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997年6月20日 第八章 資訊科技對文化與社會的影響 |
Page 6 of 8 |
陸、電視對文化發展與人格型塑之影響
臺灣地區從民國五十一年開始有電視,目前的國中學生的出生年大多集中在民國七十、七十一及七十二年出生。特別是近年來錄影帶與有線電視的普及,目前國中學生若從三歲開始看電視到十五、十六歲為止,少則花費一萬餘小時,多則高達兩萬多小時觀看電視或錄影帶。若耗費如此長的時間在看電視,相對地便減少與家長、家人聊天及溝通的時間。電視無形中影響了家居生活,尤以家中有多架電視機者為最。 若依人類學的文化傳遞眼光來看,減少與家人溝通或談天的時間,同時也是減少上一輩將文化傳給下一代的時間。異國電視節目亦蘊涵了異國文化、價值、與理念等成份;同時這種大量異國文化,我們社會中的兒童與青少年又如何消化、解析、篩選,以及判斷其良窳呢?許多作家長的往往覺得孩子看電視可以安靜一點,相對的孩子也覺得看電視時也是父母減少嚕嗦的時刻,在此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狀況下,孩子們便無形中接受了過多電視異文化的影響。 今天的國中學生,在二十或三十年後,即將成為社會中堅,然而所接受到影響卻是向前看的資訊教育,在運用電腦時講究的是在短時間內做很多事,平日或週末所看的電視節目多半為異國節目,在這種情形下兒童與青少年,又有什麼機會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所了解?異國的電視節目係揉合其創作群與觀眾之反應,以及他們的文化、價值、風俗所生成之大眾文化或俗文化以及媒體文化,試問我們的觀眾又能參與什麼意見呢?他們的製作群有其自己文化背景,又怎會顧及我們呢?異國的大眾文化或俗文化以及媒體文化,甚至可以說是以娛樂、歡愉為主的文化,對了解他人的核心文化又有什麼助益呢? 雖然從異國電視節目,對了解他們的知識菁英傳統無所助益,但是卻會危及我們的核心價值、核心文化,以及固有文化的傳承。經常看電視的兒童與青少年,甚至大人,都會顯現共同的現象,那便是拿著遙控器,常換頻道。這表示了人們想要在有限時間內去掌握眾多的選擇,跟隨而生的習性便是耐心的欠缺,與所獲資訊的支離性與片斷性,以及思考方向隨著電視的輸出影像而脈動。電視有如此的作用,網際網路亦有同樣的作用。 電視若影響及兒童與青少年,就個人層次而言,將會影響及接受異國節目過多的兒童與青少年的人格,因為型塑過程,摻入過多的其他文化的影響。若就未來文化的變遷或未來文化的發展而言,今日的兒童與青少年將是主要的角色。 在人類學中,美國的鮑亞士學派曾特別注意文化與人格的研究,過去的研究認為,某個特定社會有其獨特的文化,有其獨特的兒童教養方式,因而塑模成獨特的人格。在這個學派以及其他相關的研究,遂形成了不同的探討方式。筆者以下引用美國人類學家巴克(Philip K. Bock)在西元一九八八年的一張圖表來說明一些對於文化與人格的不同研究方式。請參見表二十四。 表二十四、有關文化與人格研究的幾種不同觀念
Source:Quote from P. Bock, 1988:102。 由上表可知,所有這些研究方式,在解釋文化與人格的關係時,均採直線模式(Lineal Model)來加以論證。筆者認為在今日資訊發達的社會,特別是某些在資訊發展上沒有整體發展的社會,例如臺灣地區,大量引入特定國家的電視節目,如日本與美國;對於兒童與青少年的人格塑模將產生重大而且屬結構性的影響。 因為在這種盲目大量引進異國節目,也可以說大量引進異國層次不高的娛樂性文化,對於兒童與青少年而言,是在他們的文化學習與人格型塑時期,加入了過多的日本與美國俗文化。 臺灣地區或其他類似臺灣地區,相較於日本與美國之落後國家或地區的兒童與青少年之人格型塑,便不能以直線模式的論證來說明。筆者認為應當以嵌入重疊模式(Embedded-Overlapped Model)來加以解釋。因為在臺灣地區的兒童與青少年,經年累月接受過多日本與美國電視節目的影響,在他們的意識與思想中已非原來生活在臺灣地區的中國人所應具有的。因此無論在他們的文化表現與人格的形成均受到異國的影響。因此他們的人格不能以直線模式的思考來解釋,而必須用嵌入重疊模式(Multi-Embedded-overlapped Model)來加以理解其人格形成的過程;這種新形式的或新一代的人格,與其親代不同,差異之處是摻雜了過多的異國因素,這種人格可稱之為嵌入重疊人格。這可能是所謂形成全球化的初步基礎。因為具有這種文化的年輕人已經具備了與強勢文化接軌的接頭。請參見圖一。 圖一、嵌入重疊模式的人格形成圖 為了防範資訊殖民,可能藉資訊傳播來改變思想,或乾脆說資訊洗腦也成,我們該有些什麼應有的做法呢?我們要不要保存自己的文化呢?如果不保存,將來的認同感如何著力呢?臺灣土著民族的文化消逝是大家共同關心的課題,事實上他們的文化逐漸萎縮,若依現在的看法是因為資訊科技的影響,事實上早在無線電,電視近入他們社會前,他們便已經受到了影響。什麼影響呢?那便是轉換宗教信仰。 在筆者所做的調查中,發現漢人仍維持其原有宗教信仰的人佔71%,然而臺灣土著民族改信基督教的人佔47.0%,改奉天主教的亦有25.7%,兩者合計為72.7%。宗教信仰的改變之最大影響,便會對原有神話與傳說戕害。特別是在只有語言而無文字的社會,其傷害程度遠高過於有文字的社會,這是在未進入資訊時代之前,靠著人遠渡重洋傳教,而傾心接受的現象與事實。如今坐在家中即可與其他文化接觸。請參見表二十五。 表二十五、父親籍貫與家中宗教信仰
*傳統中國民間信仰包括道教及佛教等,其他宗教包括一貫道。 從前述可以獲得以下的結論,那便是推動文化建設與文化培育的工作,不僅僅是教育當局或文化建設單位,以及新聞局的責任,這種責任必須是全體國民從上到下之全體覺醒才成。在政治指標上不能以混沌的所謂「臺灣優先」論調,斬斷過去五千年文化,果真如此做豈不是想要以日本文化或美國文化來替代嗎?到時候不僅將有器識的將臺灣建設成中華文化創新實驗室做不到,甚至連建立臺灣文化的夢想亦不得實現。 法國從西元一九八二年起便對國際間電視傳播產生了覺醒,儘量防範外國的電視節目入侵,去年元旦開始禁止安格魯克遜的流行歌進入法國,今年又因網路之英文過多而興訟,這是法國的做法;加拿大也禁止某些美國書報雜誌進入;德國亦禁止外國色情網路進入,凡此種種竟不能引起我們政府的文教主管之單位重視,豈不怪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