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族徽

第四屆漢字書法教育國際會議

商周圖形文字

族徽

Page 2 of 3

台灣代表團 養性齋主人:王心怡

  很願意跟各位專家學者,分享更多有關中國「族徽」的歷史和文化藝術地位,及其實用的情境和意義。

  中國的「族徽」,被歷史發掘,多出現於商朝末期,以及西周初期,少數也出現於商代中期;尤其特別是在,盤庚遷殷墟以後,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有了新發展,經由文明生活的進步拓展,政治目的的彰顯,將大量的「族徽」或圖騰,鑄造在銅質器皿上,也促進了鑄造技術的發展。

  雖然需求量增多,鑄造技術也漸興盛,但因當時的「族徽」或圖騰式等象形文字,極其有限,是以每件器物上所鑄的銘文,通常只有一、二字,或四、五字;並且都是單字獨立,缺乏連貫的文句涵意。當然,也只流傳於帝王、高官、貴族之間。一般百姓庶民,尚無法體會文明的滋味。

  那些鑄造在銅器上的銘文字形,均呈現出一股十分「古樸、莊嚴、典雅」的氣質,結構上,大體可分為三種:

(一)用肥筆寫出實際的「圖畫字」;

(二)用肥筆與兼用筆畫寫輪廓的「圖形文字」;

(三)「正規文字」。

  這三種象形文字,其型態中,「純圖畫字」及「圖形文字」,且大多為鑄造屬於銅器上的「族徽」。

  理論上來說,它與「陶文」及殷墟甲骨文並行,且據判斷,應屬於同一字源,只是刻在不同的器皿物具上。

  「族徽」,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周朝以前也把「銅」稱為「金」,所以也叫「金文」或「吉金文」及「鐘鼎文」。

  商代的銘文,最先是銅器上加鑄一個字的「族徽」,繼而則鑄刻出「祭祀父祖」的天干稱號或物器主人之名;甚至逐漸增加內容,諸如標明:國名、族名、官名、地名與人名等。

  這些「族徽」,雖不連文,但有時一個字就代表一個意義,或一段句子。

  就本人的書法表現,亦常以單一的「族徽」或圖騰,而能表達完整的意涵;例如:

  書寫一個象形「魚」字,它就代表「年年有餘」

  書寫三隻「羊」,它就代表「三陽開泰」

  書寫一隻「鹿」,它就代表「吉祥」

  書寫一「龜」字,它就代表「長壽」

  書寫一隻「龍」,它就代表「祥瑞」

  合而為之,就是一幅活潑生動的,大圓滿的「動物圖畫」,當然更是完美的「問候語」、「讚美詞」,用於「祝賀」、「禮儀」,都能充分引起共鳴和讚賞。


Page 2 of 3
 

上一頁

回族徽首頁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