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大學通議教育(含共同必修科)研究主題」研討會 1992年8月27-28

科技學科學生的通識教育:引言

Page 7 of 8

科技的文化

由科技濟世的模式可知:通識教育的規劃不僅是需要有文化素養和社會關懷的科技人員參與,更須要社會學科的學者,以及人文、文化方面的學者參加,大家共同替通識教育把脈診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在坐有人文、文化,以及社會學科的學者來共襄盛舉。

以往,在談科技政策,或者是科技教育時,至多只有科技行政人員(即組織面的專家)參加。目前雖然流行「產、官、學(研)」大家來開會:然而其涵蓋面仍只限於圖一中之科技層面和組織層面的人士。似乎從來沒有,相信是不懂或許是不敢,找文化方面的學者或是真真正正被影響到的使用者(end users)參與。也許就正是因為這樣的認知,造成今天種種科技和社會問題的癥結都指向是文化發生了問題吧!如果是這樣的,那麼,今天我們來談通識教育問題,便不應該忽略人文、文化的層面,以免重蹈覆轍!可是,文化問題又是些什麼呢?

坦白說,我是不夠格談文化的。有李亦園教授和王壽南教授在坐,由我來談文化真是如在夫子面前買文章。原來,我並不知有文化方面大師級人物會來參加此會,否則,這一部份應該請他們來談。然而,一般人對文化方面有隔,所以「笨鳥」只得就自己所知來獻醜了。文化方面的問題,我以為可以包涵兩方面,即:價值觀或是價值判斷(value judgement )所呈現出來的意識型態、倫理、道德、法律....等等,以及由生活方式或行為方式所呈現的信仰、習慣、思考方式、行為模式、創造力....等等。當然,嚴格說來,後者仍取決於價值觀。

在這些文化的問題方面,我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倫理和道德之培養,也就是人格成長的主要部份。試想,有多少問題是出於道德的不良?有多少問題是出於對社會認知的缺乏而陷於違反道德的境地?我以為,科技人員的教育,若能做到使科技人員不做不道德的事,以及不因無知而犯下不道德的事,已就是成功了一半以上。

因此,,在國外的文獻裡,科技的專家應該有下列的覺悟(awareness):

1、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monic dimensions of problems they face,

2、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other professionals and users,

3、the cultural and humanities impacts,

4、the Ethical and Moral issues from

•Political and Industrial pressures

•Personnal values and professional culture

Arnold Pacey, 1983

此外,在文化的基本素養上,如:語 文能力、溝通能力,思考方法和方式,說理和邏輯,以及對美學的修養....等等 ,也該是培養「完整」的科技人員的要點。

復次,從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角度而言,可由圖二(取材自 The Ethical Issu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的合於道德或是不合於道德的行為決策模式中,找出些線索,作為規劃通識教育中人格培養部份之參考。


Page 7 of 8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