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救國團主辦「一九九八海峽兩岸青年科技學術交流──跨世紀資訊科技研討會」,台北,1998年2月15日

網路與知識的傳承

Page 4 of 5

參、機器駕馭下的知識

電腦和網路是駕馭數位媒介主要的工具和技術。這也是國家基礎資訊建設的主要物質建設部份。從使用者的觀點,此即以機器駕馭知識,其特徵可由下列說明。

一、媒介的整合

媒介的整合含有媒介的統一、工具的劃一、和技術的相互為用等。你也許已經注意到,近年來各式各樣的家電正在合併個不停,像時鐘、計算器、電話、呼叫器、答錄機、傳真機、影印機、個人電腦等。能發展出共同相容的設施,是真正做到資訊共享、程序共享的基礎。媒介的統一前面已經說過,工具劃一的重點在:功能由軟體更換,統一的使用者介面、語言等。為省篇幅,茲從略。

二、資訊的匯集與典藏

大家都知道,目前網路上的各種資料非常豐富,而且還在不斷的增加累積,就像是一個碩大的數位圖書館。資訊匯集在網路上除了傳遞方便之外,還滋生出下列的性質。

1. 資訊的匯集能夠產生更大的知識匯集

小說裡常常將一份寶藏圖一切為四,一個人拿一份。對資訊而言,每人拿到的是四分之一;對資訊承載的內容來講,每人拿的不到原來的四分之一。部份資訊所承載的知識不等於原來知識的四分之一;這是因為匯集以後,彼此相互的作用,能產生更多內容的緣故。同理,我們能從很多沒有機密資料的匯集裡面,發現一些機密資料。做研究也是這樣的,文件收集多了之後,自然能發前人所未見。

網路上所知的匯集,表示在不同的領域、時空、語言文字、文化、社會背景等等的資訊,全部都被匯集到電腦、網路上,不僅可以提供各種儲存、傳遞、檢索、和互相參照、鉤稽、比對的服務,更可以提供更新、累積、以及無窮無盡的處理功能。

這樣的匯集固然能促進文化的融合,但也造成了『文化侵略』的危機。

2. 使行業間產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synergy )

資訊的匯集是用機器來管理、駕馭的。經由這種駕馭,使得各行業之間能充份溝通,以得到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效果。以往,各行業之間橫向的了解、聯繫是很少的,這也許是溝通不易的緣故。譬如,很多人說,這些學電腦、學工程的人都是死腦筋,做出來的東西真不好用。老闆也知道,要求電腦工程師做好用的(user friendly)軟體,真是痛苦。有了網路以後,要解此難題可就有新點子:跟表演藝術者學。表演藝術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最重視觀眾(user)的感受,已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知識。電腦界不需要再重起爐灶,所要的只是請教(溝通)。像這種行業的合作,過去是想不到的。用機器駕馭知識,在運用的方法上和效果上,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和作用。

3. 創造力的提昇

資訊的匯集也對創造力的產生大有裨益;資訊或所知累積多了,各式各樣的線索、刺激自然就多了,創造力之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4. 生生不息的資訊

匯集不僅能產生創造力,更能使資訊生生不息的生長,一如賦予資訊生命。試想:資訊的匯集使所知的典藏更豐富,因而促進了數位典藏更多的運用,由新的應用又產生了更多新的資訊,因此更豐富了典藏。這就成了生生不息的循環,使得資訊或知識得以持續累積成長;用得越多長得越快,以致於生生不息,活出嶄新的現代風貌。

既有知識的整理和重組

現在數位圖書館、電子圖書館很熱門。如故宮要上網,國家圖書館也要,類似之事比比皆是。這些都是好事。然而,如前述,傳統的知識要上網路,必需要轉換成電腦能夠處理的形式,這就跟原來知識的形式、結構大不相同。將既有的知識的數位化,勢必要全面的整理和重組。這項工作雖然艱鉅,世界上的強權莫不磨拳擦掌、全力以赴,因為,這可是文化興亡存續的重要關頭。

1. 回溯出版與文獻的制式表達

以往,圖書館電腦化時,書目卡片都要電腦化,此所謂回溯編目。與此類比,現在更流行的是回溯出版:把以前所已出版的文獻數位化,在網路上再出版一次。中央研究院的二十五史全文資料庫就是一個好例子。

把各種文章體裁的版面的訊息、文章結構上的訊息、語文上的訊息、以及內容上的種種訊息整個外化,是一件勢在必行的文化工程。如HTML是最基本的工具,更深層的,是去發展一些適用於各種文體的通用結構(DTD),以及對文章內容的標誌( markup )。如跨國的Text Encoding Initiative計劃 ( TEI )集結了全世界一流專家,經過六年多的努力,在1994年把許多外國不同文體的文章的內容外化,做成了一套規範。這一套規範是文章共享的必要基礎。可是,漢文獻方面類似的工作還沒有開始。

2. 被動媒介、主動媒介和文獻的生態

由於繼承了電腦處理資訊的能力,數位媒介成了主動(active)媒介。傳統媒介是被動的(passive)、是靜態的;像報紙、雜誌一旦印好了,內容就無法改變。但是網路上的媒介不同,不僅可以根據你的需要隨時更新,還可以根據你的問題,找出適當的答案來。例如在USA Today的網頁上可以問:在紐約第五街附近有那些中國餐館?它可以把中國餐館的名字列出來告訴你,甚至於還可以提供一個地圖,告訴你怎麼走。

動態文獻的構思、內容、創作方式、結構、呈現方式、分類、管理、參考服務、典藏、營運、引索檢索、閱聽習慣、詮釋、運用,都和傳統文獻完全不一樣。例如,物質障礙的消除、時限的紓解、版面的自由、資訊的參照、依存關係的改變、內容的變化、資訊的匯集、寫作方式的改變和閱聽、溝通方式的改變等。此外,如資料庫、多語言、多媒體的環境,統計、匯集、結構化、模式化,這些現代化新工具的運用,使得網路上文獻的表現,無論在規模、效果、功能、組織、行為、和依存關係上,都有明顯的變化。這會有很多問題,也提供了許多成就的機會。

茲以數例說明。波斯灣戰爭的時候,三個小時之內出了兩個news groups大量的新聞湧入,而且提供的人不一定是記者,只要在現場看到的人,能寫的都上。又若沒有版面的限制,又有hyperlink,寫稿的方式會不會改變呢?諸如此類,均將影響到整個文獻創作的過程和性質。再說,閱聽習慣的改變也相當重要,hyperlink很好用,可是有些心理學家則擔憂:這種超媒體的閱讀方式不僅改變了閱讀人的習慣、改變了寫作的原則,也將改變閱聽人認知的行為和知識的養成。甚至有人擔心,受大量多媒體的教育出來的年輕人,腦子裡知識的結構會跟我們的不一樣。這情況究竟會對我們的社會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仍待觀察。

3. 分工合作與資訊共享

以前,資訊共享、知識共享的理想,始終沒有辦法找到一個便宜的媒介和有效的途徑來達成;現在,在資訊時代,資訊的使用者通常就是製造者、供應者,沒有製造者、供應者與使用者的對立,而是大家一起來。用資訊的術語來講,從工具的共享、程序(procedure)的共享,而達到資訊的共享、知識的共享,這條路現在已是豁然開朗。

在網路時代,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以前,行業之間不相往來,語云:隔行如隔山。現在,通通上了一個網,用同樣的媒介,互相參照變的非常方便。處此環境,很多做事的方法和態度就要改變,發展合作關係是必然的。比方說,以往警政單位、戶政單位、海關進出口、財政單位都各維持一些戶籍系統的資料,一個國家需要四、五套戶籍系統嗎?只要維持一個戶籍系統能給大家用就好。

但是,怎麼做呢?單位之間必須要協調:誰來負責、誰出多少力、怎麼分工合作、以及怎麼使用。這樣的觀念和作法就和以前不一樣。現在的機構是缺乏這種認知的,至少在台灣發展得不是很好。

4. 傳播科技的重整(Convergenc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以前,傳播、電話、有線電視、電腦、網路等,都是單個發展的、垂直的發展。以前,只有人文工作者關心傳播的內容,是文學、報導的也各有所屬,電腦是屬於資料處理、一般娛樂、通訊的。今後,則完全不一樣。在Convergenc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趨勢下,所有通訊、傳播的技術已匯集起來,轉化為橫向的發展,形成四個不同的合綜領域:Information ContentInformation ServersInformation Networks、以及Information Appliances。整個資訊科技或傳播科技的發展是從縱向的、獨立的變成橫向的、綜合的。【7


Page 4 of 5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