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佛陀教育(新加坡)第4期p44-47」 1999年12月

漫談網路時代的佛陀教育

Page 3 of 5

參、媒介與知識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觀察,媒介對所知的表達影響非常大,此影響進而決定了我們知識的獲取、傳承、和利用的情境、以及文藝的創作和傳播。凡是出現一種新媒介時,必定引起知識和文藝的傳播和擁有的改變,進而引發思想上的變遷、組織和社會的變遷,而產生新的文明。木簡、石碑、紙、印刷術等等對文明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例子。近代化學感光物質的利用,引發了攝影、電影、刻版印刷、微縮影卷冊、甚至促成微電子技術積體電路(如:記憶晶片和微處理機)的發明等,這樣一連串的效應更是佳例。

縱觀古今所用過的媒介,除了電子媒介外,都是以消耗或破壞物質本身的方式來表達所知。因此,不僅要耗用物質,更要用去不少資源來達到目的。製成承載所知的產品,也會受制於媒介的物理性質,而有生產、儲存、運輸、分配等經濟上的問題。在使用時,除要保養維護外,還要面臨折舊、損耗、腐壞,甚至於遺失、災害、被盜取、破壞等意外。因此,歷來知識和藝術的傳播,代價都十分昂貴,並且受經濟法則的約束而無法擺脫商品化的箝制。是故雖有孔老夫子「有教無類」的氣度,雖有「人類累積的知識應由全人類共同享用」的人權理想,但是在現實中是做不到的。所幸,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這種情況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機。

電子媒介利用帶電的粒子、電波、電磁、光電等材料的能量變化,或是能量平衡的狀態來表達信息(所知)。因此,電子媒介只耗用少量的能(energy)而無物質損耗。通常,電能是最方便的能源,它能方便地轉化為各種可見、可聽的形式,來滿足各種應用的需求。再者,能的消耗常常是可以補充、可復原的。這種能重複使用的性質,免除了物質的消耗,大大降低了生產、銷售和使用的成本。尤有甚者,當電子媒介數位化後,所費更低,應用面更廣,如虎添翼。

數位化之前,各種電子設備依然受其技術規格的限制,有其適用的範疇,無法彼此相互為用。如在廣播方面,調頻和調幅的規格不同,即表達所知的形式互異,因而不能相容。VHS和Beta錄影也是如此。一但技術規格決定了,機器做好了,便不可能追加或改變功能。像是廣播就不便傳送畫面,電視只作單向溝通等,這些限制若要變更,不是技術做不到,而是在現有的機器上無法更改。於是,我們須要擁有各式各樣的機器,分別作不同的用途。然而,數位化技術的發展使得沒有一種傳統媒介不能轉變為數位形態,因此,它變成一種適用於任何形式來表達所知的媒介,而所用的主要設備也統一了─即電腦和網路。數位媒介是匯集所知的能手。目前的多媒體、超媒體,即利用數位媒介把傳統各種語言文字、聲音影像、圖繪電影等媒介所表達的知識作整合、綜合的處理。

在此變遷下,知識的取得、擁有和利用也隨之改變;對學術界而言,新的工具引導了研究環境的改變,擴展了所知領域的範疇,新知識獲得的速率是前人所料未及的。目前觀察到的變化雖頗驚人,但僅僅是冰山一角。真正重要的,是勢之所趨引起無可規避的文化變遷。此變遷的過程中,又以文物的數位化影響最為深遠。文物數位化的目標是多重的:其一是利於長久保存;其次是數位化資源幾乎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再其次是可以大量彙集和參照,可以發前人所未見,產生相輔相成(synergy)的效果;復次,當社會的資訊基礎建設使網際網路無所不在的時後,這些承載著所知的訊息,也就幾乎瞬息千里而所費無幾。其實,文化資產數位化的好處多得不勝枚舉,這裡所舉的不過是其大者。處此變局,佛教的傳承和推廣所涉及的數位化問題,也已正式呈現在我們眼前。


Page 3 of 5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