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案 1999年11月8日

PART III     Metadata規劃、分析與實施

Page 1 of 1

本節旨在說明進行數位圖書博物館計畫之際,在什麼時機、如何規劃Metadata作業、Metadata應如何著手分析、Metadata該如何建立並實際運用等。舉凡數位圖書博物館計畫的規劃者與參與者、提供資料數位化的學科專家、Metadata專業人員等都歡迎參閱本文,並提供您的經驗與建議,期以讓整套Metadata的規劃、分析與實施能夠徹底地中文化且落實化,作為將來提供國際Metadata系統交流的樣本。

Metadata的規劃

規劃Metadata作業時,幾項大前題須先釐清,以便建立一套適用的理論架構,以及據以實施的工作流程:

  1. 建立的Metadata能夠與數位圖書博物館計畫密切結合。(需考量Metadata的相關標準、實施與索引技術等的配合度)
  1. 瞭解是否已有類似數位化計畫的Metadata可以藉用?(若有,如何選擇?因應己身的需要作哪些的修改?)
  1. 須為所進行的數位圖書博物館計畫特別量身訂定一種Metadata格式嗎?或將已有的Metadata格式修改為適用的模式即可?
  1. Metadata於數位圖書博物館計畫扮演的角色與目的為何?(如:為實驗性計畫,嘗試新的數位化館藏之組織與檢索方法)
  1. Metadata的作業時機為何?(數位化之前?數位化之際?數位化之後?)
  1. 預期的使用者特質為何?(須考量使用者會如何檢索、如何使用數位典藏、應如何呈現等)
  1. Metadata預計的範圍與深度為何?(須考量所屬數位典藏及使用者的需求)
  1. Metadata理論架構的建立。中央研究院目前已建立一套基礎理論架構,包括:Metadata的類型(人、事、時、地、物等五大類)、Metadata的建置環境、Metadata的記錄結構與層級、Metadata的互動關係等五項目。

Metadata的分析與建置作業

為Metadata制訂作業流程時,可參考下述的基本程序:

  1. 與資料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s)進行初步連繫
  2. 可對資料提供者或資料內涵專家(content expert)先就Metadata的觀念與功能作一簡介與溝通,使其明瞭Metadata與數位化資料之間的關係及重要性。

  3. 與資料提供者進行初步晤談
  4. 經過第一次的連繫與溝通後,請資料提供者提供足以表達資料內涵的重要元素/欄位(如:契字名稱、立契人、立契時間、立契地點、類別、主題)、定義以及範例。

  5. 資料分析
  6. 根據資料提供者所給予的資料與重要欄位之定義和範例,即可開始進行資料分析,診斷是否足以結構化?欄位與欄位間是否邏輯化?若決定採用既有的Metadata格式,尚需作哪些的修改?修改至什麼程度?原則為何?

  7. 發展與定義資料架構
  8. 一旦上述的資料分析完成後,即可開始發展並定義系統的資料架構,包括所有足以包含數位化資料的欄位與欄位所屬的可能屬性。同時,Metadata記錄內各欄位間與記錄之間的各項關聯、連結性皆需一併考量於此資料架構中。

  9. 試作
  10. 發展出來的資料架構需先予試填,檢視是否沒有遺漏任何欄位。

  11. 委請資料庫設計
  12. 請資訊專家協助設計資料庫,包括:Metadata輸入表單,以及完整的資料庫。

  13. 與資料提供者討論實作結果
  14. 設計後的Metadata輸入表單與資料庫,需要資料提供者以實際的例子進行實作後,再一起討論。如此可以得知資料提供者的需求與Metadata設計者及資料庫設計者之間是否有任何誤解或差距之處,以便隨時修正Metadata輸入表單與資料庫的架構。

  15. 修改與訂定
  16. 根據上述的實作與討論結果進行所有必要的修改和訂定。


Page 1 of 1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