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願行─基隆女子佛學院  
滄海之珠•鄉間小路─茶旅
滄海之珠入學因緣生活隨想回鄉偶書離情依依叢林風光烹飪社妙聽聞花緣花圓鄉間小路-茶旅

茶旅/茶史列傳•二之二


[接上頁]

  製茶,供自家飲用,而「淡水廳誌」中亦載有:貓螺內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所謂貓螺內山乃今南投、埔里、水里地區的深山;而水沙連乃至埔里的五城往集集,沙連一直到濁水溪上遊蕃地總稱。當時蕃界與平地隔絕,非經通事(理蕃官職)與之議妥,不得進入。由此觀之台灣先民早已利用野生山茶焙製茶業販賣。

  然而,本省近二百年來,茶樹栽培及茶葉製造之發展,與上述野生茶並無關連,茶園所植之茶樹更與野生茶無親緣之關係。本省目前供製造包種茶、烏龍茶等優良地方品種,是由先民從福建帶來之閩茶品種,早期製茶技術亦由福建師父來台傳授,因此台灣產製包種茶、烏龍茶之技術乃源自福建。

  清嘉慶年間(1796年至1820年),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種,種植於鰈魚坑(今台北縣瑞芳地區),相傳為台灣北部植茶之始。清咸豐乙卯年間(1855年),林鳳池氏自福建引入青心烏龍種茶苖,種植於凍頂山,相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清光緒年間(1875年至1908年),張氏兄弟由安溪引入純種鐵觀音茶苗,在木柵樟湖山種植成功,相傳為木柵鐵觀音之起源。

  台茶發展之初,製茶種類只有台灣獨特之烏龍茶,至1873年烏龍茶滯銷,茶商將茶運往對岸福州改製出售,後於光緒七年(1881年),有吳福老者,自福建同安來台,在台北開設「鴻隆號」茶廠,經營製造包種茶,為台灣開導精製包種茶的先河。其後,隨茶葉之發展,種茶與製茶日益增多,產地亦日益擴大。

  本省現有園21,554公頃(1995年),分佈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嘉義、高雄、台東、花蓮、宜蘭等縣,1995年生產茶葉達20,982公噸。本省茶葉過去以外銷為主,年外銷量最高曾達23,516公噸,近年來外銷已逐漸減少,至1995年,外銷量僅3,172公噸;又本省因經濟繁榮,生活水準大幅提升,飲茶量大增,故內銷量也不斷提高。


上一篇鄉間小路──茶旅下一篇
悲智願行─基隆女子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