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第二章 中文網路教學中之教材與教師角色

Page 2 of 4

貳、中文網路教學中之教材

原有之中文教材,如果原封不動搬上網路,就可能浪費了網路的特性。這讓人想起空中大學初期的電視教學,授課老師還是像平常在教室一樣,面對鏡頭宣讀講義,並無善加利用電視的視覺特性,而學生若不是自我的控制力強,早就注意力分散、打瞌睡、轉台,甚至跟畫面中的老師唱對台戲了。

使用網路後,教學的文獻資源幾乎無限擴充,宜妥善利用【謝清俊,1997】:

  • 應隨時掌握可用的資料。

  • 應與資料提供者發展合作關係。

  • 應配合網路上的資料,研擬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師生關係與學習模式。

  • 發展更生活化、更實用、更具有中華文化的教育。

  • 結合生活、工作、與休閒娛樂,擴大教學效果。

一、現有教材之概況及優缺點

目前亞洲僑校、台胞學校,還有台灣的華僑中學,中文教材都是國內國民教育的延伸,亦即使用制式的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及國中國文等。這些教材在國內多年來也有些爭議,遂有取消部定本的決定,現已開放不同版本,將來僑校教材的何去何從,值得注意。

美國地區的中文學校,多採用僑委會所編美洲版華語課本,係委託國內之私立中華語文學院編輯。教材之印刷、插圖優於國內之小學課本,內容也刻意加入現代感之名詞,以配合時代、地區,例如信用卡、高速公路等。但整體觀之,似缺乏兒童文學、心理專家參與,編輯也可能不是長期教授兒童中文的教師,不能完全達到從孩子出發的目標。還有每課課文後的練習型式太少,常常就是簡單的代換。練習內容也有離學生生活較遠的詞彙,例如「滿」字下的造詞,有「滿清」、「滿人」。「經」字下有「詩經」、「十三經」等,都不易引起年幼且初級程度生長在國外孩子的興趣。還有編輯或許認為只是初級課本,不太注重文詞的簡潔美化,例如「公路上來往的車子很多,有紅的、有綠的、有白的、有黃的。」一再重複「有」;「我們常常去借書,常常去聽唱片,也常常去聽故事。」重複「常常」一詞,這些句子易形成學童不正確的觀念。本計畫的林蘋教授走訪美東、巴黎、阿姆斯特丹僑校後,帶回他們的期望。包括美國希望台灣修改提供教材之部份內容,符合學生考SAT II的需要,以及聘請海外老師參與編纂教材等【林蘋 1997】。都是相當實際、合乎地區性需要的做法。

成年人學習的中文教材就更多了,以國內最大的師大國語中心來說,包括各級會話、各級閱讀、商業會話及文選、散文、小說、古今文選、四書五經、哲學、歷史、宗教、各類報刊等【葉德明,1996】。中高級以上的教材,甚多採用國內人士閱讀的原文,例如中文讀者文摘所出版的「文華集」、「文英集」;論語、孟子等原文古籍或語譯本。初中級教材多為校內教師所編輯,但限於教師授課以外的時間、精力,仍有數量不夠多,換新不夠快的遺憾。

中國大陸於一九八七年起,由國務院成立跨部會的「國家對外漢語領導小組」,有兩百多所大學為外國學生開設中文課程,除了積極訓練教師並派遣到國外,更大量編寫各式教材。有名的北京語言學院流傳這樣的話:市面上每兩本漢語教學的書籍當中,就有一本是我們出的。的確大陸華語教師比台灣有生活保障,授課時間較少,還可申請專心寫書,我們限於客觀環境,只有在質上加以努力,但還需要多方面支援,非教師兩三人能單打獨鬥。

二、使用者之需求

(一)學習者方面

教學網路化後,各系所的網頁是他們吸引學生選課,鞏固各系所地盤及經費來源的利器。美國西北大學校長拜寧預測,不久後網路可能取代基本入門課程的課堂講授部分,讓教授有較多的時間從事小組討論教學。……部分教育界人士也認為,讓教授建立並維護自己的網頁,具有促使教授更積極準備課程教學內容的效果,無論是教師或學生均可同時受益。

一般的語言中心,必須經過程度測驗分班,某些學生不一定滿意測驗結果,或是受到某因素影響,測驗時不能發揮自己的水準,事後又換課不易。或是在小班制的教學環境中,不喜歡自己被分配班級內的老師或同學。但網路教學就沒有這種問題,自己可以選擇教材,偶爾到高一級的課程中學習,更有冒險刺激的挑戰,回到低一級中溫習,也沒人懷疑你偷懶怠惰。

學習者可在網路上反覆練習,不怕佔用同學時間或老師不耐,也可看到同學作業,比較優劣,可深入詳細的詢問老師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甚至跨校、跨國、跨洲的詢問,也可能詢問到教材的原作者。當然討論時,交換意見,溝通想法的對象範圍也可一再擴大。

(二)教師方面

台灣每逢暑假,都有不同機構舉辦的僑校或海外中文教師,短期回國在職進修,限於經費員額,規模總是無法普遍化,如今網路可達成普及的目標,教師們可遠距切磋,即使新進教師也可快速獲得幫助,更多的相互合作、實驗、討論都能在網上進行。

三、教材上網時應加強部分

平面教材在教室中使用時,教師會設計加入許多部分,加強學生的練習。教材上網時,也可加入這些部分,並力求活潑易懂。尤其會話練習更要注意設計,以「打電話」為例,有對方不在,需要留話的情形,也有打錯電話的情形,也有需轉接分機的情形。這就好像網球選手用發球機練習般,有各種情境幫助學生演練,指出他的錯誤。

中文教學網路中應設詢答區、交流區等,方便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老師與老師的互動,當然也應有作業批改、考試等功能。

四、教材分級與其他問題

教材分級可以按照學習者之年齡與中文程度來做。兒童使用的教材應活潑生動,強調聽、說、認識部首、筆順。最好能自然輕鬆的學習,多遊戲少說教,寓教於樂,這方面可參考先進國家。

教材介紹中應說明它適應的年齡程度、地區,所包括的字數與詞數,學習一課的時間,建議的學習方法。並在網路中進行各階段測驗,顯示學生的分數及優缺點,並給予意見。

至於海峽兩岸不同的拼音系統,與正體簡體字的問題,筆者個人認為拼音符號只是工具,台灣自己編著發行的教材,用注音符號第一式(即ㄅㄆㄇㄈ)無可厚非,帶有中國文字特色(因這些符號源於中文字之部分)。但附帶大陸拼音,可能更利於推廣。而台灣出版的正體字教材,如有學習者「識繁用簡」,也不必太堅持,當然老師可有自己的規定。

五、教材中應包含文化、價值觀

網際網路上中文教材,應袪除政治性、圖騰性、教條性之意識型態。十幾年前我在日本清晨的電視節目中,收視到中文教學部分,大概是由大陸製作的,其中有小朋友合唱的歌曲,名字似乎是「小松樹」一類的,歌詞中明顯有一句「毛主席的精神…」這類歌頌,想必讓民主地區觀眾,看來相當突兀可笑。

中國人當然是以悠久的文化歷史為榮,但在教材中涉及,仍以客觀評述,「不卑不亢」為宜,不用一再露出中土為上四方皆為蠻夷的姿態。曾有外籍學生問道:「中國人說自己有謙虛美德,為什麼『中國的風俗習慣』一書中,一再強調自己最什麼最什麼?」

相對於古代驕傲光環,一論及近代現代,又出現了自卑過多的情況,看看我們中小學的課本,包括音樂、美術、工藝,嚴重缺乏本國文化特色。

「社會、宗教、政治體系、價值觀、信仰,從開始課程中每日教材就應包括。」【Therese M. Bonin1982】「使用外語時所犯的錯誤,有很多是由於對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了解不夠而運用不當所致。」【施玉惠,1979

中共官方辦的英文「中國日報」,聘雇的外國人,十八個月中,因適應不良,發生三起意外事故,專家說,外國人在中國大陸工作適應不良的原因,主要基於文化差異,包括不同的社會習慣,不同的工作文化,及不同的政治系統等。

「文化教材不一定是大堆頭,充滿抽象名詞的演講;從開始的初級會話課程,就應徐徐導入。學生的字彙少,並不能作為藉口,我常在教『來』一字時,告訴學生中國人的手勢,請他們也表演其國的手勢,再說明常有西方人誤以中式的招手,是說再見,中國人又以為西式的『來』手勢不禮貌,好像叫小狗。」【王淑美,1985

中文教學進入網路後,文化溶入教材就更容易了,可以配合圖片、漫畫、電影片段,有趣的比較說明差異和禁忌。

六、取材於生活資訊的教材無限延伸

上網的快速性,以及編排的簡易性,有心的教師可以把一段新聞、一篇文章,即時引用為教材,將學生有問題的新詞標出說明;把重要的句型提出另作練習;並要求學生寫感言發表意見,與別的學生討論等。此種「讀者文摘」雜誌式的教材編輯法,可以滿足新、速、實、簡的要件,但需注意版權問題。此外,隨時代進步出現的新詞、外來語的翻譯詞、海峽兩岸的不同說法也應在網路中提供、增補。


Page 2 of 4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