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引言報告 1995年8月20日
資訊科技與便民─從資訊的本質談起 |
Page 5 of 6 |
貳、電子文件的性質
二、應用上的性質
根據基本性質,若加上應用上的價值考量,則電子文件可以: (一)實現知識共享的理想 和傳統的媒介比較,電子文件幾乎沒有物質和時空的障礙,因此,它使得我們有機會實現知識共享的理想。NII中談到的種種應用,諸如醫療系統、教育系統,公共資訊系統以及在行政革新計劃下的戶役政、地政、通關和公文自動化等等,都可說是知識共享的逐步實踐。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建設都是為了人民,即便民。資訊的充份共享是便民的必要措施。資訊社會的終極理想之一,就是希望能做到對民眾充份的告知,老百姓在生活中要什麼資訊都能如願得到。知識共享和充份告知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其實施行民主政治,也就是便民。知識共享是一個基本理想,由此可孳生許許多多便民的政策和措施來。 (二)突破傳統的時空障礙 電子文件是以電子或電波的速度在處理、傳輪。因此,它在處理或傳輸的反應時間上,比傳統的方式快了非常多。且由於高速綱路將無所不至,空間的障礙也日益減少而幾至於無。這些突破時空障礙的性質,正是提高行政效能,服務民眾的威力所在。 如果我們再深入看看,電子文件帶來時空關係的改變將不止前述者。例如:電子文件可以「看到未來」。通常,一篇文件只會引述以前相關的文獻,這是看到過去。然而,經電腦整理以後的資料,卻可參考到在此文件發表了以後相關的文件,如後續報導、評述、或回覆的文件之類的。這可不是看到未來嗎?其實,在電腦中的時空,已不是我們生活上的時空。電子文件之於傳統文件,亦有這種對比。 再者,由於時空障礙的消解,文件不再是靜態的,它可以在綱路上以「動態」的方式呈現。例如:網路上的雜誌不一定是全部編輯完的,只要一部份文章定了稿,讀者就已經可以先睹為快。網路上的新聞也有隨到隨登的。又如,公文亦可同時會簽辦理,不必像傳統的循序處理,而在簽辦的過程中,相關人員立刻可以知道時下的進度和情況如何。不必等到完全辦完後才能知曉。 此外,電腦的儲存能力和目前文件的紙張版面比起來,是大得太多了而幾乎可認為是沒有容量限制的。於是,不僅版面容量的限制沒有了,整個文件的容量也幾無限制,而且文件和文件間的疆界亦將由於彼此參照密切而淡化(請參照(七)之說明)。一般而言,電子文件將構成一個幾無時空障礙的虛擬時空。 (三)用機器駕馭知識 由於電子文件幾乎是所有知識的載體,所以用電腦或其他設備來處理它時,就是用機器在駕馭知識,可以充份有效地利用知識來謀求福祉。 (四)作為管理資源的資源 如果我們把資訊或電子文件視作一種社會資源,那麼,它不僅是如前所述取用不竭的資源,還是管理一切其他資源的資源。因為資訊就是知識的化身。 (五)取代和節省其他的資源 資訊或是電子文件是可用以取代其他資源的。譬如,我們利用電子文件以節省時間,那麼它就等於替代了時間這個資源。又如,視訊會議替開會的人省了飛機票,那麼它就替代了燃油和飛行器,以及相關的所有服務(也是資源)。 (六)作為保育的利器 依據上述的討論,它可以充份有效地利用世上的資源,也充份節約資源,真正能夠接近「物盡其用」的理想。如此一來,在生態保育、環境保育上,電子文件亦有其絕對的重要性。 (七)提供強有力的知識運用環境 文件上了網路之後,是和網路上許多其他的資訊共同匯集在一起,可同時呈現的。這兒所指的其他資訊極可能將會應有盡有,盡攝古今中外所有重要的文獻。這浩大的資訊給文件提供了極強有力的背景支援。它將可能會改變文件撰寫的章法:可以不必多費筆墨於背景之陳述或對其他文件的摘引,也許文件中會加些指標或按鈕,以導閱(navigation)的方式即可在背景資訊中提供極完整且深入的相關知識,而讀者想知道多少,便可知道多少。這兒我們說「知道」的意思是,讀者想看也可以,想聽也可以,這是因為拫據預測,以後絕大多數的電腦都具有多媒體功能的緣故。 在上述的閱聽環境下,虛擬實境的技術不僅提供了圖文並茂的使用介面,更重要的是大大地加強了分析和呈現相關知識的服務。比方說,一則醫藥報導可能導閱出人體內航行的動畫,或依閱聽人的選擇,呈現器官病變過程各種不同角度的立體剖面圖等。而模擬技術和虛擬實境技術配合的運用,更可以使我們能夠看到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 此外,我們也可以把同一主題,許多不同來源的報導匯集起來,彼此相互參照比較著閱讀;也可以對一則事件自始至終所有的報導完整地觀察。這些閱讀方式不僅可獲得更詳細正確的消息,更可以容易地辨別文件的品質。 對使用者而言,文件的閱讀方式將不再限於線性,即一個文件從頭到尾依次閱讀,而是可以在許多文件間片斷地、跳躍式的閱讀。這種超文件或超媒件的閱讀方式,不僅改變閱讀的習慣,也將會改變寫作的原則。 (八)提供知行合一的新合作環境 在網路上發展協力(co-laboration)的工作環境已有數年,且已有小成。在家上班、遠距上班,虛擬鄰居(virture neighborhood),虛擬社群(virture community)等,都是突破現有時空障礙而導出的新工作環境和新的合作倫理的實踐。 文件上了網路,就沒有生產、儲存、運輸、和銷售(分配)等問題。因為使用者的取用就是生產,就是供需的匹配(分配);資料庫就是倉庫;而網路更是所有文件共同使用的運輸網和銷售網。處此情境,政府機關可以不必像以往那麼地仰賴媒體,可以直接在網路上立刻公佈消息。再者,以往不易流傳的文件,像是政府的公報,上網路後立刻天下皆知,也就不必靠媒體輾轉報導了。不僅政府機關可如此,私人企業亦然。 在這種變革下,使用者的行為亦勢必隨之而變,無論在心態、認知行為、及詮釋解讀等方面,均將受到影響。例如,如果在操作、擷取、檢索、解讀方面有任何問題,立刻可以在網路上求助,總有素不相識的好心人,能立刻幫你解決問題;又如閱聽後如果有後繼的行動,像是發表意見或是購物,亦可能直接在網路上直接完成。這表示「知」和「行」將在網路環境下一齊完成。善用以上(七)、(八)所談的性質將可創造便民的重要功能。 (九)提供統一的工作環境促進領域間的融合與溝通 數位化電子媒體提供了一個統一的環境:同樣的知識表達媒介,相容的處理設備,並且架設在同一個通達全世界的網路上。這改變雖然是在工程層面發生的,但是如前所述,它是基因,凡是用到資訊的地方都會輾轉地受到影響。這個影響,就是改變現有機構或社群間的依存關係,也改變了個人的社會依存關係。 比方說,編輯和排版軟體的流行,使得許多機構和打字行的關係疏離了,這是分。又如,圖書館如今也做起大眾傳播和教育的事情:美國的圖書館政策在NII的影響下,已經宣告圖書館要從事學術新聞和社區新聞(對社區圖書館而言)的傳播工作,以及成人教育和社區教育的工作,這是合;它使得圖書館、傳播媒體、和教育機構的關係更密切,功能更重複,而呈現出整合的趨勢。 大體上說,機構之間若是只有服務的關係,像打字排版,則呈現出分的趨勢。有些行業將因之沒落。若是機構間存在著的是知識性質的關係,如共同擁有或使用同樣的資訊,則彼此間出現合的壓力。 就發展趨勢而言,許多行業間依存關係將更密切,合作、協力的工作方式將會加多且日益受到重視。於此,各級政府間的合作,以及政府與民間的合作等關係,將日益緊密。這表示彼此間的關係將不停地改變,是個巨大持久的變局。此變局或將導致機關內外事權的改變和服務民眾關係的改變。臨此局勢,宜時時警覺此變局之進展,並事先多做溝通、規劃和調整,防患於未然。此外,由於資訊匯集及合作關係的發展,勢必導致創造力和新應用的爆發以及發展出許多新的跨領域行業。這些都和便民息息相關,且影響至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