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adata定義 所謂Metadata,最為人普遍接受的是「資料中的資料」 
    (data about data)【Weibel, Godby, and Miller, 1995】,國內有人譯為「元資料」、「詮釋資料」等不同辭彙。至於Metadata真實涵義在於針對資訊的內容與外觀等特性進行適當描述,期在分散式數位網路化環境下,能夠有效且適當地找出所需的資訊,而傳統圖書館提供的目錄資訊即是其中一種 
    (請參見『附錄一:Metadata初探』)。 Metadata發展現況與範圍 目前全世界各國的數位圖書博物館計畫中,皆將Metadata列入必備的研究項目之一,而且形式不一。如果依據Locan 
    Dempsey等人的分析,現今Metadata格式 (format)可歸納為簡單格式 (simple 
    formats)、結構化格式 (structured formats)與複雜格式 (rich formats)等三種【Dempsey, 
    amd Heery, 1997】。若依本院Metadata工作小組文獻分析與實作經驗而言,歸納分析為下列七種: 
      檔案全文,如EAD (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ISA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rchival Description)、TEI (text 
        Encoding and Interchange)等博物館典藏品,如CDWA (Categorie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Works of Art、CIMI (Consortium for the computer Interchange of 
        Museum Information)等地理空間資訊,如FGDC's CSDGM 
        (Content Standards for Digital Geospatial Metadata)、NGDF等網路WWW資源,如Dublin Core、IAFA等共通性或跨學科領域的資訊,如Dublin 
        CoreMetadata的架構,如Warwick 
        Framework、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等其他,如GIL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Locator Service)、MARC (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等 Metadata定位與功能 在歐洲DESIRE (Development 
    of a European Service for Information 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數位圖書博物館計畫中,明確將Metadata的功能定位在位置標示指引 
    (location)、尋找或發掘 (discovery)、歷史回溯追蹤 (documentation)、評鑑 
    (evaluation)與篩選過濾 (selection)等五大方向【Dempsey, and Heery, 
    1997】。經過多年來的研析與實作,本院Metadata工作小組將Metadata的功能予以重新定位,並加以擴大涵蓋其他方面的需求;如系統管理、著作權管理、使用展現與資訊共享等。主要功能的定位有八項,如下: 
      資料架構與模式 (structure 
        & model):設計一個共通性組織結構,以容納不同類型與學科領域的Metadata。資料輸入與描述整理 (input 
        & descriptive organization):為典藏品資料建立一套詮釋性的記錄。檢索與索引 (retrieval & 
        indexing):讓使用者很有效率地進行查詢這些記錄。展現與辨識 (representation 
        & identification):從查詢而得的記錄,使用者可以清楚的獲得所需的訊息及制定呈現方式。串聯與互動關係 (linkage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建立不同文獻間的串聯架構、方向 
        (雙向與多向)、模式與管理等。取用與認證 (access & 
        authentication):作為系統安全控制的機置之一,以區別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包含著作權的管理與控制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交換與儲存 (interchange, 
        mapping & exchange and storage):這些詮釋性記錄可以因各種不同需求 
        (包括書與全文兩部份)而進行交換及儲存。整合XML、RDF與Z39•50不同協定的應用:除了致力於Metadata的制定,因應文獻結構的制定、交換、檢索與展現的需求,另結合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RDF與Z39•50等協定的應用,以發揮Metadata的功能。 Metadata設計原則 基於全球沒有一套共通遵循的Metadata格式,本院Metadata工作小組亦不採取設計一套共通使用的Metadata格式,但是院內典藏特性又橫跨各類學科與各種資料類型,只採用特定一套的Metadata格式的可行性又不高。鑑於此種環境需求下,Metadata工作小組採取發展一套共通性的系統架構環境,以容納各種的Metadata格式於同一系統中,以滿足不同學科與資料型態的需求。 Metadata類型與建置環境 就現況發展設計的Metadata格式而言,大部份集中在物品的分析,很少涉及其他類型的(如人物、時間)Metadata。即使有,也是經由一筆Metadata記錄中的其中幾個著錄或索引款目 
    (index entry)來標示而已,尚稱不上詮釋。依據本院Metadata工作小組研析的過程發現,其實Metadata約略可以劃分成物品 
    (object)、人物 (person)、時間 (time)、空間 (space)與事件 (event)等五大型態,而且可以依據前述五大Metadata的互動牽引,達成靜態 
    (static)與動態 (dynamic)兩種的知識內涵的架構與展現 
    (如圖一所示)。 為了達成整合各Metadata格式於一身,Metadata工作小組將應用XML與RDF等兩種協定,作為各種Metadata格式與元素 
    (element)的輸入 (input)、展現 (display)、索引 (indexing)、串聯 
    (linkage)、系統內外間的資料交換與轉換 (mapping, interchanging and 
    exchanging)的基礎環境建置 (如圖二所示)。 
 圖一:Metadata類型 
 圖二:Metadata建置環境   Metadata記錄結構與互轉 
      在記錄結構方面,為能融合各式Metadata的應用,本院Metadata記錄結構可分「核心」與「個別」兩部份 
      (參見圖三),但是各元素是同等視之;換言之,每個單元皆視為各別獨立的物件,以達成物件導向與記錄結構化,並不因元素不同而作不同的處理。譬如以作者為例,在設計時分為作者、著作方式及內容 
      (value)等三部份,其中著作方式若已有現行標準 (如USMARC Relators)則直接採用 
      (詳見圖四)。此外,本小組在資訊技術人員的協助下,亦採取資料模式 
      (data model)方法設計、規劃各項元素及整體性資料庫,期使資料元素更具結構化,以及利於各種Metadata格式間的互轉與建立彼此間互動關係的標引。 以物品Metadata為例,Metadata工作小組設計劃分為三個層次 
      (layers):物品主體 (work)、物品展現形式 (expression and 
      manifestation)與物品管理 (item)等。說明如下 (參見圖五): 
      「物品主體」:乃是一種概念 
      (idea)、觀念 (concept),亦即物品所要表達的中心主旨、思想,包括外在可以觸及的 
      (tangible),或是一種內在且無形 (intangible)的抽象意念。 「物品展現形式」:將上述物品主體以某種特定方式表達 
      (expression)在某種特定的媒體 (media)形式上。例如「英倫情人」是一種物品主體,而表達方式有小說、電影,至於相對媒體則為紙本與36mm電影片。 「物品管理」:實際物品的著作權管理及存放處所,可以包括實際放置地點,或是存在網路上的虛擬式空間。 就Metadata的整理與產生歷程而言,整理者只要針對一件物品的主體進行內涵詮釋,再依據整理的實際物品進行表達方式與媒體特徵加以描述,最後針對物品管理的方式 
      (如存放處、擁有者、著作權管理及權利演變沿革等)加以說明即告完成。基於此種結構,可以達成下列目的: 
      
        整理者只要針對同一物品作一次描述即可,並不因表達方式、媒體形式的不同,而建立與著錄不同的Metadata記錄。已在物品主體著錄者,通常是具有共通屬性的內涵,不必在物品展現形式重複著錄,除非有其必要性或差異性。同一物品不同的表達形式、媒體者,可以一次完成建立、維護等作業,而查詢時亦可一次找出相關的Metadata。可以建立不同物品間與層次間的前後演變過程、互動關係,換言之包括不同的物品主體、物品展現形式、物品管理、物品的主體與展現形式、物品展現形式與物品管理等五種類型。 
      
        
          
 圖三:Metadata結構與互構 
 圖四:人物Metadata著作方式之分析     
      
        
          圖五:物品Metadata層級及其互動關係型態   Metadata的互動關係與共通性架構的建置 從事Metadata的設計與分析,除了著重於資訊內包外延的詮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不同Metadata間的互動關係。以物品為例 
    (參見圖五),Metadata工作小組已完成八種型態關係的分析與歸納 
    (詳見『附錄二:物品關聯性』說明)。在下一階段,Metadata工作小組將針對人物、時間、空間、事件與彼此間的關係進行研究,期能完成共通性架構的設計規劃。 Metadata格式的選擇與評鑑 由於中央研究院因典藏特性並無法只選定一套Metadata來使用。因而Metadata工作小組經過分析研究後,提出下列要點 
    (criteria)作為各計畫選用Metadata格式與元素時的參考依據。要點如下: 
      使用者環境 
      使用者族群特性:如學科、對象資料類型:如書、視聽媒體、數位檔符合國際標準的程度與相容性多語文應用容易度:包括系統設計者、管理者、終端使用者 
      格式 
      結構資料交換與互轉 (interchange 
        and mapping)文獻互動關係的建立與管理內容符合比率 
      系統功能要素 
      建立 (input)索引與檢索 (index)展現 (representation)儲存 (storage)交換與互轉 (exchange)其他 (others) 
      實際應用狀況 
      使用者特性學科領域資料屬性正在發展中,或是已成為一項國際標準 參考書目: Dempsey, L., and Heery, R. (1997). 
    Specification for resource description methods. Part 1. A review of metadata: a survey of 
    current resource description formats (Version 1.0).[Online, Access Date:24 May, 
    1997].http://www.ukoln.ac.uk/metadata/DESIRE/overview
 Weibel, S., Godby, J., and 
    Miller, E. (1995). OCLC/NCSA metadata workshop report. [Online, Access Date:1 
    April, 1995].http://www.oclc.org/oclc/research/conferences/metadata/dublin_core_repor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