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
|
Page 5 of 5 | |
伍、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網路合作環境對教學組織的衝擊,在目前看來,並不很明顯,從產業界已經發生變化,類比到教育界,可以得到一些未來變化的走向。這些變化有些已經發生,有些則在醞釀之中,總之,變化的腳步會越來越快,而變化的幅度也會越來越大。總結(1)法令放寬(2)全球化(3)產能過剩(4)品質和服務(5)產業疆界模糊(6)組織疆界模糊是其主要特徵。
據本文分析,在此鉅變之下,不是任何步調遲緩而漸進的應變方式,可以成功的,而必要做劇烈的轉型(transformation)。組織轉型必須要由觀念作為導引。因此需要一個嶄新的教育觀。要重新思考什麼是教育,要給教育設定一個全新的視野。一旦重新界定教育的內涵之後,配合網路合作環境,教學組織應該出現全新的設計和全新的結構,凡其入學方式、授課方式、學習、考核、學習成果之認定、文憑制度等均可能完全不同。本文嘗試提出這麼一個新的教育觀,指出未來的教學組織著重「感知與回應」。在過去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未來則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之外,重視人性的啟發。過去強調標準化的教材和教學方式,未來則強調適合學生個人程度的差異化教材和教學方式。過去教學組織的優勢來自於傳統的信譽和學校規模。未來則來自於獨特、創新和疆界。過去教學組織優先考慮教學效率和學習成績。未來教學組織則強調有彈性和能迅速回應環境變遷。受教者過去著重文憑和知識累積的數量,未來則著重有創造和學習能力。這個新教育觀只提供討論的起點。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有人不斷地思索、不斷地觀測、不斷地修正。
為因應未來的鉅變,指示未來走向的「政策」就極其重要。本文特別提出了一套Fusion Map,建議了政策擬定的方法。在使用這些方法之前,更要緊的是要建立正確的觀念。借用了企業界的經驗,本章認為有四個概念極需澄清且亟待建立。在這些概念澄清之後,其主事者應該認知:
其實,上述的策略架構,落實而言,就是資訊基礎建設。資訊基礎建設包括了(1)資訊科技架構,(2)資料基礎建設,(3)人力資源基礎建設,(4)組織,這包括了組織結構、授權和組織文化,(5)管理,這包括了作業流程和管理流程。 BII的評估要著重其因應變化的能力。本章提出整合、配適、彈性和學習四個原則。 要重視資訊科技的管理要從投資的經濟效益來考量,也就是資訊科技要能改進傳統的成本結構,其原則是提昇品質和服務,卻不增加成本。 要持續分析研究,網路合作環境對教育產業可能引發的環境變化,要著重變化的廣度和深度,以及預測這些變化可能的來臨時刻。 要不斷地思索、觀測,以建立一個全新的教育觀,以為未來教學組織的設計基礎。 在此新教育觀之下,主事者應建立正確的觀念,承擔起政策制定之責。 政策制定和策略制定不同,前者指示未來走向和大原則,不涉及專業技術。 主事者應瞭解科技影響下政策內涵。 主事者應瞭解政策制定的過程和方法,並以正確的概念來指引政策的制定。 一、中文書目: 【李英明,1997】李英明、羅曉南,〈資訊科技與人的處境〉,謝清俊、尹建中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1997):53-76。 【金耀基,1972】金耀基,〈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其問題〉,孟承獻著,《大學教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28年初版,台北民國61年重版)。 【張一蕃,1997】張一蕃,〈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謝清俊、尹建中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1997):77-100。 【曾添壽,1997】曾添壽,〈企業資訊基礎建設的設計與應用—以壽險公司為例〉,碩士論文計劃書,(台北:台大資管所,1997)。 【謝清佳,1997】謝清佳,《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出版,1997)。 【謝清俊,1997】謝清俊,〈資訊、資訊科技及其應用〉,謝清俊、尹建中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1997):31-52。
謝詞 本文之完成,首先要感謝本研究計劃的研究夥伴們--張一蕃校長、朱四明教授、尹建中教授、謝瀛春教授、馬難先顧問、林蘋教授、王淑美老師、謝清俊教授。他們的批評指正,豐富了本文的內容。其次要感謝台大資管所博士班陳貞夙同學,提出很多精闢的看法,並協助收集資料、整理文稿和編排版面。另外感謝台大資管所碩士班曾添壽同學提供資料,並以他豐富的實務工作經驗,在資訊科技基礎建設部份,提出了精闢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