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18期」 1999年6月

佛教資料電子化的意義

Page 5 of 6

肆、網路上的語文〔文字般若〕情境

一、網路之語文情境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要把佛教的資料呈現在網路上時,就受到網路性質的影響,這是在所難免的。那麼網路上究竟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的呢?

(一)主動的媒介

主動媒介與一般被動媒介不一樣。所謂被動媒介,如:書、報紙,它告訴你的資料就是已經確定下來了,你要問它,它不會回答你;但網路上有很多資料庫,你要查什麼,它回答什麼,甚至可以主動通知你有一個e-mail來了,趕緊去收。像這樣的,是主動媒介,它的功能與以前被動媒介是很不一樣的。

(二)動態的文件

讓我們舉例說明:香港做電子四庫全書的製作人說:「我們為什麼做得快,因為我們不像學術界,學術界希望做得盡善盡美再推出來,像中央研究院做電子版的二十五史,不做到一個完美的程度是不會出版的。」又說:「一本書印好了後,就改不動了。但網路是動態的,隨時可以去改它,所以重要的是有錯就立刻能改的機制,如果有這個機制,就不必等盡善盡美才出版。」此外,現在有很多雜誌,是先在網路上刊出來後再改。因此,網路上的資料易累積、更正、更新、變化,當然這個特徵適不適合用於佛教資料的電子化,會有什麼正面、負面的影響仍待研究。

此外,資訊的匯集、參照、共享等亦有重大變化,因為時間關係,茲略而不談。

二、表達內容的手法

資料的表達,以前是寫作,現在是美術、工藝,除此之外,超連結(Hyperlink)、多媒體、虛擬實境也都是表達內容的手法。事實上佛教資料電子化,涵蓋的範圍不只是書本裡面,包括佛教藝術,甚至佛教整個動態。舉個例子,在美國,我看到有線網路上,有些佛教團體在做早課,就把做早課的過程放在網路上,有些人接收到了,就可以一起作早課。這些都是一個即時的、動態的東西,也就是它已經打破書本和其他文物間的界限。

美學中有人以資訊系統來詮釋感覺機能者,如 Roman Ingarden,Man and Value,1983。亦有人以通信模式詮釋外化者,如Abraham Moles,Information Theory and Esthetic Perception

有一些美學的技法和觀念可以增益表現文字般若的手法。比方說,以前是寫作、書法、抄寫,現在錄音、錄影、整個的輸入(碼、音、形)。以前是線性閱讀,現在是非線性閱讀,如:鏈接(hyperlink,link)、導閱(navigation)、瀏覽(browsing),這些新技法越來越多元,呈現(presentation)的方式也不一樣。從書本換到各種周邊設備的輸出,如:螢幕、列印設備。內容的變化表現也不相同,如:標點、句讀、標題、章節段落的不同,以及版面、結構、語文、內容上的通用結構(DTD)和標籤(tagging)等標誌(markup)也不同。其他還有一些以前沒有的,如:轉碼、翻譯、字體(font)、媒介與媒體之轉換(transformation),還有查詢(searching)、儲存(磁碟片、光碟、CD、DVD)都和以前不一樣。內容的組織也不一樣,如:全文、關聯式、階層式的資料庫,線性、非線性的方式鏈接,以及知識庫等。環境變化也不一樣,如:多種語言、多媒體、虛擬實境。

三、表現文字般若的手法與運用

(一)傳播與傳送

表現文字般若的運用目的也不一樣。以前是人與人溝通,現在是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線上、網路上,告知、交換、取得、共享、連接、參照、轉換、合作等種種的目的都不大一樣。

(二)表現之手段

以現代技術,如:數位化、電子化、統計、匯集、結構化、模式化,為表現之手段。

即表現文字般若的手法與應用方面,無論在規模、效果、功能、組織、行為和與其他領域的依存關係上,都有明顯的變化,是亟待研究開發的領域。


Page 5 of 6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