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997年6月20日

第五章 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

Page 4 of 5

肆、分析評述

一、傳統媒介之於科學傳播

綜合前述文獻可知,國內的大眾傳播媒介囿於各種條件的匱乏,很難對科學普及、提昇科學素養,有所助益。傳統的媒介(指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等),在媒體性質(nature)上,受時間、空間(如版面)的限制,無法以完整、深入的方式刊出或播出科技新聞。在管理制度上,不願設科技諮詢顧問,無法保證科技資訊之權威、正確。在觀念上,缺乏宏觀遠大的視野,未能長期栽培專業的科技新聞編輯、記者。在大環境的生態影響下,迷信、反智、不求甚解充斥媒體環境,不是唯科技發展至上,就是反科學、反知識……往往連一些起碼的告知(informing)功能都不曾發揮。

譬如,沒有統計告訴我們:農藥用量間接致死的人數有多少﹖房舍公寓的裝潢改建動搖了多少結構安全﹖多少車禍傷亡是分秒之差造成﹖心導管手術的成功機率如何﹖數不清的食衣住行育樂問題,都有待專業資料、專業答覆。一般人從何獲得專業協助、答覆﹖社教機構如博物館、圖書館者,往往有上、下班限制,且設置比率偏低不夠普及,而政府其他相關機構如內政部主計處或衛生署等,未必整理登錄了各項最新統計資料,至於大眾傳播媒介如前段所述,更是付之闕如。

理論上,書籍是最正確、專業的諮詢對象,但是科技新知及專門領域的新知。往往來不及出書,大多以期刊研究出版,絕非科普書刊趕得上。更何況一些長期觀察、記錄的統計資料,亦非一人或一個單位能獨立提供!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為例,創立了一百多年,累積了多少深入探索、收集的文字、圖片、影片資料,直到十多年前才開始發行影帶。

二、網際網路媒介之於科學傳播

科技社會伴隨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而提前到來;人們的科學素養尚在混沌階段,生活方式已因資訊科技的產品而急速轉變。從40年代的電視,60年代的電腦,70年代的錄影機,80年代的個人電腦、網際網路(internet)到90年代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都迫使人們改變,網際網路在台灣已成風潮,到1996年底已有70萬用戶,目前正在加速增加。

網際網路這種新傳播媒介,不但在空間、時間及互動的性質上,具有獨特的優勢,而且能讓使用者享有相當大的自主掌控自由。根據謝清俊的分析【吳作樂等,民84年:121】,數位資訊(Digital information;網際網路處理的資訊即是)具有三種性質:

(一)、是取用不竭的資源。它只有開發的成本,而幾無複制(即生產)的成本,且不會損耗、折舊等。

(二)、如果NII中想要建設的國家資訊高速網路能夠順利完成,那麼數位資訊就可瞬息傳至任何角落,幾乎不要花錢。從經濟角度來說,運輸和分配銷售的問題消失了。

(三)、易於匯集作集中處理。任何傳統媒介都能轉換為數位電子媒介,而電腦的儲存量幾無限制,既省錢又極省空間,因此,電腦能很容易匯集大量數位資訊一起處理。

據此性質來看,網際網路媒介可以匯集報紙、雜誌、教科書、百科字典的知識、資訊,也可以蒐羅電視、廣播、電影、影帶、影碟等的視聽資訊;不但可以提供查詢、比對、整理的服務,還可以針對個人需求創造各種資訊處理的功能。這種新媒介超越了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的限制,儼然是科學傳播的利器;藉由此種數位媒介傳播科學新聞、醫樂新聞、科學資訊及醫藥資訊,以利國民科技、醫藥等之科學素養之提昇。

理論上,數位媒介可以克服科學新聞、醫藥資訊在傳統媒介上的諸多障礙;如因新聞價值不及政經社會新聞而無法及時刊出播出,又如因版面有限、時段限制而遭擱置退稿,又如因守門人(記者編輯)的科學、醫藥素養不足而傳播不正確訊息,再如因科學家、醫生等消息來源對新聞傳播界的刻板印象,而造成科學、醫藥新聞的不完整。

詳細言之,科學、醫藥新聞傳播的諸多困難,幾乎都可以藉由網路介之特性而迎刃而解。大致可分以下五項說明:

(一)、就時間(時效)而言,網路媒介可以大量、隨時儲存資訊,使傳統媒介僅能在特定時段傳送新聞的限制解禁,因此各種「時效」不足的科學、醫藥新聞都可以儲存,讓閱聽人隨時方便選取。

(二)、就空間(版面)而言,網路媒介幾無限制的儲存量既省空間又省錢,使用者只要具備電腦配備就可選取完整的科學、醫藥新聞。一旦需要深入了解,還可透過檢索、查詢、參考的服務功能找到解答,甚至可以和相關的專家對談、請益。此外,使用者還可以透過儲存、印表保存需要的資料。

(三)、不同學門的知識和新研究成果,分由專家各自在網路上發表,既可免除傳統媒介守門人的篩選、歪曲,亦可減少部分專家掌控媒體言論、影響科技醫藥政策之決策的情形。網路媒介的獨立(independence)性質,可減少傳統媒介層層守門人的篩選,造成科學、醫藥資訊之錯誤。

(四)、網路媒介整合資訊的特性,足以改善專業資訊掌控在少數人之手的壟斷現象。尤其是與民眾切身有關醫療體系,醫療資訊系統一旦建設完成,民眾可以對照、查詢而做就診之判斷依據,不再受「迷信專家」、道聽塗說之全然影響。

(五)、網路媒介將打破「大眾不重視科學新聞」的迷思。資訊時代來臨,人們的資訊行為將逐漸改變;以往有關食衣住行育樂的問題,受限於參考書太少,大眾傳播媒介提供的相關資訊太少,閱讀能力不足等,而只得借重人際溝通(其中又多屬不完整、不專業的訊息,或是靠關係獲致專業協助)。一旦在網路媒介上出現各式各樣的專業、科技的權威資訊,必然培養民眾重視科學資訊的習慣。

在網路媒介的應用方面,美國已有一些代表性的科技資訊網站,不只提供科技資訊給專家學者,也對一般大眾開放。其中有專門為兒童設計的科學資訊網路,也有特別設計予一般大眾的,還有供專業科學人士交換學術研究心得的網路(其中部分資訊亦供一般大眾參考、查詢)。根據Johnson IV【1996:80-81】的分析,全球資訊網提供科學資訊的網站正蓬勃發展,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而美國的醫療保健資訊系統,亦為柯林頓推動全國資訊基礎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重點工作【李幸秋,民84:87-88】。

網際網路媒介能不能因勢利導成為科技、醫藥資訊的媒介﹖就看政府的政策是否有宏觀、遠見。


Page 4 of 5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