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引言報告 1996年12月20日

談資訊的定義與性質

Page 2 of 5

二、所知、媒介與資訊

人類有「致知」的能力。古時論及認知時,常稱人為『能知』,把所知道的所有事務統稱為「所知」。是故所知中有知性的成份,如常識、知識;也有感性的成份,如感覺、感觸;還有創意成份,如規畫、設計;意志成份,如信仰等。

所知是無形無相的,總要憑借物質形式表達出來,才能供他人查覺;有了查覺功能後才能作溝通、保存、和作種種利用。所以,自古以來,所知的表達是依賴物質的,也受限於這些物質的性質和所發展出的表達技術。讓我們用『媒介』來指這種表達所知的物質和相關技術和工具。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看來,媒介的影響甚大,我國五大發明中,造紙和印刷術即佔其二。大凡出現一種新媒介,必引起知識傳播方式的改變,進而引發知識擁有情況的改變以及組織與社會的變革等。

把所知用特定的媒介,如文字、聲音、線條、彩色等,表達出來,在美學中稱為藝術之實踐或外化(externalization),在傳播學中這就是一種溝通或通信(communication[註1] 。依W. Weaver的說法,溝通的範疇極廣:The word communication will be used here in a very broad sense to include all of the procedures by which one mind may affect another. This, of course, involves not only written and oral speech, but also music, the pictorial arts, the theatre, the ballet, and in fact all human behavior. In some connections it may be desirable to use a still broader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on, namely, one which would include the procedures by means of which one mechanism affects another mechanism. [註2]

這麼廣義的界說,正是我們所要的。從溝通或表現(expression)的角度看媒介,除了要能被查覺外,還需有施者與受者都能理解的協定(protocol)功能,這樣才可能達到溝通或藝術表現(expression)預期的效果。上述的文字、聲音、線條、彩色等都是協定中用的元素。當這協定越變越複雜時,此協定即形成為語言或記號(semiotics)系統。這是媒介兩項非常重要且常用以表達所知的技術術或工具。

討論至此,我們可以為資訊下一個廣泛且通用的定義了。

簡單說,資訊就是所知表現在媒介上的形式。換言之,所知是資訊的內容,資訊是所知的形式。資訊並不完全等於所知,它是所知在媒介上的投影,它承載著所知,它是我們可由感官察覺的。在應用時,我們用的是資訊的內容,即所知,而不是其形式。


[註1] 美學中有人以資訊系統來詮釋感覺機能者,如Roman IngardenMan and Value, 1983。亦有人以通信模式詮釋外化者,如Abraham Moles Information Theory and Esthetic Perception1968, U.I Press

[註2] 參見Claude E Shannon and Warren Weaver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1949, U.I.press,P.3.


Page 2 of 5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