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中山思想與臺灣經驗研討會 1993年5月1日

人文、社會、與資訊科技──

卅年來的經驗之談(1961∼1992)

Page 3 of 7

參、社會的衝擊

我們目前的成就,檢討起來,固然是由於政府的施政方向正確,以及民間多方面努力促成的,然而在日益以知識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資訊運用的重要性才是關鍵的因素;而資訊科技則是達成資訊運用目的的必要工具和手段。以過去卅年的經驗來觀察,資訊科技是無孔不入的:凡是有資料或有訊息的地方,或是凡有用到語言、文字和數據的地方,都需要它。每當它進入一個行業時,就會導致在工作上使用工具的改變,並因而造成該行業革命性的變化││無論在觀念上、技術上、做事的程序和方法上、效果上、品質上、功能上等等都改變了。

於是,對個人而言,工作和生活方式改變了;對機構而言,組織和管理經營的方式改變了;對社會而言,形態和行業間依存的關係也改變了。於是,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在變,人們的意識形態在變,我們的文化也在改變。也許,有些人並沒有意識到,在過去卅年我們社會的變遷中,資訊科技究竟帶來了多少好的改變﹖做了多少壞的改變﹖以及它究竟有多大的影響﹖然而,只要稍為思考一下,就知道資訊科技對於過去卅年來我們社會的變遷有其影響之廣大,實在是無與倫比,這現象可用一句銘言來說明:『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並不僅在於發展一個國家的資訊產業,最要緊處在於它能提升一個國家每一個行業的生產力和品質』(Porat, Marc Uri 1977)。

 

然而,你對目前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社會環境滿意嗎﹖它可是我們致力發展科技和經濟所帶來的;在所有我們努力發展的科技之中,資訊科技的影響面最大,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關係也最直接。無論你喜不喜歡這樣的改變,似乎我們的社會已走到一條永遠都不能回頭的路上,它一步一步地邁向所謂的「資訊社會」。也許,你曾聽過資訊社會這個名詞,可是你可曾想過那是怎樣的一個社會﹖人民是怎樣作息生活的﹖你會喜歡嗎﹖或者是你希望我們的未來社會是什麼樣子﹖也許,過去的我們太投入於工作、建設、和賺錢,實在沒有好好去思考和面對上述的問題。也許,許多計算機和資訊的專家們都認為:這些是政客們的事,和專業無關;可是在沒有資訊或計算機專業知識的參與和協助下,政客們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好些嗎﹖我想這應該是資訊科技人員對社會的一份關懷和責任。在1991年美國計算機學會(ACM)和電機電子工程師(IEEE)學會聯合發表的計算科學課程規劃中,就將計算機科學對於社會、道德、和在職業上的問題(Social, Ethical,and Professional Issues)列入共同必修的十項重點學識之一,它和資料結構與演算法、計算機結構、人機介面、數值與符號計算、程式語言、軟體方法與工程,操作系統、資料庫與資訊檢索、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等其他九項重點學識一樣的重要。在我們卅年的發展過程中,學術界在資訊科技專業知識的傳授上,大體是成功的;但是在教導科技人員對社會責任的覺醒上(Social awareness)幾乎交了白卷。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於資訊科技的運用而引發的人文和社會方面的政治或社會問題,像是國家的資訊政策、資訊相關的立法、智慧財產權、資訊經濟、資訊社會或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生態、資訊職種與工作品質、資訊倫理與道德、資訊分享與民主政治、等等的研究工作,在國內也少得可憐;僅止於零星的、片斷的研究,而沒有整體有系統、有計劃的研究,來解決我們社會上種種已發生的問題。更無法期望這類的研究能夠主動地引導著我們的社會走向理想中的境界。在科學和人文社會兩個集團之間如果沒有充份地尊重、溝通、了解與合作,上述的問題只怕永遠解決不了。

 

事實上,未來的「資訊社會」將是個什麼樣子,目前並無定論,重要的是:我們大家希望未來的社會是個什麼模樣﹖則必須有自已的藍圖。而這個藍圖不是草草率率便可得到的,必需有賴人文社會和科技人員合作,做有規模、有計劃的通盤研究。

 

談到這種事,筆者不能不一吐胸中塊壘:我們可以讓工研院一年花費一百多億元開發新的工程技術,也可花費幾百億預算發射人造衛星,甚至考慮百億以上的經費參加美國SST計劃,或以十幾億台幣去建造一公里的高速公路,也可出資千萬讓歌仔戲團出國演出一次……,卻為什麼不能主動地每年撥款一億台幣來支持上述的研究工作呢﹖以下,將就過去卅年中,由於資訊科技所帶來的一些重大社會事件做一番檢討,以進一步說明本節中所述之各觀點。


Page 3 of 7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