比較,只有追求卓越,保有特色才能夠生存,是故提升品質,累積知識,精益求精是必要的手段。這對於教育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有待討論,只有卓越者才能生存,表示資訊的品質更好,知識之產生,累積更形精嚴。但這對人性啟發的影響又是什麼?精嚴而豐富之知識能否有助於人性的啟發

    總之,網路合作環境對教育特性的影響有下列三個基本課題:

  1. 如何把誠性放上電子媒介上載送?
    電子媒介能夠載具誠性嗎?
    網路環境能夠傳送誠性嗎?

  2. 如何把誠性送入求學者的通路之上?誠性若能以電子文件方式儲存,電子文件經由網路傳遞之後,誠性能否送入求學者之通路,而不失其本質呢?

  3. 如何讓受教者接受電子媒介上所傳送的誠性訊息?不可否認千百年來,多少明見本性的賢者,經由自古以來的載具色聲香味觸,送入求教者的眼耳鼻舌身,就在剎那間,引發出人性的智慧之光。自古至今,學校之所以可貴,就在於學校提供了一個天清地寧的環境,讓老師和學生可以自由的思考,無限制的對話,也就在這些潛移默化之中,迸出了智慧的火花。在網路環境中能提供這麼一個無拘無束而深具啟發性的對話環境嗎?

(四)網路合作環境對自我教育教學組織的影響

    1. 網路合作環境對自我教育的教學組織的影響,尚不能一概而論,當視個人差異而定。若個人已有很完善的教學組織,則網路上無時空限制的訊息,或許更能增益自我教育,形成更完備的教學組織。設若個人自我教育的教學組織尚未形成,個人暴露在網路的諸多訊息之中,迷航的可能會大增。

    2. 因此,加速建立每一個個人的自我教育的教學組織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然則,是否可以利用網路的能力來促成此事呢?既然開放式的網路環境對資訊無所管制,是否能利用一個自動化的機制來充當自我教育的教學組織,過濾不必要的訊息呢?提供多樣選擇性的自我教育的教學組織的自動化機制,是否可行?是否適宜?其實,在企業界利用Internet建立Intranet時已然採取了這種作法,就自我教育而言,似乎應為可行。困難是在於選擇哪些是符合誠性的訊息,哪些訊息能推廣人性?這個選擇就不像企業組織建立Intranet那麼明顯可見,那麼容易了。

(五)網路合作環境對家庭教育教學組織的影響

  1. 中庸的家庭教育以「婚姻制度」為根本,以「孝、慈、友、順」為常規。中庸提出了「孝慈友順」的家庭教育教學組織的原則。原則已然存在,如何將之實踐?實際上,家庭的成員為數有限,而成員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很固定,家庭中每天所發生的事件亦多半很固定,而且是日復一日,週而復始的。所以,家庭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場所,每個個人的自我教育就在家庭中磨練,由於類似事件會重複發生,正好可以不斷地演練。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如何讓教學組織發生作用。若家庭教育的教學組織功能完善,能發揮作用,則可提高家庭成員的人性。反之,則障礙人性。「孝慈友順」的原則,在古時,是透過「禮制」來落實在生活中。

  2. 在揭示平等自由的思想之下,孝慈友順已不被強調,家庭中的禮制早已盪然無存,可說是現在是一個欠缺家庭教育教學組織的時代。既然,家庭教育的教學組織根本不存在,更遑論網路合作環境對其之影響?似乎討論如何善用網路合作環境來建立家庭教育之教學組織方為切適。

  3. 網路上載送推廣婚姻制度和孝慈友順的訊息有多少?可曾有人嘗試去關注嗎?家庭成員間的常禮舉要,該是哪些項目。昏定晨省在在今日來說已經落伍,但符合孝慈友順精神的現代禮儀,誰在關心,誰在提倡,誰在建立?或許認為這些都是迂腐而過時的。其實,中華教育思想並不是在提倡過時禮制,而是要啟發每一個受教者人人本具的人性(誠性),恢復人性的人,他的言論、思想、行為,必定自然而然的是孝慈友順,毫無拘束,也不勉強。

(六)網路合作環境對社會教育教學組織的影響

  1. 應先形成社會規範,依中庸論教,社會規範必須合乎(1)必行性,(2)可行性,(3)願行性,(4)時代性,(5)教育性等五大原則。

  2. 以這套社會規範來規範未來網路合作環境下的虛擬社群,以使網路不致淪為虛擬社群傳遞與散播毒化思想的利器。

(七)網路合作環境對民族精神教育教學組織的影響

    1. 網路超乎國界的世界一體的作法,極可能造成一種趨勢,會擴大人類一體的認同思想,而貶抑民族思想。

    2. 民族精神教育的本質在於歸厚民德,試想,一個人若念念感念先人創業維艱,時時刻刻不忘繼承先祖之偉大事業,則其為惡的機會也就自然消除了。故宜善用網路合作環境推廣民族精神教育。


二、建議

政策考量上,要先定位中文網路教學的教育意義。要把中文網路教學視為一項純粹的知識傳授,還是視為一項完整的教育。若視為一項完整的教育,則中文網路教學系統應該隱含了啟發人性的意義在內。換言之,啟發人性是中文網路教學的目的,也是其價值所在。捨棄了根本的教育,不談其外相上的空虛與無依;最嚴重的是,其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喪失了人性的尊嚴。試想,失去了人性的社會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而失去了人性的個人,其生存的意義何在?。定位不同,作法上有很大的差異。不論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組織的設計等等均會不同,故首需要做政策定位。

參考文獻

  1. 【金耀基,1978】金耀基,《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其問題》,(1978年6月)。

  2. 【柏拉圖,1995】柏拉圖,〈智慧的歷程〉, 廖運範譯,《教育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18-29。

  3. 【高緒价,1994】高緒价,〈中庸之教育觀〉,《台北師院學報》,第七期,(台北:台北師院, 民國83年6月)。

  4. 【培斯塔洛奇,1995】培斯塔洛奇,〈教育之實驗〉,廖運範譯,《教育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84-107。

  5. 【斯賓賽,1995】斯賓賽,〈教育:德、智、體〉,廖運範譯,《教育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108-133。

  6. 【錢穆,1977】錢穆,〈有關學問之系統〉,金耀基編著,《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問題》,(1977)。

  7. 【盧騷,1995】盧騷,〈教育之過〉,廖運範譯,《教育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56-83。

  8. 【瞿海源,1997】瞿海源,〈資訊網路與台灣社會──網路使用的社會意義〉,謝清俊、尹建中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民國86年7月):147-168。

  9. 【Hutchins, 1970】Hutchins,〈The Learning Society, Pelican Book〉, 金耀基編著,《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問題》,(1970)。

  10. 【Jasper, 1960】Jasper, Karl,〈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金耀基編著,《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問題》,(1960)。

  11. 【Buber, 1961】Buber, Martin,〈Between Men & Men〉, 金耀基編著,《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問題》,(1961):135。

謝詞

完成本章,首先要感謝恩師高緒价教授,高老師以深厚的國學素養,身體力行,以及對人性的至善至美的執著,循循誘導,讓我對人性有所認識,有所體悟,造就了編寫此文的一個基礎。另外感謝恩師黃念祖教授,他讓我體會人性之光,並指示了追尋人性之美的道路。讓我在追求人性的道路上,不致迷航。他的教導,讓我有勇氣來完成這篇研究報告。再要感謝家兄謝清俊教授,一方面感謝他給我這個機會參與研究,但更感謝他平日大公無私的處世態度,若細水長流,點點滴滴給我很多啟示。再要感謝參與此研究的夥伴們:張一蕃校長、朱四明教授、尹建中教授、謝瀛春教授、馬難先顧問、林蘋教授、王淑美老師,他們給我的批判與支持,使這篇文章得以此面貌呈現出來。此外,特別感謝台大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陳貞夙小姐,以她淵博的知識補充了精彩的實例,增強了理論的說服性,同時,也是我討論分析時的夥伴。特別感謝謝瀛春教授提供「教育的藝術」一書,豐富了文中的論點,並感謝她對文中論點的支持。最後,要感謝陳貞夙小姐耐心的校對和編排圖文。


Page 4 of 4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