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科技發展與人文重建學術研討會」 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2001年10月8日
科技發展與人文重建論文集 P. 63~71

試論資訊科技對學術研究的影響與衝擊

Page 4 of 6

二、從形式上觀察

資訊科技對學科影響的另一種方式,是側重在電腦模擬的應用和各種資訊系統(資料庫、知識庫加上工具與程序知識)的發展,從而建構了與該學科平行的虛擬數位世界,與傳統的該學科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於此,傳統語言學與計算語言學的相倚相生是最早的例子。目前,計算語言學不僅提供了無數的新工具、新方法、新觀念來豐富語言學,其未來之前途更有合二者為一的之氣勢。這並不是說計算語言學「打敗了」傳統語言學,而是顯示著資訊科技富豐了語言學的內涵,擴大了語言知識的範疇,當然也改變了許多傳統語言學的觀念和做研究的方法與環境。

另一個例子是地理資訊學(Geo-informatics)。在資訊系統的發展方面,地球科學(Geographical Science)方面是多彩多姿的,它不僅有本科的Geo-information System,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等等, 還有許多相關的工具系統,諸如各式各樣的專家系統(Expert Knowledge System)、資訊管理系統(M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輔助決策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s)以及模擬用的圖形庫、溝通用的衛星通信系統、遙感()系統,甚至於涉及與之相應的人文、社會資訊系統等等。在這樣的多元齊頭並進之下,全體結合成一個虛擬的地理世界,其輪廓業已顯現(請參照 [圖一][5])。這樣的地球科學,表現出傳統地球科學和地球資訊學之間明顯的一一虛擬對應,十分有趣。在表一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科間彼此間之呼應,以及物質能量與資訊之間的對應等等。

圖一 數位航空太空與數位地球一體化網路系統

表一:地理科學與地理資訊科學之間的對映關係

最近,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的噴射推動實驗室(JPL)致力把成套的地球科學大型數位化資料變成可觀看的影像(具像化,visualization),以實驗製作三維立體動畫形式的新式「地球儀」[6]目前他們已將部份加州聖地牙哥地理景觀歷史等製作展出。這個新「地球儀」系統,不僅較傳統的地球儀更千萬倍精確,更多加了時間軸,可以呈現不同時段地貌的變化,如四季的變遷等。因此,在應用上也開拓了許多重要的領域,如用之於自然環境保育、生態保育等。這就是一個製作虛擬的地理世界的例子。

這種資訊科學與某學科結合的模式,似乎是實虛之間的對應:「實」的是指傳統的該學科,「虛」的是指數位建構的模擬世界。然而,再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所謂「實」的傳統學科,對存在的地球實體而言,也還是「虛」的,它也僅僅是實體的理想模型罷了。這理論與實體的虛實對映其實是普偏存在於科學、工程界的。人們的所知,終究與實體之間,仍有一段距離的,仍不能盡其真。

這麼看來,對實體而言,就有兩層的虛擬了;數位創造的世界是虛擬的虛擬。這究竟表示著什麼呢?也許可以這麼說,第一層虛擬是類比的虛擬世界,是傳統媒介表現的虛擬世界;而第二層的虛擬是數位的虛擬世界,是數位電子媒介所呈現的虛擬世界。然而此二者對學術研究發展而言,究竟代表的是什麼意義呢?這應該是值得我們留心的問題。

虛擬世界的層次是多元多重的,上述的只是一端。如果就實物的大小而言,大至宇宙、銀河系、地球(上述的數位地球儀)皆已有虛擬的實例;再下則有電腦定位的行車地圖(GPS)、北歐實驗中的電子都市(e-City)等;其次,三維動畫的樓層顯示、展覽場所顯示,乃至於三維動畫的器物顯示,各種斷層掃瞄合成的影像等,不勝枚舉。而以上的種種例子,又無一不與學術研究相關相成。


[5] 圖一與表一之資料是出之於:北京大學 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所 馬靄乃教授在北京大學 交叉信息科學研討會 第八期《記要》中之一文, 2000.0513

[6] 世界日報, 200194B1版(地方新聞)


Page 4 of 6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