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997年6月20日

第二章 資訊、資訊科技及其應用

Page 3 of 6

貳、資訊科技的應用

本節將綜合報導各國應用資訊科技的情況。

一、實現人類的夢想、政治的理想

(一)有教無類、普及教育、知識由全人類平等共享。

資訊社會的終極理想之一,就是希望能做到﹕民家在生活中需要任何信息或知識時,都能及時如願獲得。然而,欲達到此目的卻是異常的困難、坎坷;從人文、社會的觀點,對此理想是否能實現,問題多得頗不樂觀。換言之,從科技的角度,這理想是可行的,但是需要人文、社會方面配合,來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和基礎結構(infrastructure)才有希望。

(二)文化的提升和融合。

自從網路的威力展現之後,許多國家莫不寄望網路能將精緻文化、傳統文化讓民眾充份享用,以平衡媚俗文化、通俗文化造成的傷害。19949月,美國政府公佈了一項 NII計劃下的規劃草案:「人文和藝術上資訊高速網路」【US, 1994】。這草案意圖把美國兩百年的文化累積,如:手稿、文章、劇本、圖嶼、舞譜樂譜、錄音錄影、圖繪(drawings)、雕塑、圖畫(paintings)、和各式各樣的藝品,甚至包括相關的海報、型錄、節目表等等,一網打盡地數位化,以便放在資訊網路上,不分國界、種族、貧富、知識程度、社會階級等,讓人人都能取用。

根據規劃,所有有這些資訊的公立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劇院、音樂廳、美術館、史料館、以及各種檔案室都在計劃之列。不僅如此,有許多私人單位也本著知識共享的理想,興致勃勃地比照公立機構的方式,加入了這個計劃。如果這個計劃能付諸實施,豈不是每個人都能坐擁美國文化財富了嗎?不僅如此,這是個典型的數位資訊所匯集而成的系統。如前文所述,此匯集能發前人所未見,使這些文化藝術品更具創造力,也更有價值。這個系統會越用越有活力,生生不息,使文化活出嶄新的現代風貌。

這個系統還有多重意義。它象徵著人文和科技的結合,也顯示NII所推動的共同環境有助於消解人文和科技的隔閡。它使人文的寶藏化為經濟發展具體的動力,因為精緻文化不再是少數人享用的特權。它也是典型的公共資訊系統,真正給國民的生活注入了人文、歷史、藝術的源頭活水。【謝,1995

又如,聯合國推動的Memory of the World計劃,意圖搶救在科技洪流下即將淹沒的民俗文化。這些努力都攸關全世界明日的生活品質,是值得肯定的。我國文化在世界上地位獨特,是全人類的瑰寶,能不有所作為嗎﹖事實上,以文化為內容(content)的資訊產品市場極大,有無窮商機,只可惜國人對此著力不多,見識不夠。

(三)改善生活品質,工作品質。

資訊科技固然帶來了生活和工作上許多方便,可是傳播、溝通方式和效果的變化也十分巨大。巨大的變化常給人們帶來難以適應的情形,諸如生活和工作上的種種壓力,隱私的危機,甚至是面臨新的不法威脅(如最近發生的網路勒索信)等。新傳播環境適合人性嗎﹖真的人人都愛上網路﹖人文學者對此提出了巨大的問號,各種研究亦方興未艾。

(四)促進民主,促進和平。

美國推動NII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提昇其民主到全民參與的層次,因為知識共享(教育)和信息充份的告知,正是民主政治的基礎(美國前總統傑佛遜語)。然而,資訊科技也正是獨裁控制的利器,許多人文作品中早已披露了這種關懷。因此,如何用資訊科技於政治,實在還是靠主義、思想和信仰。這也正是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五)更有效地管理和善用各種資源

目前,大家都有共識:資訊是一種國家的資源。甚至有人認為,資訊是資源中的資源,因為任何資源的管理,規劃,要透過資訊的分析。所以,資訊科技不僅可以管理一切資源、有效地節約使用,充份發揮『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理想,更可以產生各種資源間彼此替代的效果。譬如:利用電子文件可以節省時間;視訊會議節省機票、燃油、飛行器,以及所有的服務(也是資源);節省了物資就減少了拉圾、污染……等等。這是為什麼許多學者以為未來的資訊社會物資不虞匱乏主要原因,也正是資訊的生產更重於物質生產的原因之一。可惜國內對此觀念一直漠視,沒有充份的研究和規劃。

(六)更有效地對付複雜的社會問題

像教育、健保醫療、社會福利、國防、保險……等等社會問題,都需要大量的溝通工作,都依賴新資訊科技以期能解決現在無法做到的。這方面,也不是在電腦實驗室中就做得出來的,需跨領域充份的配合。

用機器駕馭知識(所知)

資訊科技的進步和資訊建設的增強,連帶使資訊科技本身的角色也在改變。目前,有許多應用都是以資訊科技作為駕馭知識的觀點出發的。機器駕馭知識有下列重要的性質。

(一)資訊的匯集,能產生更大的知識匯集。

匯集無機密的資訊,可能產生機密的資料,這是眾所週知的。匯集資訊的結果,將發前人所未見,這也是研究時常用的基本方法。在這種觀念下,許多新的應用應運而出。

(二)各行業間之相得益彰、相輔相成(synergy)

由於溝通之便捷,許多原來無法溝通、往來的領域得以彼此相互學習、參照、合作、創新。例如:為了做好使用者介面,使使用者滿意,現在學計算機科學的可以向表演藝術者(performance artists)學習,因為他們重觀眾的滿意程度早已行之有年。這情形,在以往的社會中是不太可能的。這種相輔相成的觀念是創新、革新的契機。

(三)既有知識的整理和重組、新建

當所知(或知識)數位化表達在電腦中時,是需要尋求一種新的結構(電腦能用、方便用的)。對已知如何處理此表達者,知識將被整理、重組;對未知者,則涉及知識的重組和新建。換言之,數位化的風潮正重新在電腦中建構人類的知識。許多應用據此而生,像是數位典藏(digital library)就是個典型的巨大工程,又如:公文的數位化,則是一簡單而直接的應用。在這千載難逄的唯一機會中,我們可有政策?這是值得深思的。

(四)新的工作與合作的環境的發展

在綱路上發展協力(collaboration)的工作環境已有數年,且已有小成。在家上班、遠距上班,虛擬鄰居(virtual neighborhood),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等,都是突破現有時空障礙而導出的新工作環境和新的合作、協力倫理的實踐。例如:文件上了網路,就沒有生產、儲存、運輸、和銷售(分配)等問題。因為使用者的取用就是生產,就是供需的匹配(分配);資料庫就是倉庫;而網路更是所有文件共同使用的運輸網和銷售網。現在 Internet 電腦網路上花樣百出的文件檔案,就已露出的徵兆。所以,辦個媒體或從事出版業,再也不是財團才可以玩的遊戲。

政府機關可以不必仰賴媒體,而直接在網路上立刻公佈消息。像是政府的公報,上網路後立刻天下皆知,也就不必靠媒體輾轉報導了。不僅政府機關可如此,私人企業亦然。在這種變革下,閱聽人的行為亦勢必隨之而變,無論在心態、認知行為、及詮釋解讀等方面,均將受到影響。例如,如果在操作、擷取、檢索、解讀方面有任何問題,立刻可以在網路上求助,總有素不相識的好心人,能立刻幫你解決問題;又如閱聽後如果有後繼的行動,像是發表意見或是購物,亦可能直接在網路上直接完成。這表示「知」和「行」將在網路環境下一齊完成。

其他常用到的觀念還包括:創造力的發揮,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提升、加速新知的開拓、利用時空和物質障礙『消失』的特性等等。這些應用的報導坊間甚多,茲不贅述。


Page 3 of 6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