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論文目錄

「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 June 29~July 1, 2000
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卷第二期(總第78期) 90年五月出版p58~p67

對『資訊科技之於學術研究』的幾點看法

Page 8 of 10

三、資訊的性質

依據『資訊即所知表現在媒介上的形式』的界定,立即可以推導出資訊的四項基本性質:

  1. 因襲了所知所繼承的性質

  2. 依附媒介所攀附的性質

  3. 駕馭媒介工具與技術所增益的性質

  4. 選用表現系統所呈現的性質、風格與效果。

以上四項基本性質,彼此之間尚有交互影響而孳生出的性質。〔表二〕中較詳細的列出了以上四項基本性質的內涵。表二中越往後推導出之性質中,越有可能是上層性質交叉影響的結果,但為方便說明和閱讀起見,以樹狀結構呈現。

表二、數位電子資訊的性質[1]

 壹、因襲了所知的性質

 

一、所知影響和指導人類所有的行為。

二、 所知無所不在,資訊也是一樣。

三、 知識是可以匯集、累積、增長的,資訊亦然。

四、 數位資訊的匯集意味著知識的匯集

  1. 目前科技已能將任何傳統媒介轉換為數位電子媒介,而電腦 的儲存量幾無限制,很容易匯集大量數位資訊

  2. 不同媒介、領域、時空、語言文字、文化、社會背景者皆可匯集。

  3. 資訊的匯集必定會產生新的知識、更大的知識匯集

  4. 豐富的知識蘊藏,大大增加了知識的利用範疇和潛力並提昇了創造力

  5. 生生不息活的知識匯集:資訊的匯集使知識典藏更豐富因而促進了典藏的應用由應用又產生了更多更新的知識因而更豐富了典藏。這樣的系統會持續累積成長用得越多長得越快以致於生生不息活出嶄新的現代風貌。

使用資訊就是在使用知識,傳達感覺、思想,就是在試圖改變現況、創新文化。

在資訊時代,資訊的使用者通常就是資訊的製造者、供應者。

六、 資訊是資源中的資源

因為資訊承載著知識的緣故,不僅可以管理一切資源有效地節約使用,充份發揮「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理想,更可以產生各種資源間彼此替代的效果。

 貳、依附媒介物質所得到的性質

一、擺脫傳統媒介的物質障礙

傳統媒介種類甚多,且都是以消耗或破壞物質的方式來表達知識,不僅要耗用物質,更用去不少資源。如果用以製成產品,便會受制於這種媒介的物理性質,而有生產、儲存、運輸、分配等經濟上的問題。在使用時,除要注意保養維護以外,還要面臨折舊、損耗、腐壞、甚至於遺失、盜取、水火災害等等。數位媒介擺脫了傳統的物質障礙。

二、因襲數位電子媒介的性質

  1. 以能為媒介,故物質障礙極低。

  2. 取之不盡,用之不絕。

  3. 空間障礙極低。

  4. 時間障礙極低。

  5. 是獨一無二的通用媒介。

駕馭媒介工具與技術所增益的性質延申

一、工具整合

用統一的工具,電腦、網路,來做一切數位化所知的儲存、處理、和通信的工作。能發展出共同相容的設施,和真正做到不分機種的資訊共享、程式共享。

二、因工具技術而遞增者

  1. 電腦的資訊處理能力

  2. 無所不至的全球網路、快速廉價的傳輸與溝通

  3. 單一硬體設備,功能由軟體更換

  4. 統一的使用者介面、語言

  5. 以機器駕馭知識

(1)資訊的匯集,能產生更大的知識匯集。

(2)各行業間之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3) 既有知識的整理和重組、新建。

(4) 新的工作與合作的環境的發展

(5) 更有效地對付複雜的社會問題

表現系統呈現的性質。

從表達內容手法或溝通的品質和效果上所表現的性質。此與資訊的內容與表達的技巧都相關,常用語言和記號系統為工具。這是資訊與文化發生關係的重要環節,也和前三者唇齒相依。

一、內容之外化:由內容變為形式

  1. 標誌系統(markup system)

  2. 後設資料(metadata)

二、主動媒介與被動媒介

  1. 數位媒介是主動式的媒介(active media),和傳統的被動式的媒介(passive media)大不相同。

  2. 主動式的媒介是動態的, 傳統媒介是靜態的

  3. 動態文獻的構思、內容、創作方式、結構、呈現方式、分類、管理、參考服務、典藏、營運、索引、檢索、閱聽習慣、詮釋、運用都和傳統文獻大不相同。

三、新的溝通、傳播現象與文獻知識的現代風貌

  1. 文獻的數位化是在電腦內重新建構人類所有累積的知識。這是整理既有文明和開創新文明的巨大工程。

  2. 網路上文獻的變遷

(1)時限的紓解

(2)自由的版面

(3)閱聽和溝通方式的改變

(4)寫作方式的改變

(5)內容的變化

(6)語文的變遷

(7)多媒體的表現

  1. 程序共享:知識的共用與分享,處理知識方式的改變。

 以上所導出的資訊性質像是基因,它無時無地的不影響到學術研究的進行,因為它已提供了我們嶄新的溝通與知識處理的行為,而溝通與知識處理正是所有學術研究的基礎。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漢學研究與資訊科技發展的關係。



[1] 此表取自於:謝清俊等《中文網路教學系統規劃研究報告》,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委辦研究計畫, 1998.02.23

 


Page 8 of 10
上一頁

論文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