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15期」 1998年9月

網路資源對佛教之衝擊與影響

Page 3 of 5

資訊科技和網路帶來的變遷與影響(註2)

由於資訊科技和網路擁有上述無可替代的性質,各國莫不競相用以濟世福民。這方面主要的作法如下:

壹、透過網路實現人類的理想

一、有教無類、普及教育、知識由全人類共享

如NII計劃和各種數位典藏計畫均是,其理想是:所有人類累積的知識,應由人類無條件的平等共享。

二、促進國內與國際的文化提昇和融合

以發展電子佛典來講,希望佛典數位化以後能送給每個人一套完整的佛典。製作電子佛典,不只可作漢語的佛典,也包括藏語、日語、巴利文、梵文、泰文、韓文的佛教典籍。目前國際上有一個所謂EBTI,即電子佛教文獻方案,已開了四次會議。去年在日本舉行時,有全世界四十幾個作電子佛經的計劃和報告,與會人員超過150人。明年一月在台灣召開第五次會議,地點定於中央研究院,預估會有200人以上來參加。參加此會議的國際人士相當多,包括大英圖書館做數位化敦煌典籍計劃在內。因此,數位化可提昇國內與國際文化的融合。

三、改善生活品質、工作品質、休閒品質

不論科技怎麼樣發展,其根本的目的在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工作品質、休閒品質。

四、促進民主,促進和平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是基本的人權。以此與網路相輔相成,是實踐民主的基礎。

五、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種資源(如前述,略)

六、更有效地做好生態與環境保育

做好生態和環境保育,需要有相當多的溝通工作,如教育,它也需要很好的資訊管理工作。這些都是網路可一展所長之處。

七、更有效地處理複雜的國際問題(略)

八、更有效地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略)

貳、對人文、社會影響的一些觀察

一、文獻數位化的風潮極盛一時

二、對學術界、思想界的影響既深且遠

資訊科技在學術領域方面一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學術領域的工作,都可認為是做資訊處理或溝通的緣故。資訊科技對學術界的每一個領域都有影響,重點綜觀如下:(一)它不只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它對學術界提出對問題的新看法,並提供了對問題詮釋的新角度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進而建立了對問題理解的新模式和新理論。(二)資訊科技在各學門中,改變了學者的思想觀念,以及該學門的內涵。

學術思想是最有深度、最重要的思想領導者、啟發者(當然這些思想還是有為法)。資訊科技對學術思想這種深入遠大的影響力,正可以說明資訊科學對人文、社會影響的深遠,大大地超過一般人常識的想像之外。

三、溝通與傳播生態的劇烈改變(略)

四、社會上依存關係之改變加劇

自從有電子媒介以後,人與人的關係改變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視。有電視以後,每人平均一天要看二、三小時以上,父母和兒女講話的時間自然少了。於是,電視進入家庭就改變了父子、母女之間的關係。同理,數位網路也會改變人與人、人與機關、機關與機關、政府與政府的依存關係。數位網路將是整個社會變化最主要的原動力。

依存關係的改變,有三個最主要向度:組織結構的變異、傳統財物結構的瓦解、對分工合作的重視。大體上來說,機構之間若只是服務的關係,則呈現出分的趨勢。有些行業將因之沒落。舉例說明,如報紙是傳統媒介,傳統的報紙上有小廣告,但電子報紙上網路後,廣告以另外的形式呈現,所有的廣告業者自己組織一個網頁,做成廣告資料庫,亦即報紙與廣告的業務就分開了。

如果機構間存在的是知識性質的關係,如共同擁有或使用同樣的資訊,則彼此間出現合的壓力。所以管理人員說:「在網路來了以後,把所有機關間的圍牆拆掉了,機關與機關間的界線模糊化。」這是知識匯集和相輔相成帶來的結果。究竟網路對佛教團體或彼此之間是不是有這樣的現象?或者出家與在家之間呈現出不分的現象呢?現在還不敢說。但是,網站將某道場的早晚課全程轉播後,在家眾已可將電腦接到電視螢幕上,隨著網路上的佛堂做早晚課了。道場的疆界就打破了,出家在家的界限也就慢慢地改變了。

另外,因溝通和利用資訊的觀念、時效性、對象、方式、範疇、過程、詮釋和效果通通會改變等,也會影響到依存關係的改變。還有其他原因,如後現代的思潮等,不再贅述。

五、 社會與文化已經產生了變遷

如前述,組織變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網路的影響下,美國有很多大公司已經在做組織再造(organization re-engineering)。組織再造有二件重要的事情:一是組織文化的再造;二是組織知識傳承系統的整理。每一個機構都擁有它賴以生存的知識。利用網路將公司的知識整理出來,呈現給該看的人把事情做好,這是組織再造成功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其實,更重要的是組織文化的建立。組織文化中重要的是啥?「誠實」是也,因為它是能團結合作的基礎。美國第一個組織再造成功的例子,就曾慎重地要求所有的員工要做到誠實。要求每人每天下班前,必須花五分鐘的時間好好寫一份工作記錄,反省今天有那些事情沒有誠實。剛開始效果很不好,但是,總經理帶頭,每天身體力行,把自己的檢討誠實地寫出來,並公告給每個人看。員工開始有樣學樣了,可是,員工間卻流傳玩笑說:「下班以前還要說一次謊。」半年以後,大家終於了解誠實的重要,把自己沒有誠實的事情說出來以後,可以促進同事間彼此的信任、了解,減少不必要的損失與誤會。後來大家慢慢培養這習慣,雖然一個人不可能保證一輩子不說謊,但隨時能保持誠實的警覺、能有反省的能力和改正的行為,則正如六祖惠能大師說的,祇要能「反省」就接近「道」了。

從上例的結果可知,組織再造是和文化再造一起發生的。

六、競爭的尖銳

由於網路絕佳的傳播效果,使許多事人盡皆知,因而競爭變得異常尖銳。處此情境,只有追求卓越,保有特色才能夠生存得有尊嚴。是故提昇品質、累積知識、精益求精是在網路時代求生存的必要手段。

現在,很多教授擔心以後上不了講堂。如果有人上課講的很精彩,搬上網路後,大家都上網路上課了,有些教授是可能無課可講了。做研究也是一樣,別人研究的比我好,我的研究就不會被別人採用。所以在網路時代,做事要追求卓越、保有特色,才能生存。

現在台灣最受重視的是原住民文化,雖然它已瀕臨絕種,但因它有特色,所以,大家都關心它,會設法讓它活下去。前陣子,一位美國教授來,他很喜歡吃辣的,所以我想在台北找一家道地的四川菜館請他。結果,出乎意料的,在台北竟找不到一間真正的四川菜館。雖然,在台菜的新文化中,到處有改良的四川菜,但是卻把固有四川菜特色丟了,這不是捨本逐末嗎?

七、人文的重建:新作法、新觀念、新道德的形成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確定,網路已帶來了新作法、新觀念、新道德的形成。換言之,也就是人文的重建。佛法是不離世間覺的,這些世間的變遷對佛教界有沒有影響呢?雖然網路帶來非常大事相(有為法)方面的改變,但是對整個佛教的基本理論(如空、般若、佛性、因緣果等)和認知(如四諦、五蘊、十二因緣等)的基礎方面影響並不大。我們知道科學是遵循因果律的,真正純粹的科學知識是「無我」的,這是科學為何威力無比的原因。可是,當應用科學知識於工程時,卻必須要有所選擇,有社會價值取向的選擇、文化價值取向的選擇、個人的喜好與個人風格的取向的選擇,種種個人利益的選擇等。因此,工程有很重的「我」的色彩。當資訊科技用之於濟世,也不例外。所以,資訊科技和網路雖然帶來無比的文化變遷,但這全是世間法的改變,對佛教的整個基本中心思想不會產生任何的變遷。

反過來說,從事理一如、不一不二的角度來看,資訊科技和網路帶來的這許多史無前例的新事相,也未嘗沒有透露出更多有關法界真相的訊息。據此,正有利於借假修真,您說是嗎?

參、人文與思想方面的問題

如前述,資訊科技雖然有很多好的一面,也有不少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涉及人文與思想方面的問題。換言之,任何一種前述資訊科技的好處或用途,都有其反面的思考和產生負面作用的可能。謹將要點分述如后。

一、人文與科技的融合

人文與科技目前互有歧見,時有衝突,二者的融合不佳。舉例來說,台灣仿造日本發明的電子雞時,認為日本業者很笨,電子雞上沒有裝個重來(reset)的按鈕。若有此按鈕,按一下就可以叫死去的電子雞又活了回來,何樂不為?因此台灣的電子雞就有重來的按鈕。日本小孩玩電子雞很有愛心地養,深怕一不小心就死掉了。如果電子雞死了,甚至會在網路上為它舉行一個葬禮。由此看來玩電子雞並不壞,這對小孩子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發現台灣的小孩子玩電子雞完全不是這回事,竟然是比賽看誰把它先弄死。你說這些台灣小孩沒有教養嗎?還是該責怪臺灣的業者?應該先想想日本人為什麼不要加上重來的按鈕吧?這重來的按鈕,實在就是人文與科技結合的地方。世界上有太多事情不能讓我們重來一次,如果這一生可以重來一次,那就完全違反了人性。如果要製造一個電子寵物,來模仿活的寵物,是不能讓它有機會重活無數次的。我們的業者對此沒有這種人文的警覺。不知加一個重來的按鈕,就完全違反自然、違反人性了。我們的業者認為日本人笨,日本人認為你傻,究竟是誰傻呢?台灣的小孩子這樣玩電子雞,對小孩是什麼樣的教育?業者應不應該負責任?

網路時代的工程師是需要有人文素養的。

二、人性的變遷與式微(De-humanization)

這是指在網路時代,會產生人性式微或人性物化的現象。其實,這現象已經相當普遍了,例子俯拾即是。人文與科技不能融合,和人性變遷與式微有很大關係。像美國,有好幾個青少年模仿電影「閃靈殺手」把同學殺掉的案例。在日本,也有把同學頭砍掉還掛起來的個案。像這些事情,讓我感觸很深。現在有一派學者在研究電視的暴力、性、犯罪等的內容時,竟覺得對人類有利,因為它允許人把一些不滿情緒從觀看這些故事中發洩出來。但是,這些人似乎忘掉了這些負面的故事也會對人的性情,產生很大的薰習效果。權其輕重,應作何選擇?也許,這一派學者的人文素養本來就不夠,本身就有物化的現象,所以才有如此偏差的看法。宗教方面,應該在此可以發揮很大的力量,重新喚回物化的人性。

三、人際關係的淡化與孤立(Ex-communication)

Ex-communication原是中古歐洲教會裡面的詞,是逐出教會的意思。雖然網路可以增進溝通,然而,面臨網路,就是有人排斥,情願不和人交往,這就是Ex-communication的新解。有位工程師,見人就罵台灣的社會不好、亂啊!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回到美國去?」他回答:「我可以生活在這裡,和台灣的社會沒有關係。因為我所有的工作和朋友都在網路上,我不需要和台灣打交道。」這是一個在網路環境中,人際關係淡化與孤立的例子。

現在,有很多人不看電視亦不看報紙,這也是一種孤立的現象。

四、知識與資訊共享的神話?

知識與資訊的共享是網路時代追求的理想之一。可是,網路也造成知識與資訊的分配更不公平的現象。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種現象,有人稱它為Knowledge gap,有人稱information gap,有人稱Information has和Information has not,也有人稱Information rich和Information poor)。網路出現後,很諷刺的事實是,落後與進步地區的差距卻愈來愈大,要解決這資訊落差的問題,不能祇靠物質的建設,要有整個人文建設才能解決問題,否則知識與資訊共享會真的成為神話。

五、道德、倫理、人生觀、人生目的的重新思考

我們現在的教育,在知識的傳授和人格的養成之間失衡,已是不爭的事實。正好可以在網路時代來臨時,重新思考整個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人生觀、人生目的等安身立命的基本問題。

六、實際的和虛擬的兩套生活環境的糾葛

虛擬現象的產生,也是文化上重大的思考課題。人類所產生的第一個有重大影響的虛擬現象,是語言所示現的世界,它終究非真實的世界。其次是文字描述的世界。「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要「死在句下」都是提示虛擬現象的寫照。現在,多媒體的虛擬現象更是變本加厲。

網路產生了網民(netizen是network citizen的合成字)與網路文化。網民是可匿名的,可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為,就像報紙上的報導,一個大男人可以裝成女性去騙人。這些在網路上亂七八糟的現象,實是匪夷所思。

因此,網路上發生一些「新道德」的問題。有人認為:傳統的溝通在網路下,有些特質已經隱去了。例如:傳統的溝通,我和你講話,不需要告訴你我是男的,我是什麼樣的人,你看了我的樣子就知道。在網路上有很多的溝通,都變成隱性,有很多東西隱去了。這產生了很多道德的問題。

產生實際和虛擬兩套生活環境的糾葛,究竟會不會製造人的精神分裂?在虛擬社群中,就好像有化身(如:男的化身女的,年輕的化身年老的),到外面胡作非為,不高興時把自己殺掉,再變成另外一個化身,也不稀奇。這些化身和現在的報身如何共存?究竟是一是二?報身與化身之間,難道彼此之間沒有影響嗎?這些都是問題。所以有些較悲觀的人,認為虛擬社群和網路產生以後,會有較多的精神病患出現。有時候虛擬生活和真實生活會混淆分不清的。小孩看了很多暴力電影以後也易犯暴力罪行,難道與此無關嗎?事實上,在他們的偵訊過程中,已常發現小孩子把實際的和虛擬的混為一談的實例。

七、家庭疆域的模糊和組織的異化

有一個教授很感慨地說:「裝了網路以後,家裡竟變得『父不父、子不子』了。」問他這句話怎麼講,他說:「以前,兒子小時候跟我很親,一天到晚玩在一起。長大了,就變得跟電視比較親近了。現在裝了網路,更不像話了,有問題都不來找老爸。為什麼?因為他找我,我可能會說他、罵他一頓,他會覺得很糗。所以,現在他有問題,就往網路上丟,自然會有很多無聊的人,替他出主意。但是天曉得,別人給他出的餿主意會比他老爸的好嗎?小孩子有什麼能力做判斷?」換句話說,家庭的疆界被打破了,有一些隱形的人會到家庭裡面來,破壞了父子、母女間原有的倫理關係。「更叫人忍無可忍的是,我用電腦出問題的時候,還非要不恥下問,去求我兒子不可!你說這氣不氣人啦!」

如果家庭的疆域模糊了,家庭中的人倫都變了,那麼社會可能受到什麼影響?


Page 3 of 5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