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計劃說明

Page 3 of 3

參、研究架構

根據上述討論的方向,我們選擇了研究題目和擬定了研究架構。在本節中,將首先說明本計劃的各個研究子題,再說明本計劃共同使用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題目的選擇與安排

1. 背景資料

對於網路中文教學系統這麼廣泛的題目,準備充足的背景資料和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本計劃以資訊科技和中文教學這兩方面作為背景,亦即以此作為本研究共同討論的基礎、共同關心的部份,一併呈現在本報告的第一部份「資訊、網路、與中文教學」之中。

資訊科技和網路方面的背景知識,由謝清俊整理以往的研究後,從網路的應用和使用者的角度撰寫在第一章裡。至於中文教學和教育的現況,我們的安排是多方面的了解,包括聘請有二十多年中文教學經驗的老師參加本計劃、以及作文獻上的探討、人員的訪談、和現場的訪問等。希望借助這樣的安排,能讓參與本研究的人員對中文教學與教育有足夠的了解。這方面,呈現在本報告裡的,僅是王淑美的第二章和林蘋的第三章。其實,其他的研究人員,尤其是尹建中、謝瀛春和張一蕃,也費了不少心力、蒐集到許多寶貴的資料。這些都分別呈現在各篇報告中,不另立章說明。

2. 中文教學與文化傳播

在文化的考量方面,我們的安排是從文化人類學和文化的傳播這兩個方面著手。這部份由尹建中主持,並由尹建中和謝瀛春分別針對上述之命題,作獨立的研究。尹建中的報告是第四章:「中文網路內容之商榷──如何充實中文網路的內容」。這部份研究的基本研究理念為:如何保存、發揚自己的文化?如何融合他人長處創新自己的文化?;文化輸出或傳播的目標與對象是誰?;如何充實、規畫自己的網路內容?;如何吸引人們擷取所提供之資訊?;在充實網路資訊內容時該有那些考量?;政府該有什資訊內容發展政策?;以及民間該有那些做法等探討方向等。除了探討如何充實中文網路資訊外,此章也從文化理念之擴散、強勢國家意識型態、及大眾文化的殖民現象來切入、採討。這樣的基礎,亦可用來思考:如何加強網路上中文文獻的內容,以利我中華文化的保存、發揚、和推廣,以及如何吸引國人與外人使用中文網路,並以最經濟的方法促使中文網路的茁壯等。

謝瀛春則以第五章「網際網路內容的傳播理論探討──從「傳播即文化」的向度談起」,由大眾傳播的角度闡述文化的傳播問題。謝教授在這篇報告中強調傳播理論和語文應用在網際網路和中文網路教學系統中的影響。報告內涵將著重傳播理論的落實,網路文獻的內容與品質等,並輔以實地的訪查資料。

這兩章可說是本研究的主要哲思基礎和依據,也是和其他的各章密切相關的,我們將之編入本報告的第二部份。

3. 網路與教育

面臨網路帶來的變革,世界上的先進國家莫不正在積極的研究,如何調整或完全重新設計現有的教育系統。知識的溝通、取得、和傳播是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手段,當這基礎都變了,談教育相關的規劃就不可避免的,非從教育的根本處思考不可。我們認為,教育的根本處有二:一是教育的理念和目標,二是教育機制的組織。在教育的理念和目標方面,我們規劃了兩個題目,一是張一蕃的第六章「中文網路教學系統與華僑教育」,二是謝清佳的第七章「網路合作環境對中文教學組織的影響──從教育本質面分析」,由張教授做此部份的召集人。

僑教是僑務的重心,負有讓中華文化在海外綿續擴散的重責大任,是環境和目標都極複雜且突出的中文教學系統。張教授的第六章即從此著手,並輔以傳網際網路、多媒體技術、電腦等發展的特性,重新探討中文教學系統的理念和目標,提出了他對中文教學系統的建議。謝教授的第七章卻是從另一面向,即人事和組織管理的角度,強調「人格的培養」應是今後中文網路教學系統所必須注意的施政重心。處於急功近利、科技掛帥和傳統的人文瀕臨解構、瓦解的現代,這樣的論調是幾乎近於宗教救世的情懷,是我們應該開放心胸、認真思考的。其實,「人格的培養」是科技和機器永遠都無法取代教育行政人員和老師的教育重點目標,也是未來社會治亂的關鍵所在,其影響之大、之深、之遠,實在是不應該被忽視、被放棄的。

資訊科技對社會衝擊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已經大大的改變了許多組織的結構。這是我們國內一直都忽視的盲點,從未重視這種改變。教育有龐大複雜的組織,在資訊科技的衝擊下,業已出現了很劇烈的變化,如美國許多著名大學的財務瀕臨瓦解、系所面臨重整、教師面臨失業等。目前這些衝擊看來雖大,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還在後面呢。有鑑於此,我們安排了謝清佳為此部份的召集人,從網路合作環境來探討中文教學組織可能發生的變革。

這部份共有謝清佳教授的第八章「網路合作環境對中文教學組織的影響──從政策制定面分析」,和陳貞夙的第九章「網路合作環境對中文教學組織的影響──從組織轉型面分析」兩篇報告。七、八、九、這三章均冠以「網路合作環境對中文教學組織的影響」的主題,是為了強調組織變革的主要誘因和重點是對合作或綜效(synergy)觀念的重視與落實。此外,在急速變遷之下的管理策略也已經起了基本思想上的變化,計劃不再有充分的時間作詳細的規劃,取代傳統方法而起的,是將領導(leadership)和管理(management)完全分開,充分將權力下放(empowerment)。這些新的觀念主導著未來組織的變遷,均將呈現在八、九兩章之中。

第六章至第九章雖包涵了兩個向度的研究,然而這四章都與教育有關,故一併呈現在本報告的第三部份中。

4. 中文電腦平臺和中文資訊的共享

這是本報告內容的第四部份,也是較偏向技術的部份,由朱四明主持。此部份包括朱教授的第十章「中文及多國語文平臺環境之評估」,謝清俊的第十一章「漢字的構字規律和解決缺字問題的方法」,以及朱教授的第十二章「可攜式文獻與中文資訊的共享」。如題所言,第十章對目前的中文及多國語文平臺環境作一客觀的分析比較,以便中文網路教學系統的實施,並作為改善中文平臺的參考。第十一章則綜合目前對漢字構字研究成果,並討論其在中文教學、解決中文電腦的缺字問題、以及改進漢字交換碼上可能的應用與發展。第十二章則討論目前中文文獻與資訊無法共享的瓶頸所在,和為解除這些瓶頸必須開發的一些標準、規範、以及資訊處理的技術等。

二、研究方法

由上述的研究內容可知,本計劃是融文化人類學、傳播、教育、管理、資訊科技於一的跨領域研究。為了尊重各個學科在研究方法上的傳統與特色,在本報告之中允許各章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安排。在本節中,僅說明本研究各項研究所共同遵循的方法。

1.各領域之間的相互交叉討論與融合

依據上述所選擇的研究方向和主題,本研究以全體研究人員參加的「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各研究的主題之間,得以充份的溝通、了解、批評、討論、並由此而共享資訊、集思廣益、以至於達成共識、產生結論與建議。本計劃共舉辦了六次正式的小組討論,且出席踴躍。

2. 共同的方法

本研究中各研究主題都採用的研究方法還有:文獻探討、深度訪談、以及出國現場考察和訪問等。為省篇幅計,這些研究方法的介紹茲從略。原本計劃中尚有安排座談會的項目,然而,由於事情太多,實在安排不出時間來,只得放棄。這部份的經費當如數奉還,敬希見諒。

三、本報告的安排

本報告分為:甲、計劃說明,乙、報告內容,丙、結語和綜合建議三大部份。計劃說明中條列出本計劃的期間、經費和人員等,並說明本計劃之研究目標、基本界說和研究架構。報告內容共有十二章,分屬四個部份,是本研究的主要內容。在綜合建議方面,由謝清俊教授和馬難先先生主其事,將前十二章中有關建議和結論的部份摘出,再加以歸納、分類、整理、潤飾後作有系統的呈現。最後,是本研究報告的綜合參考書目清單,以供後續研究之參考。

本報告由謝瀛春教授主持編輯工作,關於本報告文字、體裁、體例等問題的說明,請參考編後語。


Page 3 of 3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