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嚀再叮嚀 850905
  叮嚀不是嘮叨。叮嚀是注重內涵,嘮叨則偏重形式。叮嚀表示我們的關懷,嘮叨常常表現出我們的不耐煩。……

snaker.gif (2276 bytes)

  今天延續昨天的「形式與內涵」,再來比較最近對心源的管教方式和以往有何不同。心源一年級的聯絡簿,裡頭不知道有多少篇講到獎勵與處罰,但是最近我幾乎已經放棄所有獎勵與處罰的方式,除了偶而讓他跳幾次交互蹲跳。

  為什麼不再採取獎勵與處罰?過去一年的經驗,總覺得獎勵與處罰的效果對心源實在不能持久,收效也不大,你幾乎要常常變換獎勵與處罰的方式。若以昨天的術語而言,這種形式顯然不能讓他瞭解到內涵。如何能讓心源瞭解到我們要傳達給他的內涵呢?

  最近採取的方式,我叫它「叮嚀再叮嚀」。它的重點並不在於是否能夠馬上就看到成果,而在於不斷的告訴他該做什麼,怎麼去做。打個比方,他一早起來刷牙,總是會忘了用牙膏;刷牙後,總是忘了洗臉。我有時實在很好奇,總會問他為什麼?他說他忘了,要常常提醒他,就會記得。當然,類似的情況還有忘了收東西,垃圾丟在垃圾桶蓋上。以往碰到這種情形,總是會處罰他,從暑假以來,我就改成不斷的叮嚀他。

  當然,不斷的叮嚀,是需要有很大的耐心;還好我對自己的耐心倒是有很大的信心。或許這是由電腦中得到的啟示,電腦雖然其笨無比,但是由於它的速度夠快(一秒中可以做幾百萬次加法),而成為人們的重要工具。不斷的叮嚀再叮嚀,也是一樣,不需要處罰及獎勵,只是讓孩子瞭解他應該做什麼,怎麼去做。做不好時,瞭解為什麼做不好,跟他一起找出方法,直到做好為止。

  叮嚀不是嘮叨。叮嚀是注重內涵,嘮叨則偏重形式。叮嚀表示我們的關懷,嘮叨常常表現出我們的不耐煩。低年級的小朋友,多花點時間留意他在做些什麼,或是和他一起做,他可以感受得到你對他的關懷。若只是看看他做的成果,最後就會流於形式,而缺乏良好的互動。

  寫功課也好,收拾東西也好,這些都是形式。在孩子做這些事時,也應該花些時間看他做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問題,即使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可能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可能因此而分享到他學習上的一些苦樂,或是聽到他在學校的一些點滴,而因此拉近和孩子間的距離。跟孩子間有更好的互動,這不也就是教育的內涵嗎?

webup.gif (5702 bytes)
上一篇9月目錄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