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第一章 資訊、知識與網路之性質

Page 6 of 7

伍、結語

如果說,傳統的社會依存關係是較側重縱向的、垂直的、上下的,那麼,資訊時代的就是偏重於橫向的、同級之間的合作關係。這變化對個人、團體、機構和社會、國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對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從好的方面說,經由合作,擴大機制的能力和服務範疇,使得原來有些複雜難解的的社會問題,像教育問題、勞工問題、就業問題、福利問題、財政問題等等,在資訊時代有希望獲得舒解。從壞的方面說,人文、社會學者擔心的有:引發人際關係的疏離和孤獨(ex-communication)的問題,產生很大的知識落差( knowledge gap information gap)的問題,和文獻的完整性( integrity )等。

網路上的文獻究竟是不是可信的?應由誰來監督呢【Nissenbaum, 1994National Consumer League, 1996】?傳統時代雖然消息、知識的傳播不是那麼方便,但這不方便也使得印刷媒體建立起了它的信用(credibility)。這是傳統傳播過程中一種過濾的功能、淘汱的機制,使邪說和歪想不容易流傳。現在網路的方便快速,使這種情形全然改觀,由此也引發了個大問題:怎麼知道網路上的信息是對的?網路信息的完整性( integrity )與正確性就受到質疑。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這個問題還是要靠科技、網路、與教育。這方面目前做的太少,急待努力。另外一個相關的問題是網路安全。若安全堪虞,不僅商業行為上網將毫無保障,文獻和資訊的運用與教育也會有危機。這也是運用網路的瓶頸之一。

現在,很多樂觀的人認為資訊科技什麼都好,事實上不然。資訊科技把生活的步調推得這麼快,這對人來講是健康的嗎?此外,資訊科技還帶來很多問題:電腦犯罪、電腦病毒、電腦駭客、不實的資訊、智慧產權、不良電玩、色情、暴力犯罪的助長等,並產生了人們工作適應、轉業和失業的問題、電腦及資訊素養的問題,機構也產生了組織結構改變、資訊倫理、資訊氾濫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都不是科技的問題,而是科技用在社會的時候,與現實的人文、社會等文化現象所互動而發生的結果。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只靠科技吧?教育應是唯一的途徑。

目前,世界各大國,莫不汲汲營營將其文化、藝術、政治、經濟、社會、學術上的重要文獻放上網路,以致於引來這世界上繼經濟侵略之後,又有文化侵略的危機。東南亞各國則競相做電子佛典、電子大藏經,除為了傳教外,無非是想爭以後在的佛教中的領導地位。基督的聖經早已上網了。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劇院、藝術館也投入了這數位化的洪流之中。聯合國則推動 Memory of the World運動,試圖以數位技術來挽救瀕臨滅絕的人類文化。從這種種的事實,是不是能使我們靜下來想想看,也該發心、立志、為我們的文化及教育好好做些大事呢?

到公元2000年的時候,資訊科技的預測大概是:積體電路的密度比現在要增加16倍;處理器的速度比現在要增加15倍;網路的速度比現在要增加25倍;語音識別比現在要快15倍,可以真正做到及時應用;光纖的速度大概增加2倍;儲存的容量比現在增加25倍,以後一張小卡片上比現在光碟還大;無線電通訊的容量大概比現在要增加20倍,這是頻譜利用的結果; Worldwide Intelligent Network會比現在的網際網路更方便;軟體的生產率估計大概只有10倍左右,軟體的進步始終是整個事情發展的瓶頸【許濬, 1997】。據此預測,資訊科技的進展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對人文、社會、教育的衝擊與影響似乎只會變本加厲。

面對變幻莫測的資訊時代,好好的辦好教育似乎是唯一的舒解之道;其中又以提昇資訊素養,使人人有能力應付這個變局,尤為重要。解鈴還須繫鈴人,欲達到此目標,這還是要靠網路來傳播知識、來教育的。資訊科技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有時真迫使我們不得不正本清源,重新考慮人生最根本的問題:「人生追求的目標和目的究竟是什麼?」這也應該是現在教育應有的內涵吧!

參考文獻

  1. 【謝清俊、尹建中等,1997】謝清俊、尹建中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民國86年)。

  2. 【Schuler, 1994】Schuler, Doug, 〈Social Computing〉, 《CACM》, Jan. 1994.

  3. 【Naur, 1992】Naur, Peter, 《Computing:A Human Activity》, (ACM press,1992).

  4. 【Zhang, 1988】Zhang, Y., 〈Definitions and Sciences of Information〉,《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4(4), (1988 ).

  5. 【K12網站】K12, 美國為義務教育所設的「K12」網站。

  6. 【Schofield,1997】Schofield, Janet Ward, 〈Computers and Classroom Social Processes--A Review of Literature〉,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15(1), (Spring 1997).

  7. 【許濬, 1997】此段資料取自美國Lucent Technologies公司的總裁許濬博士於1997年12月在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的演講稿。

  8. 【Nissenbaum, 1994】Nissenbaum, Helen, 〈Computing and Accountability〉, 《CACM》, (Jan. 1994)

  9. 【National Consumer League, 1996】National Consumer League, 隸屬於美國National Consumer League,在1996年3月成立的 Internet Fraud Watch網站,有一些介紹。


Page 6 of 7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