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中山思想與臺灣經驗研討會 1993年5月1日

人文、社會、與資訊科技──

卅年來的經驗之談(1961∼1992)

Page 5 of 7

伍、資訊的適用程度和品質

裝上電腦,架上網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要能資訊分享。如前所述,資訊既是有價商品其分享自應有個制度。然而,這個制度怎樣才能保證做到貨如其價的公平交易││保證產品中資訊的適用性和品質呢﹖這又是個頭痛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在整理資料做為電腦檔案時有句話:「垃圾進,垃圾出」;其意為:若原始資料有誤,那麼電腦的產出也是錯的。可見原始資料正確性是極重要的,原始資料必須正確,而且精確程度要夠,當提供資訊給使用者時,要恰如所需,而且要及時。若是資訊中有錯誤,或是不夠精確,或是提供的資訊太多、太少、或時效不對,對使用者而言都是適用程度不良或是品質不好。

 

要做好資訊的品質,首先要對資訊的性質有正確的體認(包括對資訊價值的尊重);其次要有運用資訊的良好素養,這包括語文能力、溝通的觀念和技巧、資訊分享的倫理、以及對使用者需求的尊重等等。如果資訊的品質不好,再好的軟硬體和網路設備也是無用的。作者曾收到不少內容錯誤的電子郵件,也曾在電子網路上被漏了知會開會通知,像這種事情,完全不是設備的問題,而是人的資訊素養問題。這些例子尚屬小事,如果是在生產線上擔任控制的電腦資料出了差錯,或是在醫院裡弄錯了病情開錯了藥,其後果將極為嚴重。是故在危機管理方面,也是資訊科技應用時的一項重要課題。

 

國人對資料的重視,一般而言是不夠的。以檔案的整理和保存來說,我們比日本人或西方人就差得太多。這對我們推動資訊科技應用是個致命傷。譬如,在大學的計算中心或資訊中心裡,從來沒有作有系統地保留該存的數據檔案,都任由使用者自生自滅;也沒有像樣的程式典藏,以分享成果和累積經驗(使程式逐漸修改得更好)。又如,在目前市面上,連一個好的中文文字發音檔案都不易找到,各家電腦的語音輸入部份或多或少都不一樣,這種基本語料欠缺的情況一直是發展「中文電腦」的瓶頸,二十多年了都未見改善。更不要談資訊適用性的危機管理問題了,因為中國人老是認為:該不會那麼倒楣就輪到我吧!

 

之所以有這種情形除了對資料不夠重視以外,也許和日益低落的語文程度和溝通能力有關。例如:指導學生做論文是件樂事,但是到了要改論文的文章文句時,便苦不堪言,這種情形或許是許多教授都有過的經驗。此外,像國內的資訊產品(一般產品亦如此),實在找不出幾個像樣子的說明書。又如,程式設計人員彼此間溝通不良,也是常有的事,那麼又怎樣能合作做好大型計劃呢﹖軟體工程上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協助將複雜的技術文件整理出來,以便做管理和溝通工作,然而這也僅限於使用一些程序和形式,對文件的目錄有所助益而已,它是無法提升內容細節的正確和精確程度的。

 

在和使用者溝通方面問題更大了,現在的資訊人員,對不同行業的人或其專業知識欠缺尊重的素養,總以為學了些計算機之後便可以做計算機可以做的任何事情。因此,常有因使用者須求沒做好,而以致於失敗的電腦應用案例。再者,最近流行以產官學研四路人馬來開會解決資訊應用的問題,其實這樣的組合是經常不夠的,因為其中缺少真正的系統使用者和將被該系統影響到的人,而他們的意見才是真正一個系統最需要參考的。

 

上述的這些問題都和資訊的品質有關,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不是資訊科技的問題。錯了!這些問題不是計算機科學上的問題,但它們是資訊上的問題,便是資訊科技的問題。資訊和計算機是兩回事,計算機科學也不是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s)你說是不是﹖

 

由以上的討論可知:要使資訊科技的應用成功,資訊的品質是必須重視的;而重視資訊品質無捷經,唯有從國人對資訊本質的認知和建立適當的資訊價值觀和素養著手。這些工作是過去卅年中所忽略的。要言之,要培養重視知識、資訊、和資料的觀念,要尊重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要有良好的語文能力,要有正確的溝通觀念和技巧,要有資訊分享的情操,在資訊的分享上絕不允許有特權存在,並且要有資訊一但有誤時的危機意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而這些洋洋洒洒所列的期盼,都不是資訊科技本身的問題,而是資訊科技在人文、社會,和文化上引發的問題。不能只靠機器的軟體和硬體,便能做好工作;是要靠使用機器的人,有上述的體認和能力,把圍繞在機器四週的事情做好,這樣才能算是成功。


Page 5 of 7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