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18期」 1999年6月

佛教資料電子化的意義

Page 2 of 6

前言

大家都知道,網際網路的發展影響很大。剛才,悟因法師也和各位說了,於此就不再詳細和各位說明,如果需要詳細資料的話,請參考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電子佛典的意義」。

網際網路(Internet)的普及,逐漸改變了人們溝通和處理信息與知識的方式。對社會來說,在此變遷下,知識的取得、擁有和利用也隨之改變;對學術界而言,新的工具引導了研究環境的改變,也擴展了知識領域的範疇,新知識獲得的速率是前人所料未及的。目前觀察到的變化雖頗驚人,但僅僅是冰山一角。真正重要的,是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引起的文化變遷。這文化變遷,無疑的將巨幅改變人類的生活形態、社會結構和文明的內涵;而且此一變遷已經開始,勢之所趨無可規避。

變遷的過程中以文物的數位化影響最大,例如有了網路以後,我們要把佛教文件電子化,或者說數位化,文物數位化的主要理由是利於長久保存。其次是數位化以後的資源幾乎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比方說我們讓別人接觸到佛法、研習佛教理論,做種種利用,或是做佛學研究等都方便多了。再其次是可以大量匯集知識,匯集的結果,可以看到以前看不見的事情,產生相輔相成(synergy)的效果。其實文化資產數位化的好處非常的多,不勝枚舉,所以現在蔚為風潮。處此變局,不可避免的,我們要面對從舊到新的轉化過程,佛教的研習和推廣所涉及的數位化問題,也就正式呈現在我們眼前。

一、佛教資料與文字般若

佛教文物的資料可以當成廣義的文字般若。我們曉得,狹義的文字般若只是文字的表達,但是真正的文字般若並不限於文字一種媒介,如:揚眉瞬目、身教、棒喝,都是文字般若。揚眉瞬目可以說是一種肢體語言;身教、棒喝也是一種形式。所以,文字般若如果用廣義的解釋,就是所有能向我們顯示佛法道理的一些形式。這些形式不論是語言、聲音、文字、肢體動作,或是一些其他的任何顯示的形式,都可以廣稱為文字般若。有很多前輩大德包括印順導師也是這樣說的。

二、指月之指

佛教文物,文字般若可以說是禪宗講的「指月之指」,即指月的手指。它只是一種形式、一個資訊;資訊也是一種形式,並不是內容。文字般若的內容即佛陀教育之內涵。它的形式雖然是固定的,但接收的人接收到的內容或內涵並不一定相同。例如:六祖聽金剛經,聽了一半就豁然大悟,那麼我們看金剛經,為什麼悟不出來呢?金剛經抄本是一個形式,我們從這個形式接受到它真正要傳遞的訊息、內容,但因為每個人的根性不同、經驗不同,而有不同的了悟。

然而,真正要瞭解的是佛陀教育的內涵,但這個內涵必須藉一些形式來表達,才能為人知曉。這形式就是資訊。形式是世間法。世界變化了,這些形式會改變。比方說,以前沒有文字的時候,所有佛陀的教導是口耳相傳。有文字以後,把它記錄在文字上,之後有了印刷就不用抄了,可大量的印刷。這些世間形式的改變,都是事相。這些事相在如法的條件下,可以權宜的改變,這是佛法的方便。今天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說明在佛法的表達上不要執著事相,應將重點放在這表達是否如法。換言之,佛教文物數位化後,是否如法,才是要點。不應該執著於目前的文物形式,而認為數位化是不務正業的。

數位化這個變化究竟牽涉多大呢?這有很多面向。比方說有哪些新的軟體工具、新的電腦網路設備,但這都是枝節。事實上,我們應關心的是未來的佛教資料將是什麼樣子?從教育或傳播的角度來看,電子化的佛教資料,其資源、內容、運用的方法,以及經師和法師扮演的角色,甚至於叢林的組織......等,將發生何種變化?雖然這些也是一種形式,但它是我們應該關心的重點。換言之,數位化後佛教經典文物的應用,以及應用帶來的影響,才是更需要我們關心的問題。

剛剛悟因法師已經說的很清楚,現在整個網路,整個溝通環境的變化,已經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了,機構與機構之間的關係變了,行業與行業之間的依存關係也變了。這些都在改變的情況下,佛教資料電子化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但佛教資料電子化之後,整個僧團、整個佛教組織的運作,佛法與世人的關係,這些究竟怎麼變?變化有多快?持續有多久?什麼時候會停止?這些問題都是相關連著的。

現在一個麻煩問題就是資訊環境變化太快!硬體約十八個月到二十四個月就更新。所以每次買了電腦以後,只有一年好神氣。軟體大概兩年到三年,大家可以看到Windows 95、Office 97、Windows 98、Office 2000,這幾乎就是這種速度在變。網路更可怕,有一個名稱Net Year,即網路年,一個網路年是人間的三個月,最近更有一說,七個網路年才等於一個人間年!面臨這種無常的變化、快速的變化,我們不能跟著跑;要對它有一些瞭解、有一些見解、有一些正見,才能走在它的前面,不被變化的情況帶著跑。所以,瞭解變遷的源頭及其性質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我們預期變遷的趨勢,並作因應。


Page 2 of 6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