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997年6月20日

第四章 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

Page 3 of 8

參、資訊時代的國民素養

根據前兩節的討論,當面臨資訊時代時,一個國民要能與外界作合理而有效的溝通和互動,以從事經濟活動與維持生活,必須具備若干基本的條件,這就是資訊時代的國民素養。

我們可以將資訊時代的國民素養分為兩大部分:一般素養和資訊素養。即使進入了資訊時代,人的生活和行為並非全般改變,仍然保留許多傳統的溝通與互動方式,例如讀、寫、記號和表格乃至於一般儀表的辨讀、開關的操作等等,這些基本識能並不會因為社會的資訊化而變得不再重要甚至不再需要。傳統的道德和倫理觀念,對於維繫社會正常的人際關係,依然有其價值。這都是一般素養的部分。

而在另一方面,當社會由工業社會質變為資訊社會之後,資訊成為了經濟活動的主導,也改變了文化活動的形態。在這樣的環境中,個人與外界溝通和互動,其對象、目的、內容及方式,均會與傳統工業社會有顯著不同。要維持合理而有效的溝通和互動,需要一些新的條件,這就是資訊素養。

國內外文獻對於資訊素養的意義與內涵,已有許多討論,以下將一些重要的結果予以引述。

1.美國圖書館學會ALA,1989】:

資訊素養係指個人能感覺到對於資訊之需要,並能有效地尋取、評估及使用所需資訊的能力。

2.C. Curran【Curran,1990】:

資訊素養包括下列使用資訊能力的綜合:

(1)了解資訊價值的能力,

(2)知道何處可獲得資訊的能力,

(3)檢索資訊的能力,

(4)解釋、組織、綜合資訊的能力,

(5)利用與傳播資訊的能力。

3.K.E. McHenry, I.T. Stewart, J.L. Wu【McHenry,1992】:

資訊素養包括:

(1)對於資訊價值及能力的體認,

(2)對於資訊形式及種類多樣化的體認,

(3)對於資訊的本質與知識體系關係的認知,

(4)有效而具批判性檢索資訊的能力。

4.J.K. Olsen【Olsen,1992】:

資訊素養係在傳統的讀、寫、算等基本素養之上,更能:

(1)體認資訊的角色與功能,

(2)體認資訊內容與形式的多樣性,

(3)了解資訊的組織系統,

(4)具備檢索、評估、組織與處理資訊的能力。

5.H.B. Rader【Rader,1990】:

資訊素養包括:

(1)對於獲取資訊(包括即時的或回溯性的)的過程及系統的了解,

(2)評估不同資訊來源及管道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的能力,

(3)收集及處理收集所得資訊的基本技巧。

6.C.R. McClure【McClure,1994】:

資訊素養是利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涵了:

(1)傳統素養:讀、寫、說和計算的能力,

(2)電腦素養:使用電腦化完成一些基本工作的能力,

(3)媒體素養:使用後印刷式媒體(post-print media),尤其是電子媒體,以解讀、評估、分析、製作、傳播資訊的能力。

(4)網路素養:了解網路資源的價值,並能利用檢索工具在網路上尋取特定的資訊並加以處理、利用的能力。

7.李德竹【李德竹,1994】:

資訊素養是培育國民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在需要資訊時能有效率地查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

綜合以上各學者對資訊素養的詮釋,並回溯到第一節中對素養一辭的定義,我們可以將資訊素養的意義,進一步析釋如下:

資訊素養是個人利用資訊及其載具與外界作合理而有效溝通和互動所需具備的條件。在情意面,要能體認資訊的價值和力量,並能判斷其正當性。在認知面,要了解資訊的本質以及其形式的多樣性,熟悉尋求資訊的方法,並具備評估、解釋、組織及綜合資訊的能力。在技能面,要具備操作資訊檢索、處理及傳播的工具與系統,包括電腦、媒體系統和網路的基本能力。

McClure將傳統素養、電腦素養、媒體素養、網路素養與資訊素養間的關係,以下圖表示【McClure1994】:

解決問題能力

wpe6B.gif (4559 bytes)

 

其中中央交集的部分,是最狹義的資訊素養,而廣義的資訊素養,則應包含整個圖形的全部。

資訊時代的主要特質之一,是資訊或知識的「產量」不斷地擴充。

個人若具備資訊素養,在態度上體認資訊的價值,自然會成為一個積極的學習者,不斷地去追求知識。在技能上擁有利用資訊系統的能力並養成習慣,就能獨立而有效地終身學習。在認知上具備評估、組織資訊的能力,則將能經由學習而進一步成為知識的生產或創造者。


Page 3 of 8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