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處理實驗室 專案計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委辦研究計劃 1998年2月

第九章 網路合作環境對中文教學組織的影響
    ──從組織轉型面分析
Page 4 of 4

肆、結論與建議

這一波面對網路合作環境的組織轉型,不論何種類型的組織,都不僅僅是局部的改變而已,更牽涉到了競爭優勢來源的改變,是威脅也是機會。每個組織或產業都必須針對其本身的條件與所處的情況進行分析與變革,轉變的速度與程度不一定相同,因此也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行動細則,只有大的視野、願景和策略方向提供參考(於前文所述內容)。但相對的,仍有一些不變的準則必須重視與實行,就是本文中所闡述的那些特質,這些特質是網路合作環境中的基本精神,必須確切掌握才不會迷失方向。並且必須將之組成一完整的觀念架構,建立起教學者與受教者的回饋介面,持續的改進此觀念架構,並必須一起且具體實現之,才不會招致掛一漏萬的不平衡後果,如此才是真正的轉型。不要以為一個徒有外型結構的組織可以真正的因應變局,輕忽應對將與粉飾太平的結果一樣,這樣的組織或許消失得更快、更慘烈。

其實這個整個改變必須由認知開始,必須將每個人面對資訊時代,知識社會的心理認知先完成,才會有健全的組織架構起來。尤其資訊時代的組織是處在一個十分巨大的網路圖中,接出去的線,並非固定不變的,因此受到的衝擊會更大,由心開始的因應是最先的起步。如同尹建中教授所說的,之所以會有衝擊,乃在於心理的準備與實際有落差,若其中並無差別,則無衝擊可言,因此心理層面的健全,應為第一要務。

正如前文所述,這個影響體系是持續運作、且須反饋的,因此變革將是持續不斷的,並非一個定型的組織形態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明日的問題。面對多變的時代,對於改變抱持健康的想法是必要的,「變化」將是不變的觀念與基礎,掌握變化的敏銳感覺與創造能力,才是資訊時代的重要資產。畢竟由資訊的定義可見,雖然我們無法確切的定義出它,但其多元的情形卻會因技術的進步,更加的多元。相信這更多元發展的情況會持續的、更大大的改寫時代的個個層面,當然也包含組織。因此不光需要對資訊的技術過程,投注心力,也應對其現象、系統也投注相當的關心。也就是不光是技術面的改善與提升,還有其他原本被忽略的各個層面的因應與轉變,才可真正掌握時代的變動,不被變動所迷惑或擊敗。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1. 【彭文賢,1996】彭文賢,《組織結構》,三民書局,1996.

  2. 【謝清俊,1997】謝清俊,〈資訊、資訊科技及其應用〉,謝清俊,尹建中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1997):31-52。

  3. 【謝清俊,1997】謝清俊,〈閱聽人如何迎接資訊時代來臨〉,吳作樂等,《資訊科技與大眾傳播》,(台北市: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編印,民國84年9月):113-1747。

  4. 【謝清佳,1997】謝清佳,《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智勝,1997)

二、英文書目:

  1. 【Applegate, etc., 1996】Applegate, L.M., F.W. MaFarlan & J.L .McKenny, 《Corporate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Text and Cases》, 4th Edition, ( Irwin, 1996 ).

  2. 【Bell, 1976】Bell, D.,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y Society》, ( 1976 ).

  3. 【Coase, 1937】Coase, R.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 4 ), ( 1937 ).

  4. 【Evans, & Wurster, 1997】Evans, P.B. & T.S. Wurster, 〈Strategy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Sept.-Oct., 1997 ).

  5. 【Hsu, 1997】Hsu, J.C.,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in the Next Century〉, 《Lucent Technology》, ( 1997 ).

  6. 【Jones, 1995】Jones, G.R., 《Organization Theory-Text and Cases》, ( Addison-Wesley, 1995 ).

  7. 【Laubacher, R.J., T.W. Malone and MIT Scenario Working Groop, 1997】Laubacher, R.J., T.W. Malone and MIT Scenario Working Groop, 《Two Scenario for 21st Centtury Organizations: Shifting Networks of Small Firms or All-Emcompassing Virtual Countries?》, ( 1997 ).

  8. 【Laudon, 1997】Laudon, K.C. & J.P. Laud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4th Edition, ( NJ : Prentice, 1997 ).

  9. 【Luftman, 1996】Luftman, J.N., 《Compet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10. 【Mintzberg, 1979】Mintzberg, Henry, 《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 ( NJ : Prentice Hall, 1979 ).

  11. 【Tapsactt, 1996】Tapsactt, D., 《The Digital Economy》, ( McGran-Hill, 1996 ).

  12. 【Weber, 1964】Weber, Max,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 ( New York : Free Press, 1964).

  13. 【Williamson, 1975】Williamson, O.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 New York : Free Press, 1975 ).

謝詞

完成本章,首先要感謝謝清俊老師與謝清佳老師給我這個機會參與此計劃,並在計劃進行當中給我許多的教導與幫助,整個過程讓我學習到許多,不僅是學問本身,還有為學的態度,以及人生的價值和準則。並且給予我相當多的關懷與鼓勵,增添了我的信心,並指引我正確的方向,使我今後的研究生涯有一個好的開始。其次,要感謝參與本計劃的所有老師:張一蕃校長、尹建中教授、謝瀛春教授、朱四明教授、林蘋教授、馬難先顧問、王淑美老師的教導與指正,給我很多的不同角度的想法,並改正與補足原有的缺失。最後還要謝謝張翠玲小姐,在各種事務上不厭其煩的幫忙與協助。本研究進行的時光很快就過去了,但對我而言,這是一次印象深刻的學習與成長,是一段不會磨滅的記憶。 


Page 4 of 4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文獻處理實驗室