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997年6月20日

第四章 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

Page 4 of 8

肆、資訊時代教育的目標及其衝突點

教育的基本目標,從個體面來看,在於培養受教者身心的正常發展,增進其智能,並培養其調適能力【尹建中,1995】。從整體面來看,任何一個社會文化機體的教育目標,應著眼於一方面開發每一世代在心智與道德上的潛能,使其能適應社會未來的發展;同時另一方面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使新的世代得以積極的影響並決定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向。

當社會急速變遷的時候,教育必須在過去和現在的基礎之上,前瞻地掌握未來的脈動:在順應未來發展趨勢的同時,也要具備獨立選擇甚至影響發展趨向的能力。資訊社會的來臨,正是這樣一個急速變遷的時代,無可避免地將使教育面臨許多的衝突點。其中比較特別的包括以下各項:

一、過去與未來的衝突:

教育界一向是保守的,中外皆然。今天學校教室中上課的情形和兩百年前工業革命剛開始時並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然而進入資訊時代以後,知識的形式與本質均有所改變,學習的方法與工具也呈現嶄新面貌,對於教育必將產生極大衝擊。許多人卻依然沈醉於啷啷弦歌聲的那種昔日美好時光。未來新環境和過去舊習慣之間的衝突,是教育將面臨的最根本問題。

二、基本素養與職場專業的衝突:

長久以來,教育究竟應以普遍提昇國民的素養,抑或以培訓國民就業生產的能力為主要目標,始終是一項爭議性的話題。資訊時代的經濟被知識所主導,而知識的量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增加。我們是要教給下一代年青人一些選擇性的既有知識,使他們能如預期地去從事若干特定的工作,還是要讓他們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自由地去開創未來?

三、正規學校課程與非正式學習活動的衝突:

過去只要一提到教育,大家馬上想到的必然是學校;至於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在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學校的課程,是教育的主體,其他的都只是「課外讀物」和「課外活動」。今天孩子們從課外讀物(報章、漫畫…)和課外活動(看電視、打電玩…)中學習到的知識、態度和習慣,已不容忽視。未來進入資訊時代,知識高度商品化,電子資訊普及之後,孩子們的主要學習場所,將是在學校以外。學校和老師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會有很大的改變,說不定會由主角淪為配角。經由設計的學校課程,是我們主動的想要教給下一代的,和他們能自主而獨立的從各種媒體及網路上所學習到的,無論從價值面或實用面是否相容,都是嚴重的挑戰。

四、資訊科技學術化與資訊科技生活化的衝突:

學校教育的課程往往將學生學習的內涵割裂,分成一個個獨立的科目。在大多數的場合,資訊科技一直被當作一個專門學科來教授。但在進入資訊時代之後,電腦素養、媒體素養和網路素養等資訊素養,已成為國民基本素養的一部分。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接受基本的資訊科技的訓練,其目的並非要為培養一位資訊專家作準備,而是要讓學生能在生活和學習中去應用資訊科技,並了解到資訊科技對其個人及社會的影響與衝擊。因此,有關資訊科技的教材內容、教學的方法,乃至於教師的態度,都必須有所調整。


Page 4 of 8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