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
|
Page 4 of 5 | |
肆、新教育觀與政策制定的方法論
一、新教育觀
如前所論,掌握科技對教育的衝擊的因應之道,首需以未來的科技可能導致的影響為提示,發展一套全新的教育觀。到底教育是什麼,與教育相關的各個向度,起了怎樣地劇烈的變化。本章試圖提出一個尚不成熟的架構,提出一個新的教育觀,姑且作為一個開始討論的基點。 圖2. 新教育觀 從上圖可知未來的教育在根本上,有一個重大的改變,除了著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之外,會復古地強調智慧(人性)的啟發。因為智慧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沒有這個根本,極可能一切都被扭曲。 知識在過去主要存在於紙上和人腦之中,資訊時代則存在於電子媒介和人腦之中,電子媒介的威力,對知識的搜尋、產生、儲存、傳播,會產生極大的衝擊,請參考謝清俊「資訊、資訊科技及其應用中資訊與數位媒介」的討論,本文不再贅述。 教學過程的變化,在過去以面對面講授的方式教學,由於老師面對全班同學,一次完成教學,故為一種標準化的教學,不能因學生個別的差異,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未來網路教學,可利用網路的可塑性,針對學生個別差異,設計課程,允許差異化。 教學組織的優先考慮,在過去從學角色考慮,講求效率和成績。資訊時代的教學組織優先考慮的角度已然不同,從課程角度考慮,故而講求能快速因應環境需要,推出課程,以及課程內容要有彈性,能適合學生個別差異。 過去的教學組織的利潤來自傳統信譽和大規模經濟利益。必須學生人數夠多,才能維持學校的生存和教學品質。未來組織的利潤來自獨特、創新,和經濟疆界利益,也就是說擁有特色,不斷創新,並且能和各種產業結盟的學校組織能獲取利潤,得以生存。 就受教者而言,過去重視的是文憑和所獲得的知識的量。在未來強調的是擁有創意和學習能力。因為知識累積和增長的量非常快速,而網路上知識俯首可得,如何善用知識,快速學習,成為受教者所欲掌握的能力。 總之,過去的教育組織集中在塑造和評比,資訊時代的教育組織則要重視感覺和回應,環境不斷地變遷,要能敏銳地感覺變動的方向,做出快速而正確的回應,是教學組織的首要任務,也極可能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二、政策制定—從「觀念」角度探討 若要能深刻而切實地掌握資訊科技,並善於運用,以因應環境挑戰,首先要從建立正確的觀念開始。需要澄清的概念,有四:(1)領導資訊科技(leading IT)和管理資訊科技(managing IT)的分野【Keen, 1996】、(2)策略的新觀念、(3)資訊基礎建設,和(4)資訊科技投資的考慮等四項。茲分別說明於下: (一)領導資訊科技和管理資訊科技領導資訊科技和管理資訊科技不同,領導資訊科技不涉及如何管理資訊科技。事實上,資訊科技已經成熟到一個地步,讓企業領導者可以思索和指示資訊科技應用的方向和必要原則,而完全不需要瞭解技術和作業的細節。領導資訊科技的主要議題是“做什麼(what)”和“為什麼(why)”,是資訊科技策略的先導作業和指導原則。策略著重的是如何做(how)涉及複雜的細節,可以交給專業人員處理。換言之,領導資訊科技是要洞徹資訊科技的可能影響,而明確的指出因應變化,組織應該走的方向和應該掌握的大原則。 既然領導資訊科技和技術與作業的細節無關,所以要進一步建立四點認識,以免於落入陷阱,造成障礙。
有了這些正確的認識之後,進一步說明領導資訊科技和管理資訊科技兩者內涵上的差異,圖3,是一個概念性的提示。 圖3. The Map: Leading and Managing IT (來源:Peter G. W. Keen, "Do You Need an IT Strategy ?”, Competing in Information age, P.149, Oxford Univ. Press, 1996) 上圖顯示了「領導」和「管理」的分野,以及「指示」(imperatives)和「策略」的區別。企業和技術的對話應該在指示階段內進行。指示是依照knowledge anchors,遠景和策略意圖作出的決定。指示是企業對長期努力方向一個清晰而有重點的承諾,包含了機會和情境回應的指示,是規畫工作之指導。Knowledge anchors是一組假設,事實、原理、和機會的混和體,它指出了組織未來的走向,並且必須持續地測試與修正。遠景一詞用得很廣,一般泛指新的思考風格和野心。此處遠景和策略意圖結合為一,指出了有雄心的想法和對實現這些想法的行動的承諾。 圖中分二個向度,縱軸是結構化元件,橫軸是暫時的步驟。圖中分出六個步驟,在每一步驟中,三個結構化元件—企業流程、人(文化)、和技術三者,都必須要融合。平行來看,六個步驟間也存在了順序性的關係,前一個步驟的產出,即是次一步驟的輸入。而此間的關係也可能是雙向的。策略也可能導致一個全新的視野,而重新界定Knowledge anchors和遠景。 (二)策略的新觀念 資訊科技造成了前所未有動盪不安的環境,在此情境之下,對企業組織,已開始要求需要具備「即時策略性回應的能力」。由於環境變化太過快速,傳統的長期規畫的作法,已然失效,因為無法應變環境快速的轉變。Haekell & Nolan【1996】提出了一個策略的新定義,相當不同於傳統的定義:
換言之,策略變成一個結構(structure),成為一個人、硬體、軟體和資訊資源的整合體,這個整合體是由一個企業設計模式(enterprise design model)來指揮。這個企業設計模式是用資料流程、作業程序、人力責任表示的一個企業運作流程,它是企業行為的模式化表示。在此模式中,企圖把能夠及早感覺和較佳反應的管理設計編成法典和制度化,是一個模擬企業實體,並能代表企業行為的一個電子模型,這個概念可由圖4顯示。 企業的經營,就靠管理者和此模式互動來完成。此模式能夠依各種情境作分析,把可能的情況,明確的表達出來,再經由主事者之判斷,做出最適當的回應。若沒有這個模式作分析,無法達到快速的要求。此外,在此模式中,可以記錄過去的經驗和反應的相關知識,通常是以法則基礎的方式來表達,而此知識亦可隨時間擴充、增長,有近似之學習能力。透過資訊科技和資訊整合,將公司觀察「應該做什麼」的偵測與解釋密切結合,以及觀察「如何做」的決策與行動亦嚴謹的連結在一起,使得透過資訊科技可以把環境改變和因應策略保持同一個步調。 圖4.The Future of Strategy (來源:Steve H. Haeckel and Richard l. Nolan, "Managing by Wire: Using IT to Transform a Business from “Make-and-Sell” to “Sense-and -Respond””, Competing in Information age, P.182, Oxford Univ. Press, 1996) (三)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一書中【Senge, 1990】,引述殼牌石油公司企劃主任德洛的話:「唯一的競爭優勢,或許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又說:「當世界更息息相關、複雜多變時,學習能力也要增強,才能適應變局」。以組織而言,如何增強學習能力,就要依賴資訊科技,因為資訊科技具有儲存、分析、歸類,以及快速搜尋資訊的能力,前節所述的企業設計模式,實際上,就是把企業過去的經驗,和經驗中學習到的一些法則、原理、原則,加以制度化和編成法典,並和資訊科技結合,利用資訊科技來儲存並處理之。如前節所述,若擁有這樣的一套系統,就能快速學習,回應環境。這個結合資訊、作業程序、管理原則、資訊科技的系統就是企業的資訊基礎建設(business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BII)。 美國在1994~1995年對資訊主管所做的調查,發現資訊主管所關心的十大議題,名列第一的是:「建立資訊科技基礎建設」【Brancheau, Janz & Wetherbe, 1996】。何以企業主管如此重視BII?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於它如何整合所有的活動,讓彼此加強效益【Porter, 1996】,所以企業在運用資訊科技時,必須讓每一企業活動的目標貢獻最佳化,才能達成持續的競爭優勢。從這個角度出發來觀察資訊科技的應用,非過去以應用系統為導向之資訊架構所能達成。而需要一個可以全面配合的機制,這個機制,就是資訊主管所最關心的—資訊基礎建設。 關於資訊基礎建設的內涵,過去學者有不同的界說。若從BII要達成「組織內全面配合」和「因應環境」二項基本任務而言,則BII的內涵,絕不僅只是止於資訊技術一項而言。Luftman【1996】指出企業不能藉由資訊科技取得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是過分強調科技本身,而忽略了它與企業流程、顧客價值與管理決策的連結。因此,資訊科技必須要與企業策略、組織、人和管理相結合,才是成功的關鍵。基於此,BII的涵蓋範圍必須不僅止於包括技術部份。 資訊基礎建設的內容包含以下五個部分(如圖.5所示):
圖5. 資訊技術平台、資訊科技架構和資訊基礎建設三者的關係 (來源:謝清佳,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p.9-10,智勝出版,1997) 至於,BII的評估,Allaire & Firsirotu【1989】提出回應不確定性的三種機制:(1)預知和準備能力、(2)處理能力、(3)承擔能力。預知和準備能力代表組織預測和事先準備不確定的能力。處理能力為組織利用自身威力資源去改變或影響不確定性的能力。承擔能力是透過調整組織設計,以增加組織彈性與適應力,來降低因不可控制事件所帶來的傷害威脅的能力。這三項能力是用來評估企業組織回應不確定環境的能力。BII設計的目的是要因應環境的變化,因此,可以將這三種能力轉來評估BII。曾添壽(1997)的研究將這三種能力進一步分析,擴充成為四項BII的評估原則:整合、配適、彈性,和學習。 (四)資訊科技投資的考慮 Keen【1996】提出一個“Qualify-Profit-Engineering”的資訊科技投資架構。有下列三個重點:
此外,考慮資訊科技投資的成本結構時,不能忽略真實而正確衡量資訊科技成本的問題。一個可靠的原則是:明顯的代價只是全部成本的20%~25%。也就是說,花上一百萬成本開發的一個資訊系統,它在前五年的使用和維護成本,是四百萬。一部價值五千美金的個人電腦,一年可能要花費8千至1萬8千元來支援它的使用。 三、政策制定—從方法角度探討 從融合地圖中,清楚地顯示在資訊科技策略制定之前,一定要先有指示(imperatives)和大原則(big rules)作為策略制定的指引。領導資訊科技的內容中,依序包括了三個步驟,要完成這三個步驟,有八點重要提示:
評估資訊科技平台及其主要應用,可採用品質-利潤-工程架構作評估,原則上把資訊科技視作一項投資來評估。 圖6. Reach and Range: Explaining Integration (來源:Peter G. W. Keen, ” Do You Need an IT Strategy ?”, Competing in Information age, P.152, Oxford Univ. Press, 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