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綜合建議與結語(Executive Summary)

Page 4 of 5

參、發展中文網路教學的目標與原則

一、具有全面功能的中文網路教學系統,其實就是一個虛擬的文化中心。「全球華文網路文化中心」(或任何其他適當的名稱)的基本任務應該是一個提供資訊服務的管理者而不是一個從事資訊製造的生產者,應該定位在有關華文教學以及中華文化傳播的資訊的規劃、收集、使用和流通上。為了保證網路資訊內容的品質,應將內容(content)的發展和教材的製作委託其他的文教、資訊機構,或輔導民間團體來故。負責單位應認清自己所扮演資訊服務管理者的角色,制訂規範,搜集資源,並提供方便的使用環境。若網路上的虛擬文化中心發揮功效,海內外的中文教育,將能突破目前困境,開展另一片天空。(詳第四、六章)

二、全球性的虛擬文化中心和地區性的活動中心應相輔相成;網路應和其他的媒體相得益彰的規劃著利用,這是未來僑教的新方向。虛擬的文化中心,自然不能完全取代原來文化中心或華僑學校的全部功能。人際間面對面的交流和網路上的遠距溝通畢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我們仍然需要實實在在的文化活動中心,讓同一地區的僑胞有一個地方來見面相聚,增進情感、凝聚向心力。(詳第一、四、五、六、九章)

三、在推動構建網路文化中心時,優先須作的一件工作,就是制訂其所收錄資訊內涵的規範。網路文化中心的組織和人力、經費資源應適當配置,作業流程應合理設計,才能有效發揮資訊內容產品的獲取(採購)和收錄(典藏)功能。(詳第四、六章)

四、建立中文教學討論區(近、中程),設立熱門討論區(近程)。網路之長足發展,將會對人、文化、社會產生影響,在這種情形下,似應對於網路社會中之權利義務關係、規範、人際關係的改變、精神病的防範、犯罪防犯、中外文化的比較、中外文學比較、兩性關係、家庭問題諮詢、網路文化與網路文化變遷等討論區的設立,以吸引大家的參與。(詳第四章)

五、海外中文學校對於華語文教材有相當多的期盼,尤其希望其內容能生活化、活潑化和多樣化,並增加介紹祖國風景、民俗及文化的材料;同時也希望能夠利用網路提供更多的資訊。其實網路不僅可以作為一個提供訊息的管道,周詳設計的網路華語文教學系統,更可能為以上所述海外華僑教育所面臨的場地、時間、師資、教材等困境,提供了一個突破的機會。(詳第六章)

六、地方教育機構的網站重要功能之一是為國中小教學提供輔助資源,收錄許多錄影(音)帶、光碟資料等,供教師查索。這些資料,對於海外華僑的華語文教學,應可也有某種程度的助益。(詳第六章)

七、規劃的原則應:1.內容生活化。例如與日常相關的風俗習慣、節慶、婚、喪相關習俗,按其本身演變提供資料上網。2.由淺入深的規畫(近、中程)。3.自幼及長。(詳第四章)

八、中文資訊應事前作好分類和檢索,以避免時間浪費,亦更可吸引上網者。這種工作可由民間來做,並適度給予誘因。(詳第四章)

九、中文網路教學的內容應含:中華歷史文化介紹(文化傳播)、國內狀況介紹、僑社文化活動、多樣性的語文和藝能的教學、藝文活動以及文化典藏的欣賞和新聞性的資訊服務。(詳第四、六章)

十、使用者的資訊素養,尤其是包括對資訊系統的期許的資訊價值觀,對網路文化中心的成敗,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推動普及的資訊素養教育,並建立必須的資訊傳播環境,則是另一項必須面對的艱鉅挑戰。(詳第一、四、五、六章)

十一、依傳播理論,內容設計成功條件有四: 1.必須要能引起對方的注意,是故應注意內容易得性(availability)、對比性(contrast)、和報酬(reward)與威脅(threat)手段的利用。 2.採用的符號,必須符合傳播者與對方的共同經驗,以「意思」得以通達。 3.假使傳播的目的不只是告知(informing),而且是要說服(persuading) 對方,內容必須激起對方個人的需求,並且暗示滿足這些需求的方式。 4.所建議的滿足需求方法,必須適合對方所屬團體的規範。例如,僑教就必須考慮文化交叉影響的問題。(詳第五章)

十二、國外網路是否該設中繼站等問題宜提早策畫。(詳第四章)

十三、教材的編寫、教材間的聯結(linking)、學習過程中教材與學生的互動、以及人機介面的友善與否,將決定一個網路教學系統的績效。(詳第十章)

十四、目前國外有一個名為I-CARE (Internet Cyberspace Assisted Responsive Education)的網路教學系統,實現了在Internet上進行「非同步」的遠距教學、終身學習、超學習(hyper-learning)和彈性的群體學習。資策會已把I-CARE系統中文化,應是「中文網路教學系統」的重要參考。(詳第十章)

十五、目前要達到中文文件的透通,治標的辦法有二:一是採用業界標準「可攜式文件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 PDF) 的軟體,使文件的內容原貌可以重現,且接收端閱覽時不需要多國語文的平台支援。但是,用PDF表達的文件無法加註內容標示,亦無法作進一步的處理,要再使用該文件就有很大的困難。國內已有兩個以PDF為基礎的產品可供製作及瀏覽可攜式文件。其二是,若需利用電腦對內容作處理,則需利用標準的文件標誌語言,如HTML,SGML,或XML等把內容和版面格式加以標示,讓受信者可以解讀收到的信息,並在取出後加以處理。以國內的情況而言,目前選用HTML似乎是唯一的可能。SGML雖較HTML在結構上比較好,也有中文的編譯器,但是它在網路的功能上較弱,且遠不如HTML普遍,因此不是個好選擇。XML則是去年推出的改良型SGML,雖然它的功能和結構是最漂亮的,但是現在還沒有中文版。(詳第十章)

十六、開放環境中的中文資訊共享要靠標準或規範,如:網路傳輸標準,多國語文交換碼,內容結構的標示語言(如XML),版面描述的標示語言(如XSL, PDF),缺字處理的規範等等。遵行標準更有賴軟體工具的支援,如:內容產生器,剖析器,瀏覽器,應用程式等等。要澈底作到中文文件的透通,上列的技術都是必須建立的。(詳第十章)

十七、目前國內已發展出解決缺字問題的方法,中央研究院正在試著建立此一系統。若能成功,中文網路教學系統似可考慮採用。(詳第十一章)


Page 4 of 5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