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願行─基隆女子佛學院  
滄海之珠•生活隨想
滄海之珠入學因緣生活隨想回鄉偶書離情依依叢林風光烹飪社妙聽聞花緣花圓鄉間小路-茶旅

生活隨想木魚


文/張嘉玲

  在巍峨堂皇的大雄寶殿,必可見到終年常醒不睡的「木魚」。

  「嘟、嘟、嘟……」的聲音有如流水般,讓人心穩沉靜,在悠揚而宛轉的誦經聲和佛號中,分外顯得經聲肅穆、佛號莊嚴。因此在法器中對木魚的聲音情有獨鍾。

  古時候稱它為「木魚鼓」、「魚鼓」,或者是「魚板」。為什麼做成魚形呢?據百丈清規註和佛教儀式須知中說:「相傳魚類目不闔睛,晝夜常醒;所以佛門中,就用木料彫刻成魚形的『木魚』,在讚誦時敲擊它,以便警愓大眾不要昏沉懈怠。」所以取此義,修行者以表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為之警醒。

  大型的「木魚」,放在桌墊上敲擊;小型的「木魚」則拿在手裡敲叩。執持「木魚」的姿式是「木魚槌」要做合掌姿勢,又稱「合掌木魚」;小木魚執持時則要當胸,也稱「合掌當胸木魚」。

  當第一次執持這「龍天耳目」時,是敬畏有加:恭敬、肅敬那一份時時提醒的精進心,害怕自己不知是否能所執如法,讓大眾能歡喜唱誦。小心翼翼地拿起了木魚槌做合掌姿勢,左手略低於槌頭以示謙恭學習,願諸佛菩薩、龍天護法加持:「願我身心清淨、三昧現前,所持如法,令一切有情無情眾生,同入法海。」

  「嘟、嘟、嘟……」雖然雙腳抖得厲害,但那一槌一槌的木魚,可是一切專注力的集中點。這對治散心可比禪坐更可「立竿見影」,因為稍有妄想,那流水板的木魚聲,可會像雨滴般「七零八落」,一點也不能分心。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哇!終於鬆了一口氣,總算沒有錯的板眼,但求明日能有更好的演出。


上一篇生活隨想下一篇
悲智願行─基隆女子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