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第六章 中文網路教學系統與華僑教育

Page 1 of 5

張一蕃、胡寶鳳、劉小芳

壹、前言

遍佈世界各地的華僑約有三千六百萬人。他們之所以仍然和祖國維持相當程度的關係,主要是基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海外華僑生活的環境,其自然條件、社會組織、政治制度、風俗人情、語言宗教各不相同。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要成家立業謀求發展,必須融入當地社會。然而同時又要保持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使其能延續不絕且宏揚光大,則有賴教育。前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鄭彥棻先生曾言:「華僑之所以為華僑,全賴其民族觀念,而民族觀念之養成,全賴僑教。無民族自覺,即非華僑,既沒有華僑,自然就沒有僑務。因此我們一直深信:『無僑教即無僑務』,而以僑教為僑務的重心。」【鄭彥棻,民國48

華僑教育的基本目標原來包括以下兩項:一是要使學生了解中華固有文化及優良的道德傳統,二是要授學生以適應當地謀生需要的智識與技能【宋秀容,民國72】。由於受到國際政治外交環境變遷的影響,以及新僑逐漸在國外社會生根落實,僑教的上述第二項功能已經式微,而由僑居地當地教育取代。回國升學的華僑子弟逐年減少;海外僑校也由功能完整的正規學校,蛻變為中文補習班和傳統藝能培訓中心。

經濟性的功能既然不彰,如果在文化性的功能上亦不能有所發揮,則僑教將澈底的失敗,而僑務的前途也十分悲觀。要發揮文化性的功能,就必需其教育活動的內涵豐富且具吸引力。傳統的華僑學校,數十年來營運方式並無顯著改變,但外在的客觀環境已經截然不同,主觀的條件不能及時調整配合,發展逐漸陷入困境。

資訊時代的來臨,不僅對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對教育和文化傳播,也帶來相當的衝擊【張一蕃,民86;謝瀛春,民86】網路和多媒體技術,開拓了個人的學習管道,也帶動教育的革新。如果華僑教育能夠把握此一契機,利用資訊科技提供豐富化、便捷化並具吸引力的素材,當能突破目前困境,讓中華文化能在海外僑胞乃至國際友人之間廣為傳播。


Page 1 of 5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