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大學通議教育(含共同必修科)研究主題」研討會 1992年8月27-28

科技學科學生的通識教育:引言

Page 8 of 8

結語

終於,該說的、想說的大致都說完了。謝謝各位的耐心聽我這篇粗人淺見。我以為,設計通識教育的重點是在於文化層面和組織層面的問題;讓我們的教育能培養出關心社會,有職業道德的科技人員;使我們的科技教育內容能和生活熔為一體。

科技人員的通識教育應該是完整的教育:它應該將人品、學識、文化、專業等整合於一。通識是一個理念,它不是課程,問通識課程只是執行這個理念的方法之一,而且不一定是個好點子。通識的理念經常不是只限於某一門課的內容之內,而是可以散佈地含在許多課程中,甚至在學生校園生活之內。例如談倫理,不僅限於一門倫理課 (如果有的話) 任何專業的學術課程中或做論文和寫報告時,都會面臨「誠實」的倫理,校園中食、衣、住、行、學習、辦公等等也都要合於倫理。因此實施通識的教育應培養校園的風氣,作整體的配合。

這麼說是不是正確?是不是可行?就請各位指教了。 

[ 註 釋 ]

註一:此處ART 譯為藝術並不恰當,ART 是指我們古語中「文和質」中之「文」或現代所謂之「文學」更為洽當,因找不到適當譯名,姑且從俗譯為藝術。

註二:Kohlberg's notion 是指人格(尤其在道德方面)成熟程度的六級測量指標。Kohlberg把成熟程度分為 pre-conventional, conventional 及 post-conventional 三階段,每階段再分為二級(two levels )。pre-conventional 是指行為取決於外界對此人之懲罰(第一級)和對此人之獎勵(第二級)。一般兒童之行為多以此為思考之重點。conventional之兩級是指一般的成人或青少年,在此階段行為取決於個人對社群之認同。

例如青少年的行為多不願與其同學或同伴相異。在 post-conventional 之兩階段才是所謂成熟之人格;此時每個人有他自己的價值判斷的理論和體系(一般而言較社會上之道德水準為高),每個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麼該做什麼,應該不做什麼。每個人都是有獨立自主斷的能力不為社團左右,且自己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一般的大學畢業生,至少是一個國家的國民中名列前 20%或 25% 左右的智識份子。因此,大學生應該具有 post-conventional程度的人格成長。這是國家教育應追求的目標。

註三:所謂價值判斷,不太精確的說法是:當我們的所作所為有些選擇時,我們會選擇那一種作法?而這個選擇,即價值判斷之具體表現,價值判斷不一定指可以用量化測出的價值。


Page 8 of 8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